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 何永生



摘要:目的 探討特發性膜性腎病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及中醫證型與病理特點、實驗室指標及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80例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的中醫證型、病理特點及其他相關因素。結果 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中年齡在50~69歲之間人數最多,男性多于女性,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腎陽虛證最多,病理分型中膜性腎病II期的患者最多,中醫證型與腎臟病理類型之間的相關性無明顯統計學意義。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中36例有高血壓病史。腎絡瘀阻證高血壓病史較脾腎陽虛證高血壓病史長,濕熱蘊結證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脾腎陽虛證。腎絡瘀阻證、濕熱蘊結證血小板水平明顯高于脾腎陽虛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證型與高血壓、病理類型及實驗室指標有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特發性膜性腎病;中醫證型;病理
中圖分類號:R25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025-04
膜性腎病(MN)是以腎小球基底膜上皮細胞下免疫復合物沉積伴基底膜彌漫增厚為特征的一組疾病,以腎病綜合征或無癥狀的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病因未明者稱為特發性膜性腎病(IMN)。特發性膜性腎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發病率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腎穿刺活檢技術在特發性膜性腎病的診斷及治療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西醫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療效較好,但由于腎病多纏綿難愈,長期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類藥物易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及毒副作用。中醫以其毒副作用小,在治療腎病方面占極大優勢。中國古代醫籍并無“特發性膜性腎病”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及特征,當屬于中醫學中“虛勞”、“水腫”、“尿濁”、“腰痛”等范疇。該病病因病機復雜,中醫各家對其研究甚多,認為本病多為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證屬本虛標實。
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療效較好。近年來不少醫家把研究重點放到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上,將祖國醫學的宏觀理論與現代醫學的微觀認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中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對認識疾病的本質,有效指導臨床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十分重要,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具有廣闊的前景。
本課題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以80例特發性膜性腎病為研究對象,運用醫學理論知識及統計學原理,分析中醫辨證分型的分布規律,探討其與腎臟病理特點及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為中醫中藥治療本病提供更為有效的診療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2017年就診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科門診及病房,并診斷為特發性膜性腎病(腎功能正常或代償期)的成人患者80例,80例患者中年齡最大者69歲,年齡最小的21歲,年齡跨度較大,年齡在50~69歲之間人數最多,為33例,占41.3%,其次為40~59歲,共30例,占37.5%,平均年齡(49.33±11.82)歲。在80例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51例,占63.8%,女29例,占36.2%,男女比例 1.76: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2012 年美國國家腎臟病基金會制定的 KDIGO指南[1]和2008第3版王海燕主編《腎臟病學》[2],特發性膜性腎病診斷標準為:①腎活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膜性腎病;②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乙型病毒性肝炎、腫瘤、藥物等繼發性膜性腎病。
腎臟病理參照WHO(1995)腎小球疾病組織學分型修訂方案[3]和我國制定的腎臟活檢病理診斷標準[4],膜性腎病(MN)分期如下:①膜性腎病I期;②膜性腎病II期;③膜性腎病III期;④膜性腎病IV期(不研究)。
1.2.2 中醫證型標準 參考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5]中的相關標準,將膜性腎病分為5種證型:①風水泛濫證;②濕熱蘊結證;③腎絡瘀阻證;④脾腎陽虛證;⑤肝腎陰虛證。
1.3 納入標準 需同時滿足以下所有標準方可納入:①年齡≥20歲且<70歲;②行腎穿刺活檢,符合膜性腎病診斷標準;③腎功能處于正常或代償期,即血肌酐≤177 umol/L;④無合并心、腦、造血系統等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病例資料完整。
1.4 排除標準 存在以下任何一項予以排除:①年齡<20歲或≥70歲;②未行腎穿刺活檢,診斷不明確者,或診斷為繼發性膜性腎病患者(如糖尿病腎病、腎淀粉樣病變、腫瘤相關性腎損害等);③血肌酐>177umol/L;④合并有心、腦、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⑤病例資料不全。
1.5 研究方法 記錄符合臨床納入標準的每個病例的基本信息,病理類型、實驗室指標[包括: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D-二聚體、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GB)等],并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多個樣本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法)。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進行描述,兩類變量關聯性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或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中醫證型分布 對80例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其中脾腎陽虛證最多,共25例,占31.2%;其次為肝腎陰虛證20例,占25%;腎絡瘀阻證13例,占16.3%;濕熱蘊結證12例,占15.0%;風水泛濫證10例,占12.5%。見表1。
表1 80例IMN中醫證型分布
2.2 病理分期 從表2中可以看出膜性腎病II期的患者最多,共37例,占40.0%;其次為膜性腎病I期,共32例,占46.3%;膜性腎病III期的患者最少,僅11例,占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