文/河南省焦作方鑫隆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薛森
談到國家的發展與富強,過去我們常說經濟,現在則是把文化擺在首位。試想,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該有多么可怕!縱使經濟發展了,如果沒有文化作為支撐,那也不過是過眼煙云、曇花一現、海市蜃樓而已,不但不值得驕傲,而且該讓人感到危機。大到國家,小到家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永遠離不開思想覺悟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進步,那么企業的發展未嘗不是如此,一個企業要想發展,絕不能只是低下頭來搞經濟建設,必須抬起頭來、注視遠方,注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只有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
提到思想政治建設,許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似乎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距離非常遙遠。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形而上的理論,只有國家發展才會提到思想政治工作,除此以外,這個概念與我們是無緣的。其實不然,在許多領域,都離不開思想政治建設,例如企業發展,就與思政工作緊密相關。如今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了人心的浮動,許多企業因為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員工進行思想意識方面的引導,導致一些員工沒有先進的思想,把工作當成是換取金錢的工具,對自己身處的企業不關心、不愛護,不能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問題,有時甚至會做出有損企業利益的事情來。究其根本,都是因為企業內部沒有對員工進行思政教育的結果。
談到歷史,國人馬上會想到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為什么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這些呢?這就說明,文化永遠是我們的根,文化永遠是我們心中的圣地。同時也說明了文化建設在任何時代的發展過程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百家爭鳴,帶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繁榮;唐詩宋詞,完美了唐宋時代發展的進程。在幾十年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有些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長為行業的帶頭人,有些企業則在興盛了三五年之后不知所蹤,為什么同期誕生的企業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局呢?研究者發現,凡是經過了大浪淘沙之后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無一不具備鮮明的、獨特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表現在企業的方方面面,在長期的發展中,這些企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信念和處事方式,一代代的企業員工自覺遵守并傳承企業的精神及道德規范,嚴守企業制度,保護企業的文化環境,在這種對自身企業文化的堅守中,這些企業顯示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把那些忽略了文化建設的企業遠遠地甩在了自己的身后。
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一體化的形成,任何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面臨的都不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還包括企業思想、企業文化的競爭。如何讓企業在開放性的競爭環境中處于不敗之地,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研究表明,要想在如此多元化、劇烈而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企業思政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是重中之重。也許有人會說,企業要想生存,難道不是應該打經濟仗么?怎么會跟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扯上關系?其實不然。試問,你給了士兵鎧甲和武器,難道士兵就能上戰場打勝仗了么?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要想使士兵打勝仗的關鍵不在于武器和鎧甲,而在于士兵是否有勇敢的精神,是否有保家衛國的思想,是否有勝敗榮辱的意識,這些才是勝敗的關鍵所在!那么反觀企業建設也是如此,企業要想發展,靠的是企業所有員工與企業共榮辱的齊頭并進的思想,靠的是企業員工對企業建設的真誠和服務意識,靠的是企業員工對企業的熱愛和忠誠,而要想使員工形成這種思想意識,就需要企業將自己的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企業的思政工作者要時刻密切關注企業員工的思想動向,企業的文化工作者要引導企業員工建立企業獨特的價值理念,并且努力把企業思政與文化建設融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個性和企業精神,建立平等、共榮基礎上的企業交流平臺,讓所有的員工都形成愛護企業、維護企業發展的意識觀念。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經濟極大繁榮的時期,這些處于不同階段的繁榮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時代都具有政治的清明和百花齊放的文化形態。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是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建設,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文化作為先導,如果不能先解決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單純發展經濟的企業就好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將會走向枯竭和滅亡。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如此,企業的發展又未嘗不是如此,古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用在企業的發展上,可以說“經濟未動,意識先行”,一個把思政工作和文化工作做好的企業,絕對會建設成為百年、千年不敗的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