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王新
【摘要】建立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考核體系是實現教學目標、檢驗教學效果的重重要環節。在分級教學模式下,建立合理、有效的評估考核體系,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關鍵詞】考核 分級教學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教學大綱》(2007)指出:各校應按照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組織教學,實行分級教學。本著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的原則,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及其接受英語知識的潛能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評估考核體系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在講授、輔導、練習、檢測和評估考核等方面充分體現層次性。
由此,建立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考核體系對于實現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教學評估考核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建立合理、有效的評估考核體系,是培養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和迫切任務。
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現狀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現普遍采用“三分法”,即按照學生的英語成績由高到低分成三個級別(A、B、C級)進行教學。在考核內容上都由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60%),終結性考核占(40%-60%)。形成性考核多由平時成績(20%-40%)(課堂表現,作業,測試,出勤率),口語成績(20%)評時成績10%+考試成績10%),期中成績(0-10%),網絡(0-10%)組成;終結性考核為以學生測試為主的期末考試成績。
在通過教學考核和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分級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平時成績考核體現的層級性不清,出現明顯的單一性、固定性,主觀性評價特征,尤其在能力培養層面較為缺乏,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作用發揮不明顯。
三、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理論依據
分級教學主要依據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的“i+1”語言輸入假設主要觀點。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語言輸入必須具備可理解性,有趣又相關,足夠的輸入量等特點。語言的可理解性必須具備“i+1”的條件。“i”指的是習得者現有的語言水平,i+1是輸入的語言水平。語言輸入要選擇略高于現有知識水平的知識,即“i+1”才符合認知機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語言輸入太難或太易,即“i+2”或“i+0”,學習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克拉申的這種循序漸進的觀點符合大學外語學習規律。因此,根據學習者的水平進行分級教學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四、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考核體系的構建
根據《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中對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用能力量表等級的描述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于三級目標的要求,結合我校A、B、C級學生英語實際能力,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三級別分別為:有(基本、稍強、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能夠(基本、較熟練、熟練)地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就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熟悉的話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夠(基本、順暢、較好地、地)理解語言難度(低、中、偏高級)、內容熟悉或與本人所學專業相關的口頭或書面材料,(基本、順暢、較好地)理解材料內部的邏輯關系、篇章結構和隱含意義。基于分級教學的不同目標,在充分調研學情,采集問卷結果后,制定A、B、C三個級別的評價內容如下:
A級:過程性評估(60%)+終結性評估(40%)
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20%(考勤3%,作業5%,課堂提向與討論6%,自主與協作學習6%)論文20%,口語20%;
終結性評價:40%。(聽力、寫作、閱讀、翻譯)。
B級:過程性評估(40-50%)+終結性評估(50-60%)
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20%(考勤4%,作業4%,測試4%,課堂提問與討論4%,自主與協作學習4%)口語20%,期中10%。
終結性評價:50-60%。(聽力、寫作、閱讀、翻譯)。
C級:過程性評估(40-50%)+終結性評估(50-60%)
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2(P/o(考勤5%,作業5%,測試4%,課堂提問與討論3%,自主與協作學習3%)口語20%,期中10%。
終結性評價:50-60%。(聽力、詞匯與語法、寫作、閱讀、翻譯)。
原因依據:A級與B、C級相比,考核維度縮減為四項,無測試項,且課堂提問與討論、自主與協作學習考核項占比較高,基于A級學生語言基礎較好,有較強的參與意識與學習意識,合作式、探究式等靈動式學習方式有利于發揮學習者潛在語言能力和協同意識,對語言、意義、思維層面的相互協商、探討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B級學生語言能力相對基礎,考核指標五項俱全,通過考勤、評時測試、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討論匯報、及自主、協同能力的考核,綜臺跟蹤、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C級學生語言基礎薄弱,按照語言學習規律,畏難心理嚴重,參與意識不強,基于小組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評價內容共五項,以鼓勵學習積極性為主分配占比權重。
五、結語
通過制定分級考核標準體系,建立過程性考核中能力水平考核及其量化依據,實現考核指標多元化、考核主體多樣化、考核方法合理化、考核工具科學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動能,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順應學生動態化語言發展,進而健全、完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優化現行大學英語課程考核體系。為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羅海燕,鄧海靜.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5(11):105-107
[2]魏其艷,陳智,張朋越.高校公共基礎課分層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7):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