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始終牽動著發展的焦點,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辦法,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動力。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南,切實可行地將相關政策落到實處,辮證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經濟振興活動,提升農村經濟競爭力。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做了思考,提出幾條粗淺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經濟 發展 鄉村振興
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各方面、各領域不斷突破、創新,農村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大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牽動著全社會的目光。但相對城市發展而言,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質量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有必要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思考,探尋發展問題,尋求更優解決路徑。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指引性戰略,本文將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大背景下,討論農相經濟發展問題。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概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對農村經濟建設下達了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文件,我國農村經濟得到解放,生產力不斷進步,經濟全面振興發展,農村經濟走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代,以往“大鍋飯”模式被打破,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然而,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勞動力需求不斷增高,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流失。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首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應當將其作為全黨工作的戰略重點,優先發展農村、農業,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鼓勵農民創新創業。以辯證思維縱觀農村經濟發展,探究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可以得知,農村經濟包含著多種元素,多元中又存在統一。農村經濟涉及林業、牧業、農業、漁業、副業,這些產業既矛盾又統一,相互運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研究中,必須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其中存在的矛盾,把握發展的對立統一,實現農村經濟的高質、高速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我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也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關系著十幾億人口的溫飽。我國農用地約有9.30畝,然而,農田產量不高,七成左右的農地為中低產田,同時,在農業灌溉中,有效灌溉面積占比不到5成,我國農業技術應用度較低,農業設施建設不完全,生產設備、交通、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普及度、建設度較差,發展農村經濟,應當先行解決以上基本問題,再行其他發展。
(二)農產品競爭力差
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中普遍存在競爭力差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加工環節與成品上,就加工環節而言,我國農產品加工效率較低,產品加工技術落后,難以與國外農產品加工技術相比。就成品而言,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較低,產品營養含量難以趕超先進國家,如小麥中的植物蛋白含量、大豆中的油含量等,導致我國農產品只能打價格戰,但質量達不到消費者需求,難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外先進農產品也對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強大的沖擊,我國農產品越來越難以走進高端市場,這也是農產品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勞動力素質低
我國普遍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根據國際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的農村勞動力教育平均水平近乎12年,這一數據在發達國家而言,高達17年左右,我國農民教育水平與國際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農民素質與農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接受更高級的教育,思想更為開放,能夠更快、更好地接受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并將其運用到生產中去,同時,能夠創新性地推廣農產品,如部分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后積極開拓農產晶線上銷售渠道等。
三、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轉變發展模式
發展農村經濟,應當進一步開啟思維轉化,開拓新的發展模式,發展中應當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注重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突破以往僵化思維,以全新的理念指引發展的腳步,擺正質量與效益的地位。農產品的質量應當是農業經濟發展不變的追求,唯有加強質量建設,農產品才能在國內外市場中占領足夠的份額。在發展模式轉變過程中,應當確保農地保護政策不動搖,加強農民的農地養護意識,珍惜土地,對下發的土地相關文件做好解讀,以規章制度加以規范,避免農民因農地問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二)提升產品質量
農產品的質量提升,能夠較好地形成農業品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培育優秀的農產品,首先應當加強品種的選擇,重點培育優良品種,為優質產品打下基礎,進而整體性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優秀農產品的培養,可通過先進技術實現,因此,應當加強農業技術的發展。其次,應當加強建設節約型農業,避免生產原料的浪費,降低生產成本。最后,應當加強農產品的附加值建設,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以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
(三)發展特色農業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農業均有其特色,發展農村經濟應當注意挖掘本地特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首先應當牢記“因地制宜”原則,以本地區特色為導向,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增強農業發展的獨特性。其次應當注重樹立品牌,品牌打響后,能夠在市場上積攢一定人氣,歸攏部分消費者,為今后的擴張、發展打下基礎。在特色農業發展中,應當注重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去粗取精,將其他先進經驗融入到本地區農業發展中。
總而言之,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告訴發展,農村經濟若想跟上發展腳步,必須轉變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大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大力推進農民素質教育,加強發展規章制度建設,使農村農業發展走向科學化、現代化,以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袁三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辯證思考[J].知識經濟,2018(3):20-21.
[2]何傳新.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J].決策與信息,2018(2):84-87.
[3]曹殿云,李興茹,田建秀.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農技服務,2017,34(17):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