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 李琦
摘要:慢性腎功能衰竭病程中常貫穿著胃腸道癥狀,探討從脾論治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理論依據及臨床意義,運用自擬運脾化濁湯辨證加減治療,通過調理脾胃功能可有效延緩慢性腎衰竭病程進展,減輕慢腎衰患者的癥狀。提示從脾論治慢性腎功能衰竭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慢性腎衰竭;從脾論治;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69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001-03
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各種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或累及腎臟的系統性疾病持續發展引起的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以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代謝失衡及全身各系統為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學中慢性腎衰竭并無對應的中醫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水腫”、“癃閉”、“腎風”、“腎勞”等范疇。慢腎衰病程中多累及肝、脾、胃、腎等多個臟器,其中多以脾腎虧虛為本,水濕、濕熱、濕濁、瘀血為標。各種病理產物積聚,致使消化道、呼吸、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紊亂,其中消化系統功能失調貫穿于慢性腎衰竭的始終。吾師李琦教授是云南省名中醫,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于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現將導師從脾論治慢性腎衰竭經驗介紹如下。
1 脾胃與腎的關系
脾主運化水液及水谷精微,升清降濁,腎主代謝水液,分清泌濁。脾腎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養補充,互為因果。脾胃的運化功能依賴于腎氣的推動及腎陽的溫煦,而腎所藏之精需后天水谷所化之精的充養。慢性腎衰竭病程日久,腎臟衰憊,無以溫煦及推動脾臟,致脾胃虛弱,脾腎兩虛,則溫煦推動無力,無以升清降濁,而濁邪內停。脾胃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調,轉輸精微物質功能障礙,氣血化生無源,則氣血虧虛。脾胃主代謝水液,脾胃虛弱,水液代謝失調,聚于體內而為濕;腎氣衰敗,促進水液排泄功能障礙,火不生土,水濕不能被蒸騰氣化,加重水液潴留,泛于肌膚而為水腫,濕邪凝聚,反困脾土,使中焦氣機阻遏,升降無力,變證叢生。
2 從脾胃治療慢性腎衰竭
治療方面,吾師提出當以調理脾胃功能為重,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提出:“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善治者,惟有調和脾胃。”并提出了健脾益氣,祛濕泄濁的治療思想。慢性腎衰竭腎病日久,損傷脾胃,脾胃虧虛,運化失常,常出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惡心欲吐,雙下肢水腫等臨床表現。故治療應以健脾益氣,化濕泄濁為主。吾師常用黃芪、黨參、山藥、白術等健脾益氣,尤其推崇使用黃芪,認為其可補氣健脾,以助脾氣健運而使氣血生化如常。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黃芪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進而保護腎臟[1]。脾胃功能虛弱,日久不復,導致其升清降濁的功能失常,則水濕停聚于中焦,濕邪停留,長久不祛,聚而為濁,加之腎陽衰微,無以化濕泄濁,而出現惡心、嘔吐、腹脹、水腫、便溏或便秘、小便量少或夜尿頻多等臨床表現。濕濁之邪停聚中焦,阻滯脾胃升降、運化,精微之氣不得輸布,無以濡養清竅,而出現嗜睡,生化氣血無源,血不養心而出現心悸、失眠多夢,故治當祛濕泄濁。吾師多用砂仁、茯苓、炒薏苡仁、蒼術、陳皮等健脾祛濕,祛濕當與泄濁并存,故用燈盞細辛與大黃解毒泄濁。其中予大黃泡水代茶飲,促使大便排泄,而達到通腑泄濁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大黃可以通過抑制系膜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生;抑制殘余腎單位的高代謝狀態;提供一些必須的氨基酸;可有效降低血肌酐與尿素氮水平[2]。脾腎互為因果,補脾可一定程度上補腎,補腎亦可一定程度上補脾,故吾師常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加用仙靈脾、炒杜仲以溫補腎陽,一方面通過直接補益腎臟以減輕腎臟虧虛所致的各種臨床癥狀;一方面通過溫補腎陽以補脾陽,助脾運化水濕、化生氣血,使濕濁祛,氣血生,而諸臟得健。
3 驗案舉例
王某,男,43歲,2017年3月16日初診。主訴:反復神疲乏力,雙下肢水腫1年余,再發加重1周。患者一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神疲乏力,雙下肢水腫,伴腹部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夜尿頻多,4次/夜。遂至云大醫院就診,診斷:慢性腎衰竭。經西醫系統治療(具體不詳)好轉后出院,每遇勞累及受涼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1周前患者因受涼后上述癥狀加重,故來本科門診就診,癥見:腰部酸痛不適,四肢酸軟無力,精神疲倦,氣短不欲言語,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眠差多夢,時有頭暈耳鳴,小便頻急,夜尿3-4次/夜,大便溏,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查腎功能示:血肌酐352 umol/L,尿素氮10.98 mmol/L。診斷:慢性腎衰竭。辨證:脾腎兩虛兼濕濁型。治法:健脾益腎,化濕泄濁。方藥:自擬運脾化濁湯化裁,黃芪30 g,黨參30 g,茯苓15 g,豬苓15 g,白術15 g,陳皮15 g,法半夏15 g,山藥30 g,炒薏苡仁30 g,炒神曲30 g,蒼術10 g,麥冬15 g,燈盞細辛15 g,煅龍骨15 g,酸棗仁30 g,仙靈脾15 g,炒杜仲15 g,金櫻子15 g,芡實15 g,生大黃15 g,甘5 g。日1劑,分3次飯后溫服。
二診:2017年4月12日,患者服上方治療后腰部酸痛不適,四肢酸軟癥狀減輕,勞累后仍感神疲乏力,雙下肢水腫緩解,腹部脹滿減輕,食油膩后仍感惡心想吐,口干、口苦減輕,睡眠、納食改善,夜尿3次/夜,大便調。舌紅,苔白膩,脈細弦。查腎功能示:血肌酐329 umol/L,尿素氮10.01 mmol/L。繼續予上方口服,鞏固治療。
三診:2017年5月18日,患者服用上述藥方治療后感腰部酸痛不適、四肢酸軟較前減輕,偶有神疲乏力,無雙下肢水腫,腹部脹滿緩解,時有惡心欲吐,晨起口干,無口苦,睡眠尚,納食可,夜尿1~2次/夜,大便調。舌紅,苔薄白膩,脈細。查腎功能示:血肌酐274 umol/L,尿素氮9.27可mmol/L。上方去豬苓、炒神曲、杜仲、金櫻子,加益智仁15 g,桑寄生15 g。繼服。
四診:2017年6月21日,患者服上方治療后腰部酸痛不適,四肢酸軟癥狀明顯減輕,偶有神疲乏力,無明顯雙下肢水腫,無明顯腹脹,無惡心嘔吐,無明顯口干、口苦,睡眠較前改善,納食可,夜尿1~2次/夜,大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膩,脈細。查腎功能示:血肌酐237 umol/L,尿素氮8.49 mmol/L。上方去麥冬、燈盞細辛。繼服。
五診:2017年7月28日,患者服上方治療后感偶有腰部酸痛、四肢酸軟癥狀,時有神疲乏力,無雙下肢水腫,無明顯腹脹,無惡心嘔吐,無明顯口干、口苦,睡眠可,納食可,偶有1次夜尿,大便調。舌紅,苔薄白膩,脈細。查腎功能示:血肌酐193 umol/L,尿素氮7.89 mmol/L。上方去炒蒼術、薏苡仁、酸棗仁。繼續服藥鞏固治療。
4 體會
近年來,慢性腎衰竭已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越來越多的早、中期慢性腎衰竭患者愿意采用中醫中藥治療,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消化系統癥狀貫穿于慢性腎衰竭病程的各個階段,運用中醫中藥辨證論治,調理患者胃腸道功能,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消化系統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吾師以益氣健脾扶助正氣,健脾和胃祛濕泄濁為治療原則,從中焦脾胃入手治療慢性腎衰竭,通過健脾益腎,祛濕泄濁,使脾胃得健,濕濁得祛,則脾胃運化如常,氣機升降有序,水液輸布有道,氣血生化有源,疏散精微物質補養其它臟腑,使其它臟腑功能得到改善,從而有效減緩慢性腎衰竭病情的發展,減輕患者負擔。
參考文獻:
[1]孫響波,于妮娜,張法榮.黃芪治療慢性腎衰竭作用機制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9):146-148.
[2]文玉敏,張并璇,嚴美花,等.大黃及其制劑在慢性腎衰竭治療中的概述[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0):2030-2032.
(收稿日期: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