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閆悅敏
為了更好地指導我街道農業科技示范戶科學種植小麥,帶動廣大農民改變他們重品種、輕技術、管理粗放的種植模式,根據小麥生產規律結合農時,總結工作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廣應用到小麥生產中去,進一步優化小麥種植品種結構,大力推廣小麥標準化播種技術,全面提高播種質量,以達到小麥綠色、高產、優質及高效的生產目標,從而夯實了我街道小麥豐產、豐收的基礎。
1 選用優良品種及種子包衣
我街道在新品種試驗示范的基礎上,根據本地條件選擇單株生產力高、抗逆性強、株型緊湊、落黃好、無早衰的優良品種,播種前并對種子進行包衣,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治蟲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拿全苗、壯苗,這為小麥豐產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1 水澆條件較好的地:濟麥22、魯原502、臨麥4號、山農28等,示范種植堯麥16、紅地95等;
1.2 水澆條件較差旱地:山農31、煙農24、煙農21、山農12、魯麥21號等為主
2 配方施肥
我街道結合土壤實際情況實施配方施肥工程,近年來一直根據土壤取土化驗結果制定施肥方案,主要是有機肥為主、無機肥根據地力情況配比施用,大力提倡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塊,要及時補充微量元素,以達到平衡施肥的目的;也可使用根據我街道土壤取土化驗結果由山東省農業廳監制生產的配方肥。在耕地的同時要施足基肥,大力推廣化肥深施技術,杜絕地表撒施,提高肥效,迅速培肥地力。
3 精細整地
整地質量與小麥播種質量密切相關,精細整地是小麥播前準備的重要環節,也是其它栽培措施發揮增產潛力的基礎。目前我省的耕作方式主要有四種: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可因地制宜的選用不同的耕作方式。農戶一般是在播種前進行20~25厘米的深耕,目的是使麥田達到耕層深厚,地面平整狀況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儲水和保水能力,特別是秸稈還田的地塊作業時秸稈切碎的長度要小,像玉米這種作物秸稈還田的長度要小于5厘米,根茬長度不大于3厘米。
4 適期、適量播種
溫度是決定小麥播期的主要因素,由于氣候變暖,應適當推遲小麥播期,要求從播種到越冬開始,0℃以上積溫達到570℃~650℃就可以培育壯苗,因此我地小麥播種期一般在10月5號~10月15號之間;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在高產田播種應以15~18萬基本苗為宜,分蘗成穗率高的的中穗型品種每畝以12~16萬基本苗為宜。
5 選用合理的栽培技術
5.1 實行小麥畦田化栽培,畦的大小應因地制宜,有利于大型機械的使用,有利于精細整地,保證播種深度均勻,澆水均勻,節約用水;
5.2 小麥起壟播種技術,能充分利用起壟時的良好土壤墑情,為苗全、苗齊、苗勻、苗壯打下良好的基礎;
5.3 實行寬幅精量播種,改傳統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條播為等行距22~26厘米寬幅播種,改傳統密集籽粒擁擠一條線為寬播幅8厘米種子分散式粒播,解決了籽粒擁擠、爭肥、爭水、爭營養、根少苗弱的缺點。
6 田間管理
6.1 搞好查苗補種,確保苗全苗勻
小麥要高產育苗是關鍵。因此小麥播種后,為了杜絕小麥缺苗、斷壟現象的發生必須及時查苗、補苗。
6.2 科學除草、施肥與澆水
為了保證小麥能夠安全越冬,必須及時灌溉,于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表土“夜凍日消”時根據土壤墑情澆好越冬水,為小麥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3月初要澆返青水。為了有效控制雜草,化學除草可以從11月中旬到12月下旬進行或從2月中旬到3月底。在3月中旬至下旬期間可施用75~120公斤、120~150公斤/公頃的化肥,以促進小麥返青拔節,促進莖葉健壯生長,使其根系發達,爭取后期大穗。
6.3 搞好預測預報,加強病蟲害防治
小麥在中后期是病蟲害集中發生的高峰期。要做好預測、預報、預防工作,引導農民選擇合適的農藥品種、施藥時間和施用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小麥抽穗后至籽粒灌漿期,一次噴施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混配液也就是小麥生長后期實施“一噴三防”技術,是防病、防蟲、防干熱風(防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單產的關鍵技術,也是防災、減災、增產最直接、最簡便、最有效的措施。
7 適時收獲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這句農諺十分形象的說明了小麥適時收割的重要性。小麥蠟熟期到完熟的初期,籽粒重量達到最高,麥穗開始變黃,葉子逐漸枯萎,莖稈金黃,莖節呈綠色,此時是小麥最好的收獲期。抓住好天氣,及時收割、晾曬,防止雨淋、霉變,實現粒粒皆歸倉。
(作者單位:1.276625山東省莒南縣相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2.276600山東省莒南縣十字路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