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王淑華 景明 洪欣 肖美珍 郭佳
摘要:2015年1月,云南省被列為“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的地區,與中日友好醫院合作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性研究。文章從闡述政策方向和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出發,引入基于云平臺的現代健康管理疾病模式,有利于進一步拓展中醫治未病的臨床應用途徑。通過云平臺與治未病相結合的創新管理模式,以深入提示其中的前瞻性臨床本質,提升中醫臨床療效,為進一步實現有特色的滇中地區“互聯網+”中醫治未病系統奠定基礎。
關鍵詞:滇中地區;云平臺,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102-02
1 中醫治未病政策機制創新及意義解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 年啟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形成了“治未病”工作的總體思路和方法,“治未病”中心逐漸進入綜合醫院的體系中,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站在了醫療保衛戰的最前端。我國大多數人口分布在市縣鄉,因此做好基層醫院“治未病”工作尤為關鍵;同時憑借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基層醫院理應成為所在區域“治未病”之龍頭。由于政策、條件、待遇、發展空間等因素限制,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匱乏,特別是中醫藥人才與技術方法缺乏,讓“治未病”體系在基層落地生根仍然舉步維艱。由于全國各地經濟及文化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的“治未病”中心基于完善的醫療平臺及較高的群眾文化程度開展較好,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治未病”工作仍開展困難,缺少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國務院于2016年出臺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了未來15 年中國中醫藥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提出要大力推動“互聯網 + ”中醫醫療,大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提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1]。
2015 年1月,云南省被國家列為“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的地區,與中日友好醫院合作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云南省可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在遠程醫療的規范操作、責任認定、激勵機制、服務收費、費用報銷等方面,研究適用于云南省的遠程醫療發展相關標準、機制和法規,探索市場化的遠程醫療服務模式和運營機制。我國手機網民占總體網民的88.9%,微信注冊用戶數量2016年3月己突破9.27億。微信己經成為“互聯網+醫療”在醫療領域最直接有效的服務模式。全國己有多家醫院采用微信掛號和微信全流程就診。“云南中醫”微信平臺開通兩年來,訂閱人數突破巧萬人次,閱讀量突破1000萬人次。平臺對全省97.7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4.14%的鄉鎮衛生院、84.92%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1.9%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隨著互聯網的滲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微信醫療服務將提高未來醫院運營效率[2]。
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創新“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模式,“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三大應用系統”的區域衛生信息化體系。市民可以登錄電子健康檔案查詢系統和“健康玉溪”微信公眾號,享受持續、跨地區、跨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電子健康檔案還可以為醫生的科學診療和用藥提供依據。
2 中醫治未病理論基礎及影響
“治未病 ”理念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周易》中有“水在火上,既濟,君子思患而預防之”[3],《黃帝內經》中首次提及“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后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充實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獨特理論體系,并產生了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這一體系涵蓋了預防保健的三個主要層次,即“治未病”的三種境界:“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時采用各種保健措施以未雨綢繆、保身長全,這是 “治未病”的第一要義;“既病防變”,即在疾病的最初階段,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阻止疾病的發展,防止疾病對身體的繼續傷害;“瘥后防復”,即謹慎的養生以扶助正氣、強身健體,防止疾病復發。重在指導人們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禍,治未病之疚,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治未病”思想充分體現了傳統醫學重視保健的思維模式,是中醫的至高境界和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為現今的疾病預防和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3 云平臺下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
“云平臺下的治未病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指導下,結合物聯網與云計算信息化管理技術的全生命周期動態多維健康管理模式。該模式應用中醫診察與西醫檢測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從軀體、社會自然環境、心理情志、生活方式等多維角度,用“物聯”的方式實現對人的健康全面維護。其宗旨是幫助、指導人們成功有效地把握與維護自身的健康,提高身體素質。該模式為適應社會對健康的需求,發揮健康管理的優勢,將醫學中“治未病”的有關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簡、便、廉”的對普通人群健康狀況進行監控、評估預測,根據健康狀況提出相應的健康管理計劃,引導人們采用必要的健康管理方案確保實現預定的健康目標。其目的是調動管理對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達到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提高生命質量、降低疾病負擔的目的。該模式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健康狀態變化的信息,在形成疾病以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可成功地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進程,從而實現維護居民健康的目的[4]。它是在現代物聯網、互聯網及通信技術與醫學信息技術結合基礎上即將出現的一種新的網絡化健康管理模式。作為新一代大規模網絡平臺,云平臺以其高度的可擴展性、可按需提供即時計算資源等特性在醫藥行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院位于滇中地區,地域廣闊,交通不便,多民族聚集,醫療資源缺乏,高技術人才缺乏,醫療配置和水平普遍較低,中醫藥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基層中醫藥服務匱乏,更缺乏有能扎根基層的中醫藥服務人員,需要運用現代的科技方式對醫療體系進行流程再造,建設一個鏈接基層醫療到三級醫療單位之間的醫療單位服務群,運用云技術作為支撐建設成熟的合作型醫療服務體系,避免交通不便的劣勢,實現了從山區到城鄉的醫療信息化管理;通過網絡共享醫療資源,發達地區醫院帶動市縣級醫院,市縣級醫院帶動鄉鎮衛生所,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水平;借“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的東風,實現醫療模式轉化的跳躍發展,從而探索出一條有滇中地區特色的“治未病”之路。進而健全滇中中醫“治未病”體系,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經濟、實用、可操作、可持續”的原則,科學的做實這項工作,搭建“玉溪市中醫醫院為中心直接聯動昆明三級甲等醫院,同時輻射周圍地區醫院及醫聯體成員單位”的遠程醫療“健康云”平臺,逐步把醫療資源通過玉溪市中醫醫院直接輻射到周邊縣鄉村,助力打造玉溪市中醫醫院成為滇中地區醫療健康中心,使廣大患者受益。
4 結語
中醫學的“未病”即包括“陰陽平和”的健康人群和“陰陽偏頗”的亞健康人群;也包括“已病未發”和“病后防復”的疾病人群;還涉及二者中間“欲病之病”的“亞臨床”群。這些人群構成了中醫學對整個健康與疾病及其之間的過渡帶的完整認識,而這也正是從事中醫健康管理工作的歷史依據和邏輯起點[5]。21世紀,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高度分散的、村舍式的健康管理,發展成為能夠提供以人為本的健康管理。云平臺信息技術的引入可有望成為有意義的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N].人民日報,2016,2(27):1-02-27(001).
[2]黃永剛.基于微信的醫院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4,9(8):75-76.
[3]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6:67.
[4]劉克浩,肖飛龍.基于云平臺和大數據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4,5:89-91.
[5]程羽,孫增坤,袁萌,等.基于治未病思想探索中醫健康管理新模式[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1):3993-3995.
(收稿日期: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