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龍,呂明明
我國學校體育文化是構建“全民健身”與發展“終身體育”事業的重要載體;學校體育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長期各類的體育形式與活動形成的文化。學校體育文化作為“擬社會”的文化縮影,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現代社會對于體育文化的訴求與沖突;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校園文化形態,但伴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物質、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融入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多文化爭鳴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
從社會發展的理性角度看,所有問題發生的根源都源于學校體育文化中個人、群體以及學校整體的對于體育文化觀念的改變。近些年學生體質下滑和體育興趣問題的紛爭,使學校體育教育成為學生體質的槽點;隨著江南style進校園、冬季長跑等現象的出現更輿論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問題上升到了教育文化的高度,這便出現了人人“談文化”、人人“批體育”的社會現象。
近代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從辛亥革命時“去消沉的民氣、文弱的頑風”背景下興起的“軍國民教育”到“五四”時期民主科學思潮影響下的“自然主義教育”,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面對嚴峻國內外緊張形勢下舉國的“勞衛制”體育制度,不難發現不同時期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源于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文化導向與社會訴求。近年來隨著學生體質問題的突出,學校體育課程逐漸向著實證主義思潮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是體育中考制度下,中學學校體育課程的形式逐漸向著重視科學輕視人文的方向蔓延,其文化的發展是不完善的;另一方面在體育公開課的課程引領下,更多地體育課順應著“時代趨勢”的發展,其課程的形式無不體現出趨附國外教育的取向,在模仿與照搬國外學校體育課程及內容、形式的同時,缺少對其發展根源的認識,“拿來主義”的思想導致了學校體育文化的紛亂。
隨著近些年國外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入侵,從社會、教育等多個角度反映出外來文化沖擊,而面對國外文化理念的沖擊,國內體育教育現狀也發生了動搖,這也逐漸形成了“外來體育文化壓抑本土體育文化的格局”。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逐漸形成,多元的教育文化理念逐漸形成并發展,特別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等教育理念的沖擊使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多元化爭論不休。“實證主義”思想試圖用科學的理性去解釋學校體育文化,使人們漸漸忽視了學校體育文化對于“人”的感性思考,衡量得標準將體育視為對物的理解,脈搏、心率等形式被歸為了標準化規范,而漸漸失去了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性”的文化認同,從體育教育理念上忽視了“人”文化角度思考。而學校體育課程中“自然主義”的體現也往往反映在單一的體育課程展示,其發展的往往因缺少真正的“自然主義”文化氛圍而顯得水土不服。多樣的教育理念并又有在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中茁壯成長,反而呈現出了盲目的文化紛爭。而尋其根源不難發現,在學校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失去了對教育文化底色的認同與反思會使文化的發展歷程布滿荊棘,沒有社會的廣泛認同與支持,不形成信仰、熱愛和支持學校體育的社會、文化氛圍,就很難從根本上扭轉人們從心理上對學校體育的輕視與抵制。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他在研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曾提出“文化自覺”,將文化自覺視為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做到“自知之明”,明白文化的發展來歷與過程,但不是文化回歸。費先生認為“文化自覺”要在認識自己并了解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對自己文化的發展有清晰的判斷,這對思考當下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往往反映時代的文化訴求,對文化的發掘不僅要反思學校體育的發展脈絡,更要通過反思尋找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底色,在滿足時代訴求的同時,以底色為文化發展的支柱,從而形成屬于我國學校體育發展風格的學校體育文化內涵。
杜威曾形象的把學校比作一個小社會,涂爾干也曾將學校比作社會的縮影,學校往往反映出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必須尊重社會文化的選擇,并在“文化自覺”中探索當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支點;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熱議話題,而“傳統文化的重提”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過分弘揚,而是以“文化自覺”為基點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通過文化的弘揚與文化秩序的構件形成法律約束下人的自律。學校體育文化經歷了多年發展歷史,其發展根源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底色”,通過文化“底色”的形成,構建一種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體育文化秩序,并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點,在文化交融中形成文化的共同繁榮。
思想與方法的貫徹與實施需要雄厚的文化基礎作為鋪墊,而學校體育最基本的職能之一就是體育文化精神的傳遞。學校體育作為體育與教育的下位概念,其既擁有體育的屬性,同時兼備文化教育的功能,作為文化觀念、意識的體現,學校體育文化精神能夠反映出學校文化的內在面貌,如果學校體育單單以身體鍛煉與體質健康為準則,而失去了對學校體育文化精神追求必然導致學校體育文化的“先天不足”。
縱觀我國體育文化發展歷程便知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中統一性、等級性、以及政治性的影響,傳統體育文化中形成了以身心兼修、以和為貴,甚至過于內化的傳統體育精神。但隨著鴉片戰爭開始,西方競技體育對我國體育教育便產生了深刻地影響,特別是“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的民族訴求使西方體育精神成為了一段時期內學校體育乃至舉國文化精神的救命稻草。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對于學校體育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托,通過學校體育教育過程形成應有的社會文化精神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學校體育文化精神弘揚主要是豐富文化的內涵,對于學校體育文化內涵的重新認識與準確定位是學校體育文化精神建設的必要前提。費孝通先生曾說過:文化就是所在人群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與性質有生活環境與生活形式來決定所以在面對學校體育文化精神的選擇中不能離開我國延續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傳統文化精神。例如:我國古典著作《易傳》通過:“自強不息”、“剛健而文明”等描述,將文化精神表述為:堅韌、自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雖然體育衛生條件成為限制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勞衛制》的引入符合當時學校及社會群眾以及國家安全的需要,其在服從國家意志的同時展現出拼搏、友愛、強壯之美等具有時代性的學校體育文化;在整體實力不突出,強手如云的女排比賽中,“女排精神”的再次發揚事業的體育文化精神有了新的詮釋。不同時期的不同的文化精神展現正式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精神建設的核心所在,在當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不完善時,通過“文化自覺”反思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精神的發展,將學校體育文化精神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支點,是擴大體育文化認同感,實現學校體育文化全面發展的地重要手段。
人的社會屬性是文化產生的本源,從這個角度出發,文化與人類的社會屬性是重合的,所以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得良性發展離不開對文化定位的重新思考與判斷。學校體育文化良性發展的路徑源于對文化根源的反思以及對文化現狀的了解,所以在尋找體育文化發展路徑的問題上不能脫離受眾對學校體育的文化共識,這種共識的基礎便是形成文化自信。
在剖析現代學校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不難發現,國內外學校體育教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源于多元的文化環境,各種教育文化實體無一例外的以一種“多元一體”的形態構成,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就是要思考“多元一體”的核心內涵,使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在“多元”的前提下保證“一體”的核心要義,即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整體出發進而與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從而強化“多元一體”的核心文化理念與文化支柱。
在“多元”化的全球文化客觀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不同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認同是“多元”文化最強的凝聚力;例如作為現代全球體育的文化焦點,現代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同樣形成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交融,在現代奧林匹克28個大項的項目安排中就包含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各個時期產生的體育項目,其各個項目自成個體,其項目文化背景與其他體育文化項目便擁有者明顯的不同,但作為28大項目的每一子項目又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與奧林匹克發展的文化重合,其避免戰爭,向往超越的精神逐漸與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等文化發展相融合,而這也形成了奧林匹克文化的共同繁榮。
“文化不是可觀察的行為,而是共享的理想、價值和信念,人們用它們來解釋經驗,生成行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之中”,所以對文化發展的考量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與生活的反思中。作為“多元”文化交融的學校體育文化,更應該在發展過程中突顯我國數千年教育的文化底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底色文化的引領下實現文化“多元”的融合,真正從“多元一體 ”的角度提出我國學校體育的文化理念,達成“共識”的文化繁榮。
用理性的視角觀察教育文化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教育的發展并非由個體理性達成,而是以文化反思與梳理為紐帶,利用制度化的文化發展為路徑,進而達成教育文化的發展。所以在構建學校體育文化繁榮的過程中制度性的文化傳播是構建擴大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學校體育文化發展要結合當代社會的人文需求與文化訴求,將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方向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清晰地將體育文化建設定義為現階段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出社會體育文化建設中制度性的導向與引領作用。現階段國家與社會對于體育發展的訴求已經上升到了歷史的新高度,伴隨文化快速發展的要求,文化的約束力需要制度的保障,要通過制度的建立形成文化的良性引導與約束。
在制定文化性的制度要求時應把握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兩個核心要素:首先強化制度下的體育符號性標識,即在認識與了解學校體育發展歷程中重視“文化自覺”,在日常的學校文化宣傳中強化體育的文化軟實力,通過追溯歷史構建學校體育的“符號”性標識,將體育課堂與校園體育文化相統一,并從理念上在校園文化中轉變一般學生對于體育——單一身體鍛煉的意識,將體育文化的宣傳轉變成一種身與心的文化共同體,形成如“美國肌肉文化”、“日本劍道”文化類似的屬于我國文化傳承的學校體育文化理念與秩序,在身體練習的基礎上傳承并強化屬于校園文化的內在屬性,通過學校體育“符號化”制度的構建發展和凝聚社會文化的共同價值觀。其次在學校體育文化的構建過程中強調對于多元文化的整合,而不是對傳統文化盲目的依賴與崇拜和對外部文化的過度依賴。在構建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警惕對單一文化的過度崇拜。
我國是擁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國家,而學校教育又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所以不同學校應依據學校文化發展、區域文化特點形成構建制度性約束下文化底色,這主要是為了增加所在文化的自我生存能力,為爭取在新環境、新時代背景下取得自我的文化地位,使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再趨同符合,而是形成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發展下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張力。這種“自覺”文化的張力應做到不局限于歷史,不困惑;在文化交融時對未來發展不迷惑、不茫然,這恐怕是思考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現狀所必須堅定的信念。
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重新思考認識到 “文化自覺”在學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有著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體育文化的“自覺”中反思“拿來主義”現象下文化與環境的缺失,在吸收與借鑒的同時大力加強自主文化的傳播與引導,在文化的發展中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體育文化的價值格局;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堅持文化的底色,形成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有效秩序,利用制度與秩序的合理張力保持文化發展的活力,使學校體育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形成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生命力。
[1] 王少春,白真,張博,聞一平.中外體育文化相遇的發展格局[J].體育科學.2011(5):79.
[2] 張文鵬,王健.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政策的演進: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5(2):22.
[3] 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經典珍藏版)--<反思·對話·文化自覺>[M].上海人民出版社:419.
[4] 毛澤東.體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
[5] 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經典珍藏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12.
[6] 《周易全書》[M].線裝書局:2010.
[7] 張勇,古明明,Dwright Perkins.《文化變遷、制度演進與改革和發展》[J].北方論叢.2008(5).
[8] 王少春,白真,張博,聞一平.中外體育文化相遇的發展格局[J].體育科學.2011(5):79.
[9] 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反思·對話·文化自覺>[M].上海人民出版社: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