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輝 馮思豫
摘 要:通過對桂林市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建設過程中的實地調查,分析其現階段對可持續性景觀構建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通過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施工方案可持續優化設計,促進桂林市構建符合地方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桂林;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可持續發展
2018年2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該決議有利于促進桂林市構建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新模式。桂林市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具有極具地域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與漓江水系。現階段,桂林市的城市發展還停留在構建適宜的人居環境與充實旅游資源上,對城市規劃與景觀設立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相對欠缺。本文從桂林市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正陽東西巷為例,從景觀施工角度調查、研究并設計具有生態可持續的景觀施工方案。
一、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ASLA提出景觀是各種自然過程的載體,這些過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續,人類需求的滿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觀之上的。[1]城市景觀作為連接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過渡區,在一定的人工干預下,還應具備自我再生能力。城市景觀相較于自然景觀在自我再生能力對比上具有空間、環境、人工干預等多方面的差異。將城市景觀在施工過程中與自然景觀生態對標,在現有施工條件基礎上進行深入改良,為滿足城市景觀提升自我再生能力構建創造人工生態條件。
(一)城市景觀
我國現階段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較國外城市景觀構建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自2014年10月頒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來,在不同地區關于構建海綿城市,構建可持續的城市規劃的策略、方法正不斷深入研究、開展與實施,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城市景觀作為城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紐帶,它的發展應該綜合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兩者之間的特點,梳理兩者之間的特殊性,應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
第一,自然景觀與城市景觀之間的聯系。現階段國內的城市景觀開發大多趨于破壞原有的景觀生態,顛覆性地開展景觀規劃設計,大面積的地面硬化造成城市地下水的流失,不合理的排水系統照成城市積水、洪澇,缺乏對植物自然環境系統的摸索,缺乏對景觀施工的深入思考,急于求成。通過研究自然景觀與城市景觀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設計、規劃、管理與政策制定建立具有可持續性、健康、和諧的協調關系,從而達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改善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之間的聯系。
第二,城市景觀與地域環境之間的聯系。當前,有部分城市的景觀規劃與地域自然景觀習性相違背,過分追求景觀規劃成功案例,欠缺在時間、空間、尺度等方面的綜合考量,無形中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與現階段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相違背。城市景觀規劃應充分研究地域自然景觀習性,最大化地利用本土植物特性,通過深入設計構建符合地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景觀。
(二)歷史文化街區景觀
在現如今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過程中過度的模式化,導致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大多缺乏地域性和原創性,沒能將城市獨特的地域風貌、人文情懷最好的展現,造成“千城一貌”的現狀,對城市歷史的傳承與地方財政的損失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2]大多數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視野主要圍繞街區的整體風貌構建,一味追求視覺上的美感,整體過于項目化,缺乏對街區景觀可持續再生和地域人文的深入研究設計。
歷史文化街區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是“宏觀”中的“微觀”,但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中的獨特定位,其內部景觀的設立能直觀地反映城市對于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態度。筆者認為構建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景觀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深入考量研究。
1.街區景觀的地域性設計
國內大多城市一味追求其他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成功案例,照搬照抄,構建的景觀“形似意不似”。國內大多城市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構建理念局限在創造旅游場所、設計整體風格統一等狹隘的思維當中,缺乏對地域人文的深入挖掘,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點與景觀構建相結合。
2.街區景觀的自適應能力構建
現有的城市景觀對于城市地域氣候因素考慮不周全,缺乏對旱、澇情況的充分考量,導致在旱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而在雨季導致大面積的城市內澇,這些都是現有城市景觀在對地域氣候條件考慮不充分導致的。在城市景觀構建當中,應充分研究城市近百年的氣候條件,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景觀應具備耐旱、排澇的特性。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到構建景觀植物對環境需求的自適應循環,以此滿足可持續發展。
二、正陽東西巷景觀現狀
正陽東西巷現有景觀構建與大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景觀類同,缺乏對景觀可持續的綜合考量。正陽東西巷整體建筑風貌仿造明清建筑修復追求整體風格的統一,在桂林市整體城市規劃中極具歷史特色,但通過深入考察,正陽東西巷與其他城市歷史街區一樣,缺乏對于景觀可持續發展研究設計,設計趨于表象。本章從正陽東西巷景觀的可持續性設計缺陷分析。
(一)道路鋪磚
街區的道路鋪磚主要功能為集散行人提供平坦舒適的通道,其設計應與街區整體風貌相呼應。正陽東西巷的道路鋪裝基本為青石板大面積鋪設缺乏對可持續的深入研究。例如,道路鋪裝過程中缺乏對極端氣候的深入考量,當遇暴雨后的水澇,東西巷的道路鋪磚不能及時將雨水排出,在街道內部形成內澇,對沿街的住宅與店鋪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類同地面硬化的鋪磚模式,會造成該區域地下水資源的缺失,長此以往會造成地下空洞導致地面塌陷。
(二)街區植物景觀
正陽東西巷植物景觀主要依靠盆栽景觀。歷史文化街區如果缺乏植物生長的“動態”,缺乏綠色景觀對建筑的“潤色”,其整體風貌也會大打折扣。盆栽景觀其優點在于便于移動,方便組合構建景觀,其缺點在于不具備生成具有地域景觀特色風貌的景觀群,會缺乏對歷史感的營造。植物盆栽在旱季需要進行人工澆灌,浪費了人力、財力,其在澆灌期間使用的輸水軟管會對行人的行走造成不便。
(三)街區環衛景觀
正陽東西巷內部垃圾桶設立,沒有針對東西巷道路寬度與環衛工人進行垃圾回收時對操作空間的考量,影響行人通行與街區環境。正陽東西巷最寬的道路不足十米,最窄的不足三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如不能對垃圾回收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規劃勢必會影響到沿路的行人與商品,同時狹小的空間也局限環衛工人的施工操作,勢必對正陽東西巷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可持續景觀設計方案
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其意義在于“以點帶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創、構建具有代表意義的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新模式。整體是宏觀構思,具體是微觀操作落實,通過對具體工作深入可持續發展研究才能逐步完成對創新示范區構建模式形成,以此形成典范。景觀的美化只是表象,景觀的可持續性設計需要的是對景觀細節的把控,打破其景觀構建慣性思維,深入可持續性研究,完善景觀可持續性體系構建,才能促進可持續景觀大范圍推廣。
(一)道路鋪磚
正陽東西巷道路鋪設現狀,由于缺乏植物的設立,道路青石板與水泥砂漿將雨水和粘土隔離,雨季雨水通過下水道直接排向河流形成(雨水-下水道-河流)的疏導模式,阻礙了該區域環境自循環,破壞了區域生態發展。
可持續景觀施工大樣,1°到2°的青石板鋪磚傾斜讓街區雨水匯聚在植物景觀區域,改良原有街區鋪磚會造成的水澇缺陷,同時豐富歷史文化街區植物景觀。該可持續景觀設計方案以海綿城市宏觀規劃為指導,微觀構建符合小區域范圍的可持續景觀,其主要部分在于通過對雨水的收集,滿足對旱季植物用水的需要,通過對增壓將蓄水池內的水全自動化輸送地表植物日常用水需要,杜絕人工拉扯輸水軟管現象。植物設立能使雨水通過細沙-粗砂-鵝卵石-粘土的多重過濾,下滲補給地下水資源,促進城市自然資源可持續。
(二)植物景觀
正陽東西巷與其他缺乏植物景觀的場所關于植物設立的觀點類同,大多使用以防腐木花箱為承載物。其優點在與便于移動,方便置換景觀植物,其最主要缺點在于植物澆灌不便,澆灌時會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通過對防腐木花箱內部構造的再設計,改良防腐木花箱的內部構造使其在使用過程中對水資源反復利用,以此構建水資源的可持續。
防腐木花箱由防腐木和粘土組成,構造簡單便于操作,其缺點在于澆灌頻率高,澆灌持續時間短,水資源流失嚴重,不符合可持續。花箱改良后,通過一次的澆灌,水資源通過細沙-粘土-鵝卵石將雨水過濾流入花箱底層蓄水箱,通過蓄水箱外部機械增壓將蓄水箱內水源再次回流補給植物,供與多次用水。其優點在于,一次澆灌多次使用,充分利用水資源杜絕浪費,減少了輸水軟管在街區的使用,便于行人通行。
(三)環衛景觀
可持續創新示范區需要針對的不僅只是環境可持續,更應該注重針對慣性環衛工作模式可持續。通過垃圾桶分類底下預埋各分類垃圾傳輸流線,在原有的“垃圾桶-環衛工人進入街區收納-垃圾車”模式轉變為“垃圾桶-垃圾傳輸流線-垃圾車”模式,其優點在于最大程度的不影響街區商戶和行人,改善歷史街區整體風貌;但其缺點在于垃圾箱固定不可移動,需要街區規劃設計師在設計時有預見性,杜絕再次修改,影響整體施工。
四、結語
本文通過街區道路鋪磚施工、防腐木花箱改良和垃圾流線設計三個施工角度進行闡述,對正陽東西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改良思路,為正在規劃的街區提供可持續景觀設計理念。現有街區其模式都大同小異,通過對可持續發展深入考慮有助于提升街區影響力,從而在原有基礎上賦予新的、可持續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可持續景觀[J],城市環境設計,2007,(01):7-11.
[2]徐嘉輝,劉清華.城市修補視野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模式研究——以桂林正陽東西巷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5):32-33.
作者簡介:
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