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對是否建立破產制度的爭論早已有之,但我國尚未出臺自然人破產制度的相關法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征信制度的完善,我國社會已具有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的條件,出于對債權人、債務人的保護,穩定社會秩序之目的,也應加快自然人破產制度的立法。在構建制度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對各國相關立法有選擇地予以移植、采用。
關鍵詞:個人破產;債務免除;必要性;可行性;基本原則
對于我國是否應構建自然人破產這一制度,學界已探討許久,至今未下定論。而主張建立破產制度的一方對于是采取“一般破產說”抑或“商事破產說”,對于破產財產是采取限定主義抑或膨脹主義,對于免于償還債務是采取一般免責抑或許可免責,也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一、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之必要性
自然人破產制度,是指對于債務缺乏清償能力的自然人,由其本人或債權人進行破產申請,從而對其財產進行清算,使得各債權人較為公平地受償,在特定情況下使債務人免于清償債務的制度。我國現行法律僅就企業法人的破產清算進行了規定,并未對自然人破產制度進行相應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在我國具有相當的必要性。
縱觀我國現狀,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占比居高不下,其中高利貸現象十分普遍,不法催債行為也并不罕見。此時即便債務人是義務人,債權人是權利人,對債務人的人身權、財產權乃至人格權的保護仍不可忽視,對于非因債務人的過錯而背負的、債務人難以償還的巨大債務,更應給予債務人脫離債務、重獲新生的機會。債務人長期背負巨大債務,償還無望,可能會隱匿轉移財產或做出極端的應激反應,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若無償還能力之人繼續向不知情的機構或自然人借款,還會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多個債權人在得知債務人喪失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同時索債,更會使債務人陷入生活無濟的境地。此時,財產自然人破產制度就顯得尤為必要。
另外,自然人破產制度對于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也具有重大作用。自然人背負債款,心有償還之意而力不足者有之,有力償還而隱匿轉移財產者有之。對于前者,自然人破產制度可以較為公平地按照債權比例清算債務人的財產,使得債權人的債權最大限度地平等受償;對于后者,破產托管人可追回其為躲避債務而非法處分的財產,防止債權人權利受損。
總而言之,自然人破產制度是一種國家公權力干涉私人借貸之間償還關系的介入行為。在雙方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所確定的還款方式、還款期限等不能得到保障且雙方不能和平達成協議,債權人、債務人的權利及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有破壞之虞時,由國家依照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調整分配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雙方利益,穩定社會秩序。自然人破產制度是一種萬不得已的救濟途徑。
二、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之可行性及基本原則
我國學界關于自然人破產制度的爭論已持續數十年,其中在2008年左右由于破產法草案的出臺使得爭論更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但至今自然人破產制度仍未問世。反對理由大多為自然人破產制度確有其利,但實須立足我國具體國情進行考察,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嫁接。而反觀我國,并不具有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的客觀條件。主要論點有:
傳統理念并不契合。我國一向奉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之道理,有父債子償,夫債妻償之俗語,突然改變此傳統,使得債務人不返還欠款搖身一變為合法之舉,恐民眾難以接受。
滋生道德風險。減輕債務人之償還責任,無異于由社會分擔其損失與風險,有自然人破產制度兜底,人們在出資時、消費時可能更為激進,不慎重考慮后果。
短期內申請破產案件激增,增加司法負擔,引發社會動蕩。我國司法系統恐不堪其負,免除債權人債務恐產生連鎖效應,危害社會秩序缺乏經濟基礎。經濟尚未完全發展,農民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經濟多為自給自足形式,商品化程度不高,個人破產制度無適用空間。
財產登記制度不健全。在破產制度中,查明債務人現有資產及將有資產對于債權人的清償尤為重要。我國財產登記制度發展空間還有很多,易漏登漏記財產,不利于債權的實現。
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債務人淪為破產人后,對其財產權、身份權需進行一定的限制。若征信體系不健全,對破產人的權利限制效力會大打折扣,客觀上降低破產成本,易造成債務人濫用破產權利。
執行分配制度亦可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可使債權人申報債權,分配財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實無必要。
對于以上反對論點,筆者力圖以有限之學進行回應,兼討論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國情,應構建怎樣的自然人破產制度。
改革開放數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民間借貸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P2P等電子借款方式也層出不窮。我國不再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占據絕大比例的時代了,應當注意到商品經濟、工業文明的影響已經滲透進各個角落,使債務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使得城鎮居民的思想更加靈活,商業意識更強。數年前限制自然人破產的經濟基礎事由,在城鎮已不復存在。
那么在農村呢?筆者認為,農村地區實不適宜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其理論原因為,農村地區人民的生活、生產與土地生產承包經營權密切相關,一般而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生產工具為農村居民的基本財產。若在農村推行自然人破產制度,似乎轉讓土地生產承包經營權勢在必行。但是不得不察的是,生產承包經營權不僅僅是一種財產權,更是大多數農民賴以存活的基礎,對于維系社會穩定有著重大意義。我國雖然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制度,但此權利的流轉、轉讓必須建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之上,不得違背農民意愿而強制性轉包承包經營權。另外,對于破產人權利的限制以信用額度的限制、身份權的限制為主要手段,這些對于人員流通、信息流通度遠不及城市的農村地區來說,起不到限制破產申請的作用。最后,農村地區通常以家為經濟計量單位,個人破產執行的效力通常會及于家庭。因此,應對于借貸關系發達的城鎮地區實行自然人破產制度,對于傾向于農耕而非商品文明的農村地區不實行該制度。如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味堅持城鎮農村相同制度,不僅將導致城鎮借貸糾紛難以解決,更將致使農村人民喪失承包經營權,喪失生活生產之根本。
我國雖有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百九十七至二百九十九條中關于債務人執行財產的規定,但仍有相應的局限性。首先,此規定畢竟不是法律,而是最高人民法院為填補漏洞而作出的解釋,我國本質上并無相關法律架構;其次,此規則僅規定了已起訴債權人、已取得執行依據債權人的受償權,對于一般的債權人權益并未規定;最后,對于債務人而言,執行財產分配仍需其承擔所有債務,并無免除清償責任之可能性。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更勝一籌。
同時,實行自然人破產制度也并不必然導致債務人舉債時缺少限制。首先,竊以為我國應當采用債務免責許可主義,即在債務人滿足積極償付債務、不謊報財產,債務人破產非基于其本人重大過錯,債務數額巨大償還確有困難等法定前提下方可免除償還債務的義務。另外即便滿足法定免于償還債務的條件,也應當規定一定的償還期間,采取破產財產膨脹主義,在償還期間內對于破產人所取得的個人財產在滿足個人生活所需的前提下進行債務償還。如此一來,債權人債務可得到較為充分的清償,債務人也可享有新生希望。正如上文所述,破產是一種萬不得已的救濟途徑,只有在誠實守信的債務人走投無路時方可運用。其次,對于破產人人格與身份權的限制也減少了濫用權利的可能性。
同樣,在自然人破產制度運行初期加重對債務人權利的限制,也會控制申請破產的人數,相應控制案件數量??尚Х掳拇罄麃喼龇?,走兩條途徑:債務人自行申請破產,則由其提供相應資料,經行政部門審查并告知利害關系后進行破產宣告;只有在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破產時,方由人民法院進行司法實質審查,進行破產宣告。這樣就可有效減輕司法負擔。另外,相對于每一宗債權案件都逐個審理的審判方式而言,破產清算僅需在清算終結時報人民法院審查,反而省時省力。
當然,加重對債務人權利的限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我國財產登記制度與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問題。首先就財產登記制度而言,竊以為國家不能也不可能對每個自然人的財產所有情況及財產來源情況全部掌握,要達到每個自然人的財產變動均記錄在冊,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行的。由此個人破產制度與財產登記制的健全并無絕對關系。就社會征信體系而言,自然人破產制度與其是互促互進、相輔相成的,并非征信體系達到相當完備之程度時方可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我國城鎮地區現有征信制度已可滿足自然人破產制度初步架構之需要。我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已將失信執行人名單進行公示,并對其小到交通工具類型、大至擔任職位級別,都進行了限制。同樣,我們也可建立破產自然人公示網,依法限制其相應權利;對于破產人擔任相應職務時,應當經批準后方可擔任。
由上述觀點,竊以為自然人破產制度在當今中國城鎮是具有可行性的。結合中國現狀,建議實行普通破產制,但排除城鎮居民的適用;在破產財產方面,適用膨脹財產制;在免除債務承擔的原則上,采取許可主義。
參考文獻:
[1]李帥.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進路——以對個人破產“條件不成熟論”的批判而展開[J].商業研究,2016(03):186-192.
[2]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J].法商研究,2014,31(03):81-89.
[3]朱濤.論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的現實障礙——關于破產法在農村的適用性思考[J].農村經濟,2010(01):90-94.
[4]朱濤.“個人破產”為時尚早——從農村經濟現狀論之[J].前沿,2009(08):87-89.
[5]齊明.論我國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的必要性[J].當代法學,2007(04):94-98.
[6]曹興權.霧里看花:自然人破產之爭[J].河北法學,2006(04):43-47+146.
[7]郝玉業,李輝.試論自然人破產制度應當緩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2):74-75.
[8]華金秋.試論個人破產與財務管理[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01):75-80.
[9]張衛.澳大利亞自然人破產法律制度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7-15.
作者簡介:
張馳(1997.8~ ),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延邊大學法學院,2015級在讀本科生,專業:法學,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