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曉
自1992年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提出體育產業的概念以來,體育產業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形態和行業制度。隨著等政策的陸續頒布,體育產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當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化發展也逐漸得到關注。如何應對體育產業的黃金發展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進程,具有實踐意義及時代價值。有關該方面的研究在近幾年也逐漸增多,但真正能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提供理論指導的并不多見,其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在“傳統”和“民族”、“產業”和“產業化”的辨析上,很多學者常把其混淆,這導致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本質認識不清,甚至產生錯誤的見解。倘若連一個事物“是什么”都沒有正確的概念,那又如何談興起、如何談發展呢?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近年來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研究相關文獻的分析,力圖探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概念、發展現狀和困境,探索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CNKI中以“主題”為檢索項,以含有“民族體育”和“產業”或者“傳統體育”和“產業”為檢索條件,搜索到文獻1166篇。通過閱讀上述文獻的題目和摘要,篩選得到相關文獻302篇。其中,最早收錄的是1999年體育文史發表的《云南民族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及其思路》。自此,每年的相關文獻量呈現遞增趨勢,由1999年-2005年共發表的41篇到2006年-2010年的87篇再到2011年-2016年的174篇。同時,學者們的關注焦點也從一開始對整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可行性和發展的初探,發展到與文化產業、旅游業結合發展的探究以及與經濟學、營銷學和法學相關的各類研究。為方便統計研究,把上述文獻分為理論類研究46篇,實踐類研究256篇。
在檢索到的理論類研究文獻中,以研究對象為標準,分為概念研究文獻12篇和發展模式研究文獻34篇。
1.1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概念研究
概念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概念進行了辨析,但并未給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就“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詞語結構來看,它是一個組合名詞,是由“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產業化”組合而成,因此,需要從兩者入手,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定義進行辨析。
1.1.1民族傳統體育
自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概念正式提出以來,學者們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重構,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界定為我們認識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都存在局限性。熊曉正、《體育史》、易劍東、張建雄等從歷史縱向視角觀點往往把焦點放在“何為傳統”上,而《體育科學詞典》、李鴻江、胡小明、倪依克等從何空間橫向視角觀點則集中于“何為民族”上,兩種觀點都忽視了對“民族”和“傳統”的辨析,并且存在混淆的現象。而不少學者如:200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傳統體育概論》、白晉湘、涂傳飛、蔣東升等人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辨析,但正如不能把體育簡單的歸之為文化,把民族傳統體育歸為社會文化活動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利用形式邏輯中的“屬加種差定義法”,“民族傳統體育”的種差就是“民族”和“傳統”,鄰近的屬就是“體育”。然而,關于體育的本質問題,目前國內外仍沒有統一的見解。其中,“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體育本質觀點認可度較高,但縱觀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不難發現,很多項目的起源和發展并不是以強身健體為目的,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正如周愛光教授所說:“體育的本質屬性則是‘身體活動性’和‘教育性’”。當然,這并不是否認體育的強身健體功能,相反,這恰恰是民族傳統體育區別于民族傳統歌舞的關鍵點。而作為種差的“民族”和“傳統”兩個概念,前者是橫向跨度的空間名詞,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包括整個世界的各個民族,狹義的民族是指我國的56個民族,在民族傳統體育中多指狹義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縱向跨度的時間名詞,它并不具體指某一時間段,而是具有延續性和發展性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看作是空間與時間、文化與體育交融的產物。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應是指由我國各民族人民所創造并延續至今的,以身體活動為主要表現形式,反映特定時期的傳統文化,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它具有民族和傳統雙重屬性,不僅有民族文化上的傳承,也有歷史時間上的演變,體現了各族人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1.2體育產業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體育作為提供大眾服務的部門被納入第三產業,被迫進入市場,在此形勢下,“走體育產業化道路”應運而生。理論界有關體育產業化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主要的爭論焦點在于“體育產業化是否等于體育市場化”。
學者們對“體育產業化”和“體育市場化”關系的辨析,為我們定義“體育產業化”奠定了基礎。持贊同體育產業化等同于體育市場化觀點的學者如:郝武南、高曉、張巖等人,主要原因是他們把體育產業化簡單地理解為了“體育+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重心偏移的現象,刻意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體育本身的性質。而總結楊年松、鮑曉明、李朝暉等相關學者不難得出結論:體育產業化并不是簡單的體育市場化,更不是一味地商業化,它包涵體育產業的現存狀態和發展動態。它既表示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也指在符合體育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改革體育體制,建立體育市場運行機制,培育和開發體育市場,使體育由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轉變。
1.1.3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
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記載,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達997項,其內容豐富、種類繁多,蘊含著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如此豐富的寶貴資源,應如何進行產業化,理論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然而,學者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概念的相關研究較少,其中,大多以“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來代替,學者李剛、何祖星、陳光等人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定義進行了探究,也提出了相對完善的概念,但用其來代替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顯然是不科學的。兩者雖在表述上有所相同,但本質卻不同,前者側重于結果,后者更偏重于過程。而相對結果而言,過程更加復雜多變,對其的描述也應更加詳細具體。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與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并不等同,而目前對于此的研究還相對欠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概念尚未明確。結合前文中對“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產業化”概念的辨析,通過邏輯推理得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應是在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市場經濟的普遍要求為準則,改革民族傳統體育體制,建立市場運行機制,培育和開發民族傳統體育市場,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由公益型向經營型的轉型。
1.2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模式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一直是理論研究的焦點,學者們從不同視角,提出了相應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從整體上看,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學者們所提出的模式大多大同小異。雖然在理論支撐和模式發展流程中存在不同,但無論是楊放、陸森召、孫喜蓮等人的擇優產業論,還是李剛、李俊恒、李英課題組等人分步產業論,發展模式的理論起點均是“體育+產業”,即把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融入其他產業中,其中多以旅游業和表演業為主。總體來說,這種理論模式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了現有的產業規模和民族傳統體育資源,也達到了一定的創收效果和宣傳效果,但容易造成過度開發的問題,也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它與上文中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定義相悖,并不是以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產業核心,而僅僅把其作為一種附屬商品,并不能稱其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其原因之一,就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受眾不夠,使其單獨作為商品太過單薄,缺少消費者。而它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標準化,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則和服裝器械。正如近年來傳統弓的復興,雖小有成效,舉辦了不少國際賽事,但與其自身的潛力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并且,隨著其影響力擴大,學者們對其規則也出現了分歧。有學者提出把比賽中選手的著裝、弓箭和禮儀作為主要評分項,射中環數作為輔項,這種評分標準類似于武術比賽的規則,難以做到標準化,并且容易把傳統弓產業化引向表演業的狹隘空間,無法真正實現傳統弓的復興。因此,理論發展模式應從民族傳統體育入手,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建立標準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礎上對其進行適當的改變,以適應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
由前文的文獻統計表明,實踐類研究在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研究中占據數量優勢,越來越多的學者爭相探索。在此類文獻中,按照研究主題,可以分為現狀研究、困境研究和路徑研究三部分。
2.1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現狀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現狀一直是諸學者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現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何江川、楊放、盧迪、王虎、郭龍等人的研究使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現狀有了一個整體認識,即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規模較小;而總結唐光耀、姜南、李英樊花梅等人的研究可得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現狀形式單一。但進一步發現,大多數學者對于現狀的研究僅限于整體產業化的描述,缺乏產業化細節的調查以及數據的支持,尤其是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軟件方面的發展現狀,如市場制度運行現狀、行業法律法規建立問題等,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同時,通過文獻的整理還發現,學者們的研究多集中于廣西、云南、青海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相關研究卻少有涉及。按照恩格斯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隨著收入的增加,支付能力提高,人們會在滿足生存需求后,把增加的收入用來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當社會積累了一定雄厚的物質基礎,人們對物質消費品需求的增勢將會減弱,而對服務消費品,尤其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提高直接相關的服務消費品的需求將會快速上升。因此,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能夠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有利于加快其產業化進程。而學者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研究卻相對缺乏,這就需要增強對以北上廣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調查研究。
2.2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困境研究
從上文可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產業規模小、形式單一、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究竟是何原因導致此現象,不少學者進行了探討。主要存在主觀和客觀兩類因素。前者主要有陳茂林、龍佩林、張納、周忠岐等學者在研究,后者則是龐善、申彥昌、日樂圖等人在進行研究,讓我們對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未來發展路徑的探究奠定了基礎。但與現狀研究相似,學者們多選擇個別區域作為研究對象,這導致分析結果因所選地區間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同時,由于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概念和本質缺乏認識,導致在分析困境時出現了偏差,如龐善東提出“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民族體育文化邊緣化”的觀點就值得商榷。在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為此我們更應該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此為載體和手段,提高民族認同感,對抗西方文化的侵蝕。因此,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困境的研究還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2.3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路徑研究
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進行研究的最終目的,無非是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和預想。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學者們主要探索了以下幾種路徑:有湯立許、閆玉峰、李英課題組、孟令忠等人提出的發展路徑;有楊放、龍佩林、孫喜蓮等人提出的產業融合階段化發展;以及有李英課題組、陳茂林、康厚良、周忠岐、陸森召等人提出的建立標準化、組織化。以上路徑均是基于其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現狀的調查而來,為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雖說此途徑有對癥下藥的效果,但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是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昨日的小問題或許已成為今日最大的困難,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套科學的發展模式,對其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然而目前理論發展模式多以“體育+產業”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這也是導致現行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路徑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目前所選路徑基本都是模仿體育產業的發展模式,缺乏對民族傳統體育核心內容的挖掘。以近年來我國短兵的產業化發展為例,短兵有可以量化的比賽規則、統一的器材和服裝,具有巨大的產業化潛質,但現實卻并不樂觀,目前,短兵的市場主要在體育培訓和賽事上,并且規模都比較小。而短兵擁有悠久的歷史,一擊一收間都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體現,是勇敢、尊嚴和高尚品節的象征,這才是我國短兵發展的核心,但在其產業化過程中卻被忽視了。
上述文獻的整理和綜述使我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研究現狀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綜合,摘其益處,擇其問題,對于全面、科學、正確地認識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3.1理論方面
理論性研究文獻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參考,但就一個事物發展所需的理論基礎來說還遠遠不夠。除此之外,理論研究中還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此研究領域的學者大多體育出身,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理論研究往往被限制于體育產業化理論的應用,但民族傳統體育有著豐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單純地模仿現代體育的產業化顯然不合邏輯,而且不利于其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到目前為止,理論界和市場管理者對于應采取何種模式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還沒有達成共識,這方面的工作還處于各行其是的狀態。
3.2實踐方面
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實踐類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現狀研究、困境研究和路徑研究。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學者們的結論基本一致,即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產業規模小、形式單一、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而造成此現狀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民族傳統體育的自身特征不符合時代發展、管理人才缺乏、西方文化沖擊等?;诖?,學者們提出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主的發展路徑,提倡產業融合、階段式發展和標準建立。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現狀及路徑一直是各學者研究的焦點和熱點,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我們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發展現狀、探究存在困境、制定發展對策具有重要價值。但也不能否認,其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在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實踐研究中,過多關注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問題,忽視了產業化所需要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消費觀念等問題,缺乏對第三產業發展圣地——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此外,在未來發展路徑的探析中,多是在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對策,缺乏與實際運行的對接和磨合,缺少長遠性和創新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于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的追求也逐漸增加,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包涵豐富民族文化的體育項目,恰好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勢在必行。而在經濟市場中,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源動力。而在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居民消費水平高,存在大量潛在消費者,同時還是金融中心、對外交流貿易中心,不僅是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扎根與生長的沃土,更是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首選之地。因此,如若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自我,形成以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為核心、以科學標準化為路徑、以互聯網+和金融資本為雙翼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必將成為第三產業的中流砥柱。
在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化必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民族傳統體育能否迎上體育產業的大風、抓機遇迎挑戰?能否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能否實現體育強國這偉大中國夢?又該如何在經濟市場中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認同和經濟價值?值得各界學者和民族傳統體育工作者來共同探討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朱志凱.形式邏輯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5.
[2]周愛光.體育本質的邏輯學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19-21.
[3]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