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
南陽山片位于甘肅省天祝縣東南毛毛山南麓,是天祝縣實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項目區。土壤以山地粟鈣土為主,土層厚度30~100cm。氣候屬高原性大陸氣候,海拔在2610~3565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極端最低溫度-30℃,日照時數2663.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270 mm,蒸發量1703.2mm,相對無霜期136天,無絕對無霜期。具有氣溫低、多風、干旱少雨、光照不足、生長期短等特點,冰雹霜凍、旱澇、風雪等自然災害頻繁,加之牧業生產影響,草地逐漸退化,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1 合理規劃設計
1.1 造林地選擇。現地調查規劃,根據土壤厚度、植被分布、坡向坡度等因子調查,選擇適宜苗木成活和生長的造林地。結合南陽山片實際情況,要提前規劃好供水管線鋪設,無法滿足灌溉條件的,不能規劃為造林區。造林地塊初步選定后,要與農牧、草原等有關部門和所在鄉鎮、村組進行協調溝通,落實好土地權屬、性質等問題,防止農林牧矛盾等因素影響造林施工。
1.2 樹種選擇。根據氣候特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營造喬、灌結合的水土保持林,樹種選用當地優良鄉土樹種青海云杉與沙棘和紅柳進行喬灌混交造林。陽坡、沙質土壤區靈活選用祁連圓柏代替青海云杉,更適宜苗木生長。
1.3 苗木規格要求。選擇本地培育的優質Ⅰ級苗木,青海云杉(祁連圓柏)選用苗高50~100cm的定植苗,地徑0.5~1.0cm,冠幅不小于25cm,帶土球包裝,土球直徑不小于25cm;沙棘(紅柳)選用2年生原床裸根苗,苗高50~100cm,地徑0.2~0.5cm。苗木過大,造林成本增加,苗木過小,不利于生長郁閉。造林過程中要嚴把起苗、包裝、運輸、假植等各個環節,做到隨起苗隨運輸,所調運苗木在造林地就近假植,確保苗木不失水,最大限度的提高成活率。
1.4 造林方式及配置。采用植苗造林方式,按1︰1株間混交搭配,配置方式按品字形進行配置,株行距設計為2m×2m,栽植行以等高線水平走向,栽植密度167株(穴)/畝,其中:青海云杉(祁連圓柏)84株/畝,沙棘(紅柳)83叢/畝,沙棘(紅柳)采用叢狀栽植,每2株為一叢栽入一穴。
2 規范造林施工
2.1 整地與栽植。采用人工開挖魚鱗坑整地方式,魚鱗坑規格為1.0 m(長)×0.8 m(寬)×0.6 m(深),魚鱗坑內開穴規格為0.4m(長)×0.4m(寬)×0.4m(深)。為保證苗木栽植達到技術規程要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分片劃段現場跟班作業,全程做好現場技術指導和監督驗收工作。整地開穴與苗木栽植分別組織施工,先期集中進行整地開穴,待開挖的栽植穴達到規定標準,經過驗收后,集中時間和人力統一進行植苗,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方法栽植,確保苗木根系舒展、與土壤密接,防止埋土不實、根系外露、窩根等現象,提高成活率。
2.2 保水劑應用。保水劑具有吸水性強、保水性好、供水時間長的特點,在雨季可以將過剩的水分吸附,而在旱季逐漸釋放,以保證苗木生長用水。在植樹穴內,將充分吸水后的保水劑與土壤充分均勻混合后隨栽植施入苗木根系周圍,一般每穴使用保水劑在25~30g左右。
2.3 泥漿浸根苗木保濕技術。為防止在栽植過程中因曝曬、風干失水等引起的苗木根系失活,成活率下降的實際問題,采取泥漿浸根苗木保濕措施,在和好的泥漿中適量加入保水劑、生根粉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將苗木根系充分浸入泥漿,再運到栽植點,邊栽邊取,可以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4 穴面覆膜保墑技術。整地過程中,采用“生土搬家,活土還原”的整地措施,并加入適當劑量的肥料或保水劑等化學材料,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延長有效水的供應時間。有條件的采取植樹穴地膜覆蓋,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地溫,從而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苗木生長。
3 加強管護撫育
3.1 供水管線鋪設。造林前,須鋪設好供水管線,修建檢查井,利用移民區人飲管線和養殖小區供水管線,延伸鋪設綠化專用供水管線,每50米開設分水口1處,通過分水閘接軟管引流至到各綠化點進行人工澆灌。在造林面積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鋪設噴灌設施,方便造林后隨時灌溉。
3.2 圍欄封護。由于處在牧區,造林結束后須即刻架設圍欄,防止牲畜踐踏啃食和人為破壞。工程圍欄以鋼筋混凝土圍欄樁固定,樁間距6m,所有轉角處加設頂桿,中間拉制鋼絲網圍欄。
3.3 造林區管護。新造林區嚴禁人畜踐踏,實行圍欄封護后,由造林責任單位固定專人看護,根據墑情適時灌溉,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宣傳教育等日常巡護工作,定期修補圍欄設施,禁止取柴、放牧等一系列破壞林草植被的行為,保證造林地安全。
3.4 幼林撫育。在造林地設置標準地,定期監測苗木成活率及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狀況。采取灌溉、施肥、除草、修穴、松土等撫育措施,提高苗木成活率。新造林區年進行人工灌溉5次,重點在造林結束后至秋季雨季來臨前進行。一般為5月中旬進行第一次灌溉,其后視旱情每15~20天進行一次,每次灌水不少于50kg/穴;對歷年造林地苗木年進行人工施肥2次,在苗木進入旺盛生長初期和休眠前進行。一般6月底至7月初進行第一次施肥,結合灌溉一并進行,肥種以尿素為主,施肥量25g/株。8月底進行第二次施肥,肥種以尿素為主,適當附帶磷肥,施肥量尿素25g/株、磷肥15g/株;對造林區內的雜草及時進行清除,不僅可以為苗木創造更有利的營養空間和生長空間,還可以減少病蟲鼠害滋生,減少火災隱患,提高苗木生長。每年進行人工除草不少于2次,時間與施肥時間同步,一般在施肥前進行。
(作者單位:733299甘肅省武威市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天祝縣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