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1]。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新一輪教育改革,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師資質量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因而,體育教師師資質量成為學校體育改革的關鍵,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體育教師師資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從現有文獻的整理與分析中發現,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體育教師培養方面,學者專家將體育教師是培養成“學科帶頭人”還是“專業化教育專家”為焦點,而針對學校體育教育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取向問題未曾提及。本研究應以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為契機,以填補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空白為出發點,以探索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取向和形成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為落腳點,旨在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與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成長和進步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教師個人內在專業發展和一切有利于專業提高的外在保障機制”[2][3]。體育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不斷的,乃至終身的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過程”[4][5],因此,體育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可以分為知識層面(一般知識、教育專業知識、體育專門知識)、技能層面(教學技能、教學管理技能、運動技能)與態度層面(健康身心、自我訓練、敬業態度、服務精神)。
學校體育的發展應立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圍繞學校體育改革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學內容、方法、目標以及評價體系等內容,展開學校體育改革工作,以此對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學校體育改革應該圍繞“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學過程中體現體育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功能,體育教學體現出人性化、科學化、社會化、終身化和生活化,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健身、健美、娛樂和終身體育的需要。
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由單一的課程目標向多元化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運動”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個性”教育、“終身”教育、“安全”教育、“美”的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健康”教育等轉變,把運動作為載體,把教育作為目的。重新認識體育的目標、功能、內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使學生德、智、體、心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發展。
學校體育教育方式應該由直接“注入式”教育為主的舊教育方式向間接引導或教育為主的新教育方式的轉變。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建立平等、合作、共同探索式的師生關系;教育程序過程中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使其進行運動自我選擇,體驗運動學習的樂趣,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自創能力的提升。
學校體育以內容單一的競技技能為中心的舊體系向以健康為本、人性化、多樣化的現代學校體育新體系轉變。面向學生開展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打破原有系別、班級制,重新組合上課,倡導開放式教學;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需要,同時拓展體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自主選課、自主選教師、自主選上課時間,發揮學生的主動權,將體育健身與人文價值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體育教育評價應該從單一的定性定量向三維綜合評價轉變,主要是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角度評價體育教育的效益,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在重視他人評價的同時,也重視自我評價。評價內容不僅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而且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情況也要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師生互評體系,使之更加科學化、民主化。
學校體育教師的發展應該由“運動技術專家型”向“教育專家型”轉變,由被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向主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轉變。掌握體育高新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實踐,不僅要求體育教師是運動技術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體育教師應了解當前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師角色的新的期待和要求,并盡快進行適宜角色轉換,不斷進行自我更新與發展。
實體思維“是指將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預設為客觀存在的實體,或是理論知識,或是技能技巧,以此來詮釋教師的專業成長”[6]。實體思維觀念取向將體育教師的主體性和教育實踐排除在外[7],注重體育教師成長的結果,而忽視成長過程[8]。有研究提到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理念逐漸從實體思維取向轉向實踐思維取向[6]。實踐思維取向認為關注體育教師實踐過程比體育教師所掌握的客觀知識更重要[7]。還有研究提出只有實踐思維取向才能全面解讀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8]。因此,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不只是學習和改良技術動作、教學方法的過程,而是受教育實踐中多種潛在因素和客觀條件影響的結果。比如體育場地、器材、天氣等,教學條件也存在可變性和偶然性,離開了教育實踐,即便體育教師掌握所有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也未必能形成教育智慧。
從傳統意義的視角出發認為體育教師只注重了客觀性知識,忽視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的情感體驗。主要是由于理性知識(體育教師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和保健知識等)比較容易傳授,而情感之維是難以通過教授來實現的。有研究成果表明:“體育教學更是一種情感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培養與理性知識建構密不可分”[7]。因此,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理性知識的建構,更包含著情感的豐富與深化。
體育教師發展的倫理取向的情感關懷在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為:首先,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情感勝于理性。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而且是為了傳授健康理念和健身方法,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因此,體育教師不只要考慮如何傳授理性知識,更要研究在體育教學中情感關懷。其次,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知識的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提供。個體越能掌握動態過程,如溝通、交往,就可以知得越深刻。因此,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被動接受純粹理性產生的僵化知識形式,倡導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師生雙方的互動、溝通、協商而形成共識。最后,合理的溝通情境建立在關懷的實踐中。關懷倫理主張在師生互動、溝通的關系之上建立一種情感道德和人文關懷。因此,體育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提供和諧、適宜的情感氛圍,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注入了人性、仁愛的成分。
從80年代開始,體育教師發展已逐漸由外在控制型式走向由教師自行策劃、自主發展的校本模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成長取向中外在控制式,注重外在力量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干預作用,忽視體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主體意識[9]。自主發展,又稱“主體性發展”,是指教師具有自我發展的意識和動力,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并不斷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10]。
有研究提到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特征,自主發展主要是影響體育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11]。體育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主要體現:首先,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和學生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其次,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圍繞體育教學目標進行展開,達到教育目的;最后,體育教師應該形成自主發展意識,構建“專業自主”,發展體育教師自主發展能力。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系統主要由“他評”和“自評”兩部分組成,“他評”指來自于領導、同行、學生、社會的評價,是體育教師評價中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外部機制,即利用外部的壓力來刺激和規范體育教師的行為。傳統體育教師評價是旨在對教師進行選拔或分等的他評為主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指標方面追求量化和標準化,是終結性、靜態的評價。而“自評”是一種通過反思教育實踐行為,自我診斷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采取措施以求自我提高的評價方式,是促進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內在機制。自我評價是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指標方面追求層次性和區別性,是形成性、動態的評價[12]。隨著對教師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重心有由他評為主向自評為主轉變的趨勢,自我評價是最系統、實際和有效的評價機制,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有效手段。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穩定性和持久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比,更具有科學性和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體育教師自我評價有利于克服理論與實踐的脫離。自我評價涉及的是體育教師切身的教學活動,其評價的標準及分析程序都是由具有體育理論知識且熟悉體育教學實踐的專家編制,體育教師運用評價標準分析教學活動的過程便是用體育理論關照實踐,解釋實踐和指導實踐的過程。這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評價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其次,教師自我評價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良性機制,使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潛力。自我評價源于實踐又回歸實踐,對體育教師專業成長更具可信性和說服力,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得到專業發展,這對其職業生活有深刻意義[13];最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呼喚自評為主,結合他評的評價機制,評價的制定或實施應重視教師和學校雙方的溝通、交流和信息反饋,以保證評價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鑒于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起點低,教師培訓制度不健全,繼續教育模式低效已成為阻礙新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問題。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應以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為契機,科學、客觀地了解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動向,提出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具體路徑,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更新與發展,以滿足不斷發展的學校體育教育的需要。
為實現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首先,體育教師須加強體育專業學科知識、醫療康復知識、教育學知識等方面的學習,善于向文獻資料和周圍的人學習,了解世界各國科研領域的前沿動態,善于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傳媒了解國內外一些大型比賽現況和體育成績與科技最新的發展概況,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自學能力的提高和習慣培養,構建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知識基礎;其次,在運動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運動技術、技能、培養多種體育運動能力,在教學中用完美的運動技術,技能去影響人,從而提升了體育教師專業化運動技術水平;最后,體育教師要善于學習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分子人格思想,塑造良好人格,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不斷拓展體育教育能力。
為實現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首先,體育教師必須通過轉化教育觀念,勇于創新,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來指導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其次,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生理發展規律、個性特征、民族特征、場地器材情況、天氣等可變因素選擇相應教學內容,采用科學的、創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轉化教育觀念,開拓創新;最后,體育教師通過閱讀教育期刊和自己所寫的隨筆、日記、教案以及教學中的案例分析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反思、總結,進行批判性反思,提高自身素質。
校本課程開發要求體育教師掌握許多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和訓練,通過課程相關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的了解,不斷吸納新知識、新理念,使教師全面了解體育學科的前沿信息,進一步掌握體育課程發展方向,從而提升體育教師理論專業水平。校本課程開發中體育教師能根據校本實際情況制定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實施課程目標,制定課程評價方案進行評價,構建完善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14]。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體育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更高,較快構建和完善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專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師生雙方互動、溝通、協調而形成共識,在溝通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情感道德和人文關懷,為教學相長提供和諧適宜的情感氛圍。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的特點,個體差異,精選教學內容,對教學進行科學設計。同時,教師要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因材施教,以滿足學生個體需要,從而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注入了人性,仁愛的成份,培養出心智健全的學生。
為了適應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教育部門應建立一種符合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動態的開放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和評價考核制度,根據教師不同發展階段提供適宜的幫助和支持,并對其進行合理的評價和考核。繼續教育能強化教師專門訓練能力,提升教師自身倫理層次和學術層次,掌握高新技術,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教師在進行繼續教育的過程中還能與教師同行之間,校與校之間,上下級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培養教師合作精神,提升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不斷提高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和理解。以上兩種制度為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自我更新和發展的機會,使教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最終成為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的專家型的體育教師。
體育教師專業化是體育教師職業發展的趨勢。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對體育教師提出了相當高的標準,要求體育教師具備相應的體育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專業技術水平和較高的教學、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走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之路,體育教師才能適應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1] 教育部.2010-07-2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王長純.2001.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J].教育研究,(11):45-48.
[3] 鐘啟泉.2001.教師“專業化”—理念、制度、課題[J].教育研究,(12):36-39.
[4] 方敏.2011.從細節中尋求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談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策略[J].學周刊,(11):103-104.
[5] 朱元利.2004.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與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9:47-52.
[6] 姜勇.2005.從實體思維到實踐思維:國外教師專業發展新取向[J].外國教育研究,32(3):1-4.
[7] 馮穎艷.2009.從“實體思維”走向“實踐思維”——試論初任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思維范式的轉變[J].中國教師,(9):35-36.
[8] 李曉陽.2008.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誤區及其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17):40-41.
[9] 李泰武.2014.新課標下體育教師自主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5):81-82.
[10] 桂建生.2003.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自主發展和專業對話[J].教育探索與實踐,(12):47-50.
[11] 康艷霞.2006.對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6(1):63-65.
[12] 劉學惠.1999.教學自我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12.
[13] 黃愛峰,吳昊.2005.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師教育問題透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19-24.
[14] 楊占明.2006.體育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化發展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