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威 劉璐
【摘要】伴隨著經濟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以及現代武器裝備發展要求的轉變,軍方、廠方、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而現行具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軍品定價模模式,沒有能夠起到國防資源配置的杠桿作用,并逐漸出現諸多方面的弊端。本文立足裝備定價機制的現狀,給出了幾點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定價 機制 缺陷 建議
第一章:裝備價格的特點
一、裝備價格是裝備生產的晴雨表。
裝備價格工作貫穿于裝備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綜合反映和影響發展規模和效益。在裝備的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的高低,型號、原材料.的選擇,使用壽命的長短,配套設備的多少,運行性能的好壞都直接影響著裝備價格的高低水平。
二、裝備價格是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結合點。
一方面影響軍隊等武裝部門的戰斗力,從而影響到國家的國防建設和安全形勢;另一方面又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人口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國家的經濟形勢。也就是說裝備價格問題直接影響到國家、軍隊、企業三與面的利益。
三、裝備價格的發生具有先天性。
裝備的價格并不完全是通過審價工作審出來的,更多的是在論證階段設計出來的。裝備在正式生產之前,已經確定了用什么方法生產,用什么才刁料生產,以及工程進度計劃,裝備的質量等等。也就是說,裝備價格的高低在生產之前,基本已由論證、研制階段先天確定。
第二章、當前裝備定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越高,收益越高,違背了企業成本控制的原則
我國目前的軍品價格是由裝備定價成本和按照裝備定價成本5%計算的利潤組成的。用公式表示,即為:裝備價格=裝備定價成本×(1+5%)。由此可見,裝備價格與其定價成本成正比,也就是說裝備價格的高低是由裝備定價成本決定的。成本越高,利潤越大,價格也就越高。裝備承制單位關心的是自己獲取利潤的高低。從理論上講,如果裝備承制單位增加裝備定價成本,即可獲得更高的利潤。裝備既然是一種商品,就必須嚴格遵循價值規律。但是現行制度不僅沒有體現價值規律,還背離價值規律。技術差的單位成本高,成本越高利潤就越豐厚,嚴重挫傷裝備承制單位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國防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考慮到裝備合同市場的供應方是寡頭市場的現實,裝備的價格很容易居高不下。
二、利潤率過低,難以吸引裝備承制單位投身國防建設
裝備是一種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產品,應該有較高的利潤以激發裝備承制單位的生產積極性。然而目前我國裝備成本加成率僅為5%。5%的利潤率是稅前利潤率,每一家裝備承制單位都要扣除所得稅、城建稅等稅種。其中所得稅稅率為25%,城建稅稅率為城市7%、縣和鎮5%、其它地區1%。裝備承制單位的廠房一般建設在城鎮地區,僅計算所得稅和城建稅,裝備承制單位的稅后利潤率只有3.4%或3.5%。對于在裝備承制單位名錄的企業,增值稅采取先交后退的模式,先按期繳納當季度的增值稅,在1-2年后經審批后退還。在1-2年內高額的增值稅款不能計息,不能用于再生產,機會成本巨大。對于未在裝備承制單位名錄的企業,增值稅不能免征。對于進口的裝備,要征繳關稅。不同的省份可能會制定不同的地方性法規征收其它稅種的稅款,裝備承制單位的利潤率會進一步降低。裝備的稅后利潤率一般不超過3%。
三、事前審價機制使得成本不精確
目前大型裝備一般采取事前審價的模式,由裝備承制單位在生產前向軍方提供報價,再由軍方審價,軍廠雙方協商一致后,按協商一致后的價格門立合同。這種事前審價定價的模式使得實際發生的成本與定價成本不一致。
由于大型裝備系統復雜,在總體裝備開工時,有的分系統還在研發,技術狀態不能定型。審價時,往往按照預估的技術狀態開展審價工作。例如大型艦船建造時,其部分分系統可能仍然處于研發階段。研發過程不確定因素較多,如果研發不順利,則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尋找原因總結規律。為解決性能上的問題,分系統的技術參數可能會作出相應的調整。解決性能問題的同時,更多的人力物力消耗導致人員工時費用的增加和用于試驗的原材料的增加。技術狀態的變化導致成本不確定。
第三章、對完善裝備定價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借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庫,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裝備承制單位作為市場條件下的民事主體,其行為是理性的。在軍方要求的范圍內,為了獲得盡可能高的利潤,在報價過程中會把成本做高。對于裝備承制單位而言,其實際利潤可以用公式表達:
利潤=軍方審核認定的成本(1+5%)-實際成本
由于裝備的零部件種類繁多,軍方的價格審核人員不可能熟悉每一種零部件的價格。軍方在裝備合同履行監督的過程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質量和進度的監督上,對經費的監督相對較弱。同時軍方缺乏相應的人才,這都造成了軍方和廠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軍方通過掌握廠方的信息來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很難的。為避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發生,采用大數據的原理,建立裝備價格庫,作為定價的依據,并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從而維護了軍方的利益。
二、強制要求裝備承制單位建立裝備專用賬戶核算
目前大多裝備承制單位在裝備生產的同時,承擔了民品的生產任務。在財務上,民品與裝備共用一個賬戶記賬,將裝備合同的錢和民品合同的錢混用。這樣不利于軍方收集成本信息,更不利于核算成本。有的裝備承制單位將裝備合同款用于民間借貸,購買風險理財產品,一旦資金鏈斷裂,會影響裝備承制單位的資金周轉,影響裝備生產。因此,強制要求裝備承制單位建立裝備專用賬戶核算裝備成本,并對專用賬戶實施監督勢在必行。
三、規范對裝備承制單位虛假報價行為的處罰標準
部分裝備承制單位利用各種辦法虛假報價做高成本,從而獲取較高的裝備合同款,價格虛高成了行業內的一大現象。如果普通民企獲得嚴重虛高的合同款,可以定性為國有資產的流失。十八大后,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審計、紀檢、巡視等工作組同樣監管著裝備行業,查處了一大批違規的典型,也包括虛假報價的。對虛假報價行為的懲罰,有的被要求退款;有的被列人裝備承制資質黑名單、永久不得從事裝備行業;有的追究相關責任人行政處罰、黨紀處罰;有的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處罰措施沒有統一的標準和依據,隨意性較大。建議有關部門出臺政策,明確處罰標準,讓執法部門執法時有據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