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嬋 劉貴生 盧海英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已經逐漸成為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同時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充滿活力的機制體制的特色小鎮要求也得到了明確,而居住環境作為特色小鎮要求中的重要部分,則與生態美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文章從生態角度入手,對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特色小鎮發展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生態美學;特色小鎮;生態環境
近幾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家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各省也公布了省級特色小鎮的創建名單,如2017年3月公布的河北省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類和培育類名單。可以說,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了未來城鎮建設的必然趨勢,而對于特色小鎮發展策略的研究也具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分析
(一)生態制度供給不足
特色小鎮涉及諸多領域,因而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也是十分復雜而系統的,只有具備了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作為基礎支撐與理論指導,特色小鎮的建設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展開,這一點在近年來的實踐工作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體育總局等部門雖然陸續頒布了“開展特色小鎮培育”“美麗特色小鎮建設”“千企千鎮工程”“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指導性的文件,但實際上對于特色小鎮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制度體系與設計規劃仍不夠系統,如在環保、文化、旅游、林業等部門的支持力度仍然十分薄弱,不僅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時在法律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上也遠遠不足,這些都為特色小鎮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1]。以土地利用方面為例,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獲得農村耕地、宅基地以及集體資產的使用權,從而保證在建設過程中能夠實現合理的資源調配,但由于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在這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因而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土地的使用還是集體資產的使用,都是缺乏法律依據的,而這對于特色小鎮建設的展開就會形成一定的阻礙。
(二)小鎮特色千篇一律
特色小鎮的關鍵在于“特色”,只有小鎮真正具有了“特色”,與其他城鎮相比才能夠更具競爭力,而在市場競爭中也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特色搶占先機;同時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只有依托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傳承、演繹和創新鄉土文化,才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小鎮鄉土價值的重塑。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特色小鎮建設雖然在各地相繼展開,但卻并未準確把握到自身優勢,而是僅僅依靠簡單的模仿來推進小鎮建設工作,與其他城鎮相比往往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呈現出了嚴重的趨同性,這對特色小鎮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2]。單就生態小鎮而言,雖然在生態資源方面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卻缺乏長遠的規劃,對于生態資源的開發缺乏深度,同時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的產業功能也十分簡單,這樣不同小鎮發展下來,就會出現產業功能重疊、特色趨同的問題。
(三)生態綠色理念薄弱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因而立足于長期的發展定位與規劃設計對于特色小鎮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一般來說,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雖然是由政府組織和引導,但在市場經濟下仍需要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的原則,而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生態自然也就成為了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特色小鎮往往與地方政府的政績掛鉤,而地方政府部門的生態綠色理念比較薄弱,因而在發展定位上出現了偏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也忽略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不僅在產業方向的選擇上未能堅持綠色標準,項目審批上也并未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面考慮,最終使得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了大興土木的表面工程,嚴重違背了市場規律與社會需求,進而導致了“空心鎮”的現象。
二、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特色小鎮發展策略
(一)明確地域生態特征
生態美學強調人、自然與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認為自然具有獨立價值,因而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只要能夠將自然的獨立價值挖掘出來,就能夠使小鎮的生態特色得到凸顯,進而讓特色小鎮嚴重趨同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此,特色小鎮必須要對地域生態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將小鎮發展定位確立下來,從而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對當地生態資源展開深層次、多方向的挖掘,避免與其他小鎮出現趨同[3]。以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藁城區康怡樂生態小鎮為例,該地區具有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在生態資源方面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因而濕地碳匯成為了該鎮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對于白洋淀、衡水湖、北戴河、滹沱河等區域的濕地生態系統來說,除了最基本的經濟價值,濕地生態價值、文化美學價值、氣候調節功能、涵養水源功能等同樣是其獨立價值中的一部分,而該地區特色小鎮則可以在此基礎上確立自身的綠色發展方向,進而實現從生態資源向生態特色的轉化。
(二)創新小鎮建設模式
特色小鎮的建設雖然屬于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但卻并不意味其具有著浩大的工程量,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順應當下時代發展規律與社會實際需求,營造出舒適宜人、小巧精致且能夠給人以更好身心感受與體驗的空間環境,只有明確了這一點,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目的才能夠明確下來,而建設模式的創新也能夠圍繞這一原則展開[4]。因此,未來特色小鎮的建設模式必須要以居住體驗為核心,從多方面入手對空間環境展開優化,力求將小鎮融入到生態環境之中,并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例如,在建設標準上,應堅持以生態、綠色、節能為主題,通過對先進技術與材料的充分利用來構建低碳、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采取集約化的策略,對建設土地進行混合功能利用,從而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則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宣傳節水理念,并利用水生態修復技術對水環境與水資源進行保護。此外,提倡綠色出行、構建綠色交通模式、非工程措施的利用、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各類污染的治理等也都是特色小鎮建設模式中的重要部分。
(三)堅持常態發展策略
特色小鎮的特色可以被理解為獨特性,對于真正的特色小鎮來說,其特色相對于其他城鎮來說往往是獨一無二的,但由于時間與空間場效應的影響,這一“特色”往往具有著時代性。也就是說,如果小鎮“特色”未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適應與變化,那么“特色”就會逐漸成為常態,進而失去其原本具有的優勢,使特色小鎮的競爭力大大降低。因此,特色小鎮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建設與創新作為小鎮發展的常態,對生態資源進行持續性的開發,使其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能夠始終保持非常態的特點,同時也要認清時代發展趨勢與社會需求,并不斷將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來此居住與創業,從而保證特色小鎮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下去。
(四)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的小鎮大多是以大型村莊為基礎建立起來,因而在生態特點方面與鄉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與其他類鄉村地區相比,其在地域文化底蘊方面卻具有著較大的優勢。然而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看,大多數小鎮卻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無論是道路交通建設,還是污水處理與環境治理工作,都存在著不小的缺陷。生態資源與地域文化雖然是特色小鎮的優勢所在,但要想將這些優勢充分運用起來,則需要以基礎設施為依托。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一旦缺乏良好的道路交通建設,那么森林生態系統的經濟價值就會大大降低,而文化美學價值的吸引力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將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起來,使自身優勢作用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五)注重小鎮生態設計
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發展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對人類居住空間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而生態設計則是實現二者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特色小鎮的生態設計主要可以分為生態建筑設計、生態景觀設計以及生態資源利用三部分,其中生態建筑設計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全面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環境特點與自然條件,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建筑原理展開小鎮建筑的設計,使其與周圍生態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體,并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此外,在生態建筑設計中也要對居住環境的舒適度以及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考慮。生態景觀設計是指綠植在小鎮中的規劃設計,從總體上來看,綠植的布置應以建筑為依托,圍繞各類建筑對綠植進行穿插,同時保證設計的多樣性,如水平方向設計與垂直方向設計、室內綠植與室外綠植以及不同綠植的搭配等。此外,還可以嘗試屋頂生態綠化等創新性的設計方案,這樣既能夠提高室內居住空間與室外空間的舒適度,同時也能夠將建筑與生態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在生態資源利用方面,則需要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倡資源節約為核心目標,從多領域、多方向入手,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建設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從生態美學的角度探索出特色小鎮的有效發展策略,特色小鎮的全面實現以及小鎮經濟的發展都能夠得到極大的促進。
參考文獻:
[1]于淵.特色小鎮的傳播模式研究——以招遠淘金小鎮為例分析[A].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交通運輸部、中國工程院.2018世界交通運輸大會論文集[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交通運輸部、中國工程院:中國公路學會,2018:9.
[2]邰杰.特色小鎮景觀設計研究——江浙滬地區典型性特色小鎮景觀規劃案例的調查分析[J].北方建筑,2018,(03):25-32.
[3]蘆文昆.基于多維度融合的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研究[J].建筑設計管理,2018,(04):53-56.
[4]曹駿杰.特色小鎮建設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以英、美、西歐為例[J].南方企業家,2018,(02):215.
作者簡介:
荊嬋,衡水學院中文系講師,又石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傳播學,教育學。
劉貴生,衡水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盧海英,衡水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