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紅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也不斷取得新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盲校義務教育<體育與課程標準>2016年版》的頒布標志著盲校體育課程改革跨入了新的階段,同時盲校體育的發展也從單純與單一化逐漸向更加注重視障學生的體育訴求與需求方面發展。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健康體質每況愈下,那么視力障礙學生的體質狀況更是不容樂觀。新課標樹立了盲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與健康課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礎性、健康性、補償性、差異性、教育性。新課標里增加了補償性功能。即強調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體育鍛煉替代、改善、促進或恢復因視力障礙造成的功能性損傷,使各器官系統得到統一協調的發展,以彌補視覺缺陷,促進潛能開發,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1]依據新課標的特性,在盲生發展的各個敏感時期,安排合適的體育活動項目,對其缺陷將起到最好的補償作用。
缺陷補償是在機體失去某種器官或者某種機能受到損害時的一種適應,是一種與正常發展過程不完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發展過程。[2]無論是先天還是后天,我們盡可能做到“缺什么,補償什么”,盡管這是很難實現現實,但是必須要重視。既然不可回避,那就想辦法改變,不斷進行補償。
視力障礙學生機體產生“新的技能組合”,是建立在較好身體基礎之上。身體基礎積累過程需要老師同學共同努力,這一積累過程需要時間,尤其針對視力障礙學生,節約他們時間,尤其重要。在這一時間積累過程中,做到軀體平衡,建立平衡基礎,這是師生共同心愿。平衡能力缺失是視力障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問題。最突出表現在成長過程中感統系統失調,而最明顯的生理缺陷是平衡能力發展明顯滯后于正常學生。因此,用體育方法即物理的方法干預學生平衡能力的協調發展是非常理想辦法。
依據新課標的課程內容具體補償方法如下:
在水平一(1~2年級)、水平二(3~4年級)具體可以嘗試采用方法如下:讓學生站在傾斜木板上練習扔球或者扔輕物、站在墊子上練習投擲、走平衡木、蹦床等練習方法。
在水平三(5~6年級)、水平四(7~9年級)具體采用方法如下:平衡板、腳跟到腳趾站立、燕式平衡、單腳平衡支撐等。高中以上的視障學生在體育課中可以增加瑜伽等練習。比如整套的瑜伽“拜日式”,對高中階段的學生可以安排初級瑜伽練習,大中專的學生可以安排中級瑜伽練習等。通過體育補償學生平衡能力,可以激發學生每個階段身體敏感期平衡能力更好更協調發展,也可以不斷提升學生適應能力,從而順利實現缺陷補償。
心理過程補償中人是補償過程主體。首先讓學生要認識到殘疾,并能夠主動積極創造條件進行補償。主動積極創造條件補償,其補償效果往往超過預料之中;反之,即使我們創造出了優越客觀環境,一切還是枉然。那么缺陷補償也非一日之工,而且某些缺陷也走向偏頗,習慣成自然,難以修改糾正,如此的心理偏差,更能引起行為做法的左右,過久擁擠,對于心理的彌補應該是第一位的,方式方法靈活自如,通過軀體 “身體心理補償”避免直接面對孩子問題的尷尬。利用貼合實際心理與運動,建立孩子基本的自信,自立,乃至自理,之后不斷得到更好的發展。身體和心理補償本是同林鳥,但是在其補償過程中很難融合發展。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身體和心理都得不到比較及時補償的情況。所以不要讓他們身體垮了,心理也塌陷了,讓有針對性的體育融為其中,讓身體缺陷補償作為心理缺陷補償的基礎。并相互融合的發展。按照新課標指導,通過體
育活動補償視障學生的心理功能具體方法為:
學生通過努力完成當前的體育活動任務,能體驗到體育活動對情緒的影響。進行體育活動或者游戲時候,分開組能與同伴友好的相處與合作,在重新分組后能與新的伙伴愉快的進行活動。對于低年級的盲生來說,在體育活動或者游戲活動過程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并能形成堅強的性格。
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能完成有一定困難的任務。比如在健美操和武術學習活動中教師分開組后,能完成分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在小組完成分組合作學習的表演后,能體驗到愉悅身心的情緒感。在參與體育比賽,比如門球比賽中,能體驗到成功感與愉悅感。
比如在一堂健美操課教學中,學生完成分組合作學習后達到以下的心理體驗.
在準備部分:小組討論階段。教師把本次課要學習內容先語言講解,讓低視生觀看5次,讓盲生觸摸3次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看到和觸摸到的動作,同學們自己創意和想象動作的方向路線,給學生設置困難與目標,給予挑戰的積極性與趣味性?;静糠郑盒〗M練習階段。采用異質分組, 3人或4人一組。每個小組都有小組長,在組長帶領下,教師巡回指導,給予學生積極幫助。在小組長和教師的指導下,每組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邁進,并體驗到成功感與愉悅感。結束部分:教師小組評價。在小組練習基礎結束后,教師讓每組跟著音樂進行展示,并小組內進行評價。這時候的學習效果比平時上課要好很多。最后,教師對每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表揚與評價,以肯定學生的辛苦付出。[3]
在完成小組內內合作學習時,大家要相互團結并積極信賴;當困難不斷被征服向著成功邁進時候,不斷獲得成功感與愉悅感。
人生來就被社會熏陶,影響,自然殘障人士也是和社會密集相關的,那么社會對他們的理解,關心,尊重,幫助都彰顯著重要作用,即增加社會的關心是實現社會對他們缺陷補償必備條件。他們對于社會參與感,認識,交流,和了解也是必然不可少的第二條件。
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全國共有殘疾人家庭 7050 萬戶,達到超過一般中等國家總人口量,占全國家庭總戶數的17.80%。[2]這個沉重的擔子拋給了學校、拋給了社會。從學校層面來說,通過各個層面干預讓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特別是通過體育方法干預,讓他們更好成長,值得思考。那么,從國家與社會層面來說,增加國家與社會即人對他們關注力度,如若弱勢群體不弱,則國更強。實現它們自食其力生存,乃至更上一步是扶弱基本,而這基本的切入點,還應在學校開始。體育是人動手與動腳,動腦的基礎,也是殘疾人士邁出自食其力第一步,無論體育運動對身體與腦的調節,還是體育精神對殘疾學生精神世界建立,都有助于他們走上社會,成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者。同時,使他們的個人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使得他們家庭更幸福,使我們的社會更安定、更團結、更和諧。生活幸福、家庭和諧、社會安定,又直接推動了殘疾人缺陷補償與康復事業發展,形成了殘疾兒童缺陷補償的哺育與反哺的良性循環“社會鏈”。
當殘疾學生的孤獨不斷被豐富,在一片迷茫與黑暗中找到希望。人生從運動中,由黑白向彩色定格。單一乏味的生存,在蹦蹦跳跳活動中得以轉變,由生存狀態變向生活狀態,由一成不變,到生活的更加精彩。當更多滿足感變成一種辛福,再進一步,便是征服感,體育運動中的頑強拼搏告訴學生,他可以做的更好。體育精神以此將塑造殘疾生一顆積極向上的堅強心。學校體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意志品質,如勇敢、頑強、對挫折的承受力、對困難的忍受力等,這些都是殘疾學生成功補償和康復的心理基礎,在此基礎上,在老師幫助下,通過體育活動讓殘疾學生找到了自我、實現了自我、并不斷超越了自我。通過本文的粗淺探討,期望盲校體育課程不斷得到發展,促使社會更多的人士關心與關注盲人的成長與健康發展。
[1] 盲校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6年版)455-484.
[2] 何敏學,全海英.論特殊教育學校體缺陷補償功能[J].廣州:體育學刊,2010, 17(5):43-45.
[3] 韓永紅,秦紀強.“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運用[J].赤峰:赤峰學院學報,2013,12:122-123.
[4] 盧雁. 論中度智力障礙學生的體育教育與智力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5):662-663.
[5] 樸永馨. 特殊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