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艷 陳玉生 劉雪峰
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于感染呼腸孤病毒而發生的一種傳染病, 該病感染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低,導致病雞淘汰率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尤其是當今隨著養雞業的快速發展,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在不斷增加,已經成為嚴重影響養雞業的一種雞病。本文作者歸納了雞病毒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根據工作實踐經驗總結出了防治方法,供參考:
隨著規模養殖業的發展,雞病毒性關節炎已經成為養雞業無法忽視的一種傳染病,現主要對該病的病原、流行特點以及臨床癥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何進行有效的防控措施,介紹如下。
1 流行特點
雞呼腸孤病毒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一年四季均可以導致雞群發病,且多發生于2至6周齡的雞群,4至7周齡的雞群多為自然發病,且日齡越大,雞群的敏感性越低,在10周齡之后,雞群則很少發病。在雞體內,病毒可以存活較長時間,由此雞病毒性關節炎的主要傳染源便是帶病毒的雞與病雞。此病在肉雞中傳播速度較快,在籠養雞群中的傳播速度較慢,成年蛋雞在感染此病毒后會導致敗血癥問題,發病率高達100%,但其死亡率較低。在雞群中,此病既可以水平傳播,也可以垂直傳播,雞呼吸道與消化道內會復制此病毒,并隨著血液循環至全身,從而形成病毒敗血癥,之后局部存在于滑膜組織與關節部位。
2 病理剖檢
通過剖檢可見,患雞關節上下周圍出現腫脹問題,切開后發現炎癥與腿鞘水腫問題,且滑膜中出現充血點與出血點,關節腔內存在棕黃色的分泌物,個別病雞還會存在膿性滲出物,這也可能與細菌繼發感染相關。同時,大齡雛雞與成年雞群還會出現排腸肌斷裂問題。慢性病例關節滲出物較少,但會發生潰爛問題,且表面纖維骨膜會過度喪失。除此之外,患雞心肌上會存在細小的壞死灶,肝腎脾胃會出現腫大問題。
3 雞病毒性關節炎臨床癥狀
一方面是急性感染,此時多為敗血癥,患雞會出現精神不振。全身脫水等問題,且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雞雞冠還會變為紫色,直至死亡。急性關節炎的癥狀并不明顯,但若轉變為慢性型,則會變為腿鞘炎型。另一方面為慢性型,屬于常見病型,個別病雞的關節不能正常運動,足部腱鞘會腫脹,且食欲降低,部分病雞不愿運動,驅趕時才勉強行走,部分病雞還會單腿跳動。對于日齡較大的肉雞,其會出現排腸肌腿斷裂問題,甚至會發生生長停滯、消瘦等問題,最終衰竭而死。也存在部分病雞雖然沒有表現出關節炎的癥狀,但屠宰時會發現排腸肌腫大問題。
4 雞病毒性關節炎防治措施
4.1 預防措施
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工作,養殖人員應為雞群飼喂優質飼料,并時刻確保充足的飲水與飼料,提升雞群的免疫力與抵抗力。同時,還應及時做好雞舍的清掃工作,定期通風,并將糞便放置于指定的區域,做好發酵與處理工作。除此之外,雞舍管理人員還應做好雞群的觀察工作,一旦發現病雞應及時挑出并進行隔離治療,嚴重的病雞應直接淘汰,建立無病原的雞群。其次應建立嚴格可行的消毒制度,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養殖人員在清掃雞舍后應及時消毒,消毒時可以采用火堿溶液、石灰乳以及百毒殺等,且還應做好進出車輛的消毒工作,杜絕病毒傳播。除此之外,飼養舍應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不能在疫區引進種雞與雛雞,且引進時應及時調查原產地,并隔離觀察,待一切正常之后在進行飼養。對于已經發病的雞群,雞舍管理人員應全部清空,做好徹底消毒工作,在3至4周后在引進新種雞。再次應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母豬開產之前,養殖人員為其注射雞病毒性關節炎油乳劑滅火疫苗,確保雛雞不受病毒的侵害。在對雛雞進行接種時應盡量與馬立克氏病以及法氏囊病進行隔離,避免發生免疫干擾問題。最后,養殖人員應在雞群的飼料中適量添加抗生素藥物,比如可以在飲水中增加濃縮魚肝油粉,連續7天,做好預防工作。
4.2 治療措施
首先,應做好雞群的凈化工作,一旦發現病雞及時淘汰。且還應定期檢查,逐步凈化雞群。其次,應做好免疫接種工作,一旦發病,全體雞群及時接種。對于關節炎癥狀較輕的雞,可以為其注射濃度為2.5%的蒲莎平注射液,每天兩次,連續使用3至5天。且還可以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5至10g乳酸環丙沙星粉,連續使用7天。
雞病毒性關節炎主要由呼腸孤病毒引起,且當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生治療難度很大。對此,在雞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加強飼養管理工作,堅持正確的飼養方法,從而為雞群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作者單位:131200吉林省扶余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