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科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時期農民群眾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大創造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創新,是做好新時期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發揮其對貧困人口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對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規范運營管理,增強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能力
1.1 加強培訓,積極引導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建議由供銷社牽頭,扶貧、工商、財政、農業、各鄉鎮人民政府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組成領導機構,制定扶持、指導、服務合作社發展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加強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財務人員、專業大戶、貧困戶培訓,使他們及時了解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脫貧攻堅政策,把握合作社相關政策法規、運作規則、合作技巧、財務管理等,培養一批熟悉農村政策、善于經營、樂于扶貧的合作組織能人。
1.2 創新管理,規范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各職能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積極引導幫助農民合作社建立章程,制定組織機構、財務管理、保護成員的合法權益等各項制度,指導農民合作社規范運行。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管理經驗,派出專職財務人員進駐合作社,對合作社扶貧資金進行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運行。
1.3 強化服務,扶持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一是加強項目資金服務。把合作社作為當前支農項目的主要實施主體,整合扶貧開發、產業發展等各類建設項目和資金,優先向符合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傾斜;二是加強金融支持服務。組織開展金融部門、合作社、貧困戶對接活動,做好貧困戶信貸等級評定,鼓勵貧困戶利用信貸資金加入合作社,同時降低合作社貸款門檻,在貼息貸款項目上向合作社傾斜;三是加強保險服務。采取政府出一點、合作社出一點的模式,為合作社提供農業保險服務,防范化解農業生產風險、保護貧困戶利益、促進農業發展。
1.4 典型帶動,鼓勵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選擇運作規范、吸納貧困戶多、扶貧效果好的合作社作為典型示范,組織參觀學習,通過典型引路,加快我縣合作社培育發展。強化合作社服務功能建設,擴大合作社對貧困戶的覆蓋面和帶動面,增強對貧困戶的吸引力,引導廣大貧困戶以合作社為中心“抱團式”發展,不斷壯大合作社規模。
1.5 強化引導,提升合作社精準扶貧能力。認真貫徹落實合作社相關扶持政策,對管理發展水平好、扶持成員脫貧力度大的合作社,優先給予項目扶持和扶貧資金支持。引導合作社積極與有關部門對接,承擔財政投資項目。在產業扶貧中,有意識地引導貧困戶以合作社為依托,承接合作社種養項目,由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有效增加貧困戶收入。
2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組織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2.1 大力推進扶貧資金入股模式。對喪失勞動能力、外出務工或無地種植 、無條件養殖的貧困戶,引導和支持他們以安排的扶貧資金和貼息貸款進行折股量化作為出資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自負盈虧并保證一定期限內給貧困戶分紅收益,同時確保各級財政投入合作社的補貼資金成員共享,避免出現法人代表或少數股東獨享的現象。
2.2 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入股模式。將財政投入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或村集體財產委托給合作社統一經營,并派出專職財務人員監管資金運行,實現合作社承擔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幫助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
2.3 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入股模式。鼓勵喪失勞動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貧困戶將土地托管、流轉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資源發展適度規模產業基地,進行集約經營,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參與發展和優先務工從合作社獲得更多收入。
2.4 “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支持合作社本身規模經營、基地集中優勢,重點組織農民開展培訓,把課堂辦到基地田間地塊,提高農民參與熱情;讓合作社承擔科技項目,利用種養基地作為試驗場地,讓成員直接參與,親身體驗試驗的全過程,做給農民看,引著農民干。
2.5 合作社與供銷社“社社共建”。結合當前開展的供銷社綜合改革,由供銷社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搭建生產、流通服務平臺,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社會服務,探索服務“三農”新模式,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合作社產銷對接,在本縣范圍內開展試點,通過扶持引導,推進合作社與學校、超市等企事業單位對接,優先選擇合作社的農產品,發展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
2.6 大力發展“電商”,加快助推精準扶貧步伐。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通過政府給予一定補助,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鼓勵合作社參與本地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依托網上供銷社、村郵樂購等平臺,充分利用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農村超市等現有資源,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電商”解決貧困戶銷售“瓶頸”問題,助推精準扶貧。
(作者單位:671400 云南省蘭坪縣農村經濟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