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承 鄭德勇


摘要:目的 通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小鼠模型的建立,觀察紅藤虎杖復方免煎劑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 取KM雌雄性小鼠各36只,稱重后隨機分成空白組、模型組、陽性組和中藥高、中、低劑量組,采用小鼠足踝腫脹法、觀察扭體次數進行抗炎癥痛實驗;取KM雌雄性小鼠各48只,稱重后隨機分成空白組、模型組、陽性組和中藥高、中、低劑量組,除空白組外,其余各組以尿酸腹腔注射小鼠,進行高尿酸血癥試驗。 結果 抗炎實驗0h小鼠右足踝直徑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中、低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2h、3h、4h小鼠右足踝直徑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高、中、低劑量組比較,顯著性差異(P<0.01);小鼠扭體次數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高、中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低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與模型組、中藥低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中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尿酸空白組與模型組、陽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中、低劑量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與空白組、陽性組、中藥高、中、低劑量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陽性組與空白組、模型組、中藥中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低劑量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說明紅藤虎杖復方免煎劑有較好的抗炎、鎮痛、降低血尿酸的效果。
關鍵詞:紅藤虎杖復方免煎劑;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9-0075-02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的最常見首發癥狀,是尿酸鈉鹽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以結晶形式沉積引起的急性反應炎癥,在國內發病率接近0.3%,如不及時治療,體內嘌呤代謝障礙進一步發展,可發生痛風石的沉積,致使出現痛風石、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等[1]。筆者通過臨床病例觀察[2],達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了動物實驗,報道如下。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KM雌雄性小鼠共216只,清潔級,體重20-25 g,購自重慶騰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動物許可證號:SCXK(川)2015-30。
1.2 實驗藥物 紅藤虎杖復方免煎劑(紅藤15 g,虎杖20 g,土茯苓30 g,蒼術15 g,車前子15 g,蜈蚣6 g,地龍15 g等藥組成,由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苯溴馬隆片,50 mg/片,宜昌長江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20040348;雙氯芬酸鈉腸溶片,25 mg/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1102164;吲哚美辛腸溶片,25 mg/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701。
1.3 主要儀器和試劑 血尿酸(BUA)測定試劑盒,美國貝克曼公司,批號:AUZ4528;TDZ5-WS臺式低速離心機,湖南湘鷹離心機有限公司;Au680全自動生化儀,美國貝克曼公司。
2 方法
2.1 抗炎鎮痛實驗動物分組及給藥 采用小鼠腫脹法時,取KM雌雄性小鼠各36只,稱重后隨機分成空白組、模型組、陽性組(吲哚美辛腸溶片)和中藥高、中、低劑量組各60 mL、30 mL、15 mL(kg-1·d-1)。連續給藥4 d,用尿酸鈉造模成功后,觀察記錄小鼠足踝直徑。觀察扭體次數時,取KM雌雄性小鼠各30只,稱重后隨機分成模型組、陽性組(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和中藥高、中、低劑量組各40 mL、20 mL、10 mL(kg-1·d-1)。連續給藥3 d,用0.6%的醋酸造模后,觀察小鼠出現腹部內凹、軀干與后肢伸張、臀部高起等行為反應。
2.2 高尿酸血癥實驗動物分組及給藥 取KM雌雄性小鼠各48只(30±2)g,稱重后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陽性組(苯溴馬隆片)、中藥高、中、低劑量組各60 mL、30 mL、15 mL(kg-1·d-1)。除空白組外,其余各組以尿酸腹腔注射小鼠[3];中藥各劑量組從d1開始予以中藥,連續3天,d2對照組給予苯溴馬隆灌胃給藥,d4眼眶后靜脈叢取血,測定小鼠血尿酸(BUA)值。
2.3 觀察指標 測量各組給藥前后小鼠足踝腫脹變化;觀察扭體次數和發生反應的鼠數為疼痛定量指標;測定小鼠血尿酸(BUA)值。
2.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方差齊采用LSD檢驗,方差不齊采用Dunnett T3進行檢驗。
3 實驗結果
因飼養、灌胃等因素,小鼠腫脹實驗死亡小鼠5只,剩余55只,每組死亡1只;觀察扭體次數實驗時死亡小鼠7只,剩余53只,其中模型組以及中藥中、低劑量組死亡1只,陽性組及中藥高劑量組死亡2只;高尿酸血癥實驗時死亡小鼠9只,剩余87只,其中空白組及中藥高劑量組死亡3只,模型組死亡2只,中藥中劑量組死亡1只。
5.1 抗炎實驗 經方差分析,0h、2h、3h、4h小鼠右足踝直徑空白組與模型組、陽性組、中藥高、中、低劑量組比較,顯著性差異(P<0.01);0h小鼠右足踝直徑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中、低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2h、3h、4h小鼠右足踝直徑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高、中、低劑量組比較,顯著性差異(P<0.01),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組模型小鼠右足踝腫脹度結果(x±s)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1
5.2 鎮痛及高尿酸血癥實驗 扭體法鎮痛實驗經方差分析,模型組與陽性組、中藥高、中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低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與模型組、中藥低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中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高尿酸血癥實驗經方差分析,空白組與模型組、陽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中、低劑量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與空白組、陽性組、中藥高、中、低劑量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陽性組與空白組、模型組、中藥中劑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藥高、低劑量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模型小鼠扭體次數、血尿酸結果(x±s)
注:扭體次數中,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與陽性組比較,△P<0.05;血尿酸值中,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陽性組比較,△P<0.05
6 討論
痛風屬中醫“痹證”范疇,多因飲食失宜,濕濁內蘊,日久化熱,阻滯經絡,以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4]。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論·痛風》中說:“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認為該病起于血分受熱,復加外受風寒濕邪所致,與一般痹證之病起于外受風寒濕等六淫之邪不同。并提出“更節厚味自愈矣”,說明已在臨床實踐中認識到痛風的發病及治療與飲食有關。方中紅藤,苦平,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虎杖,苦寒,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解毒的功效;蒼術健脾利濕;土茯苓、車前子解毒除濕,通利關節;蜈蚣、地龍祛風解痙止痛等,諸藥合用,共湊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5]、[6],紅藤含有生物堿、苷類,具有排泄尿酸及抗炎作用;虎杖有抗炎、鎮痛作用,所含的蒽醌衍生物大黃素具有細胞毒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蜈蚣、地龍具有抗炎、鎮痛等。基于我們對紅藤虎杖復方免煎劑的初期動物實驗研究,特別是該方藥具有降低血尿酸、抗炎、鎮痛的效果,對進一步從分子生物學層面探討該方藥對緩解本病的作用機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生元.扶陽理論與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86-287.
[2]鄭德勇,劉峻承.紅藤虎杖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43例[J].中醫雜志,2013,54(3):250-251.
[3]楊韜,陳真.高尿酸血癥的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和評價[J].安徽醫藥,2014,18(8):1582-1583.
[4]閻小萍.常見風濕病診治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61-162.
[5]高學明.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10-542.
[6]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5-306.
(收稿日期: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