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湲昊
觀賞由八一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影《信仰者》,心中有一種在心酸中生發的感動。影片不像一些戰爭敘事那樣令人心潮澎湃、激情豪邁,它更體現出一種沉穩的深刻,讓我們認識到前輩英烈的那種精神與信仰究竟來自何處。
精神與信仰來自何處?它們來源于生活,來自于對生活的感受、對是非判斷、利弊衡量、好壞比照后的價值選擇,而不是只靠宣揚就能讓人領悟并根植于心。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百姓外受帝國主義侵略者非人性的燒殺掠奪,內受地主、土豪劣紳的剝削壓迫,基本的生存條件得不到滿足,生命沒有保障,活得不像一個人。就如同方志敏對胡逸民所說:“我們都想過人過的日子,但是這么簡單的要求,有人不允許。”在這樣飽受欺凌的環境下,廣大勞苦同胞集結起來,為了不再挨餓,為了獨立和自由,開始了奮力反抗剝削壓迫、抵御外來侵略的長期斗爭。
《信仰者》的故事就此展開。影片根據真實歷史和人物改編,用倒敘的方式將主人公方志敏和戰友在當下身陷囹圄與曾經建設蘇區、北上抗日等情節巧妙縫合在一起,在展現命運殘酷多變與革命之路艱辛中滲透著信仰的力量。
影片毫不回避戰役的悲劇性,將真實的歷史事件表現得淋漓盡致。譚家橋一戰,由于劉疇西的一時疏忽與輕敵,手下經驗不足槍走了火,造成進入埋伏圈的敵人驚覺后進行猛烈的炮火攻擊,最終19師師長尋淮洲壯烈犧牲;被圍困懷玉山途中,胡天桃帶領21師突圍進攻,試圖撕開敵人包圍圈,終因敵眾我寡不幸被捕;總司令方志敏與參謀長粟裕帶領紅十軍團先頭部隊沖出敵人最后一道封鎖線,方志敏執意回頭尋找未能跟進的大部隊,等返回時敵人的封鎖線已經合攏,最終大部隊未能突圍成功。就是這樣一支年輕的革命隊伍,在缺少補給、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為了解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蘇區面臨的危險,他們身處絕境依舊堅持戰斗,在前途未卜的道路上,用信仰的火種照亮了前行的征程。
影片不僅展現了我軍武裝力量與敵人的地緣較量,真實還原了戰爭場面,而且用溫情細膩的鏡頭呈現了戰爭背景下的生活圖景,記錄了國民黨封鎖下蘇維埃根據地的逆勢而建、蓬勃發展。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親力親為,他頒布蘇維埃臨時土地分配法,將地主的田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讓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他敢為人先、大膽開拓,積極推行與外國商人和白區民眾做生意,盤活蘇區經濟、改善群眾生活;他悉心耕耘蘇區這片“試驗田”,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當家做主”的理想信念。
除了劇情豐滿、敘事穩健,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有血有肉,不僅展現了英勇頑強、矢志不渝的英雄群像,還生動描繪了幾位主人公鮮明的性格特點與言語行為。深陷牢獄,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方志敏態度堅決:“事無兩全,唯有一死。”面對死亡的步步逼近,方志敏未曾恐懼與彷徨,他依舊心系戰場,一心想著向中央報告失敗的原因,讓前進者不再重蹈覆轍;當收到我軍勝利的消息時,他站在雨中高興得仰天呼喊;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堅持寫作,寫下了《清貧》《可愛的中國》等不朽文章。這是需要一種怎樣的信仰支撐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需要一種多么誠摯的追求,才能沖破牢籠的黑暗、歷史的迷霧,看到光明的未來?再比如,劉疇西快人快語、剛正不阿,但又帶著些許傲氣;王如癡憨厚老實、明辨是非,與劉疇西建立了長久珍貴的革命友誼;從小成為孤兒的胡天桃挎著母親留下的討飯碗頑強斗爭,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下母親不再挨餓……這一副副堅毅執著甚至還有些稚嫩的臉龐,點亮了歷史畫卷,讓觀者能夠“跨越歲月的鴻溝”去感受革命的不易與信仰的偉大。
影片同樣講求藝術的創作手法。開篇設置美國記者哈馬丹給被捕的方、劉、王3人拍照的場景,并將劇中3人合照與歷史照片聯結呼應,定格的畫面給人以真實感與厚重感。無論是展現蘇區建設、3位烈士從容就義,還是方志敏發自心底的思索與叩問,畫面都伴隨著秀麗宜人的自然風光:稻田、山林、綿綿細雨、菁菁芳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體現了土地與國家以及土地與人民的依存關系,又用大自然迸發的生命活力映射了生機勃勃的革命事業。特別是影片結尾將方志敏憧憬和歌頌 “可愛的中國”段落,切換到現代時間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大聲朗誦《可愛的中國》詩篇,儀式性的鏡頭莊嚴體現了革命信仰的崇高與革命理想的傳承。
如今,繁榮富強的祖國正踏著革命前輩堅信的光明前途一路走來。我們深知,正是無數前仆后繼、舍生忘死的先驅者用自己的寶貴生命與崢嶸歲月,才驅散了曾經的黑暗與陰霾,最終鑄就了祖國今日的強盛與輝煌。吃水不忘挖井人,備享福祉的子孫后代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勛,堅守建設美好未來的世代信仰,始終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