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琦

【摘要】在發生過大地震的唐山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唐山人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重建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唐山抗震紀念館為例,對社會心理在大震災區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做淺顯分析探索。
【關鍵詞】唐山 心理 防震減災 科普
一、災民心理行為分析及影響
科普教育要面對的第一道關口是唐山人的心理承受能力。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后,整個中國為恐震心理所牽動,曾有上億人露宿街頭,防震棚遍布大半個中國[1]。余震發生頻繁,4.7級以上地震7月28日當天就發生23次,第二天又發生5次[2],之后不斷衰減,最近的一次是在36年后的2012年。持續恐震成為災后人們心理行為變化的重要內容。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容易產生地震傳言,容易相信并傳播謠言。第二種是對生活失去信心,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唐山市區全家震亡7218戶,7000多個妻子失去了丈夫,8000多個丈夫失去了妻子,4202個孩子成為孤兒[3],幸存下來的人不能及時調整心理,放棄生命、放棄財產、放棄愛好的消極心態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第三種是時刻擔心發生瘟疫,直到安不急度過第二年春天,人們才逐漸安下心來。
震后唐山原址復建,建一片,搬一片,拆一片。在簡易房住了近10年的人們渴望著新房,但是害怕住樓房的人不在少數,有關部門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居民們才逐漸搬人新居,但稍有風吹草動,仍然驚恐不安[1]。20年過后,這種恐懼依然存在。如在1999年夏天發生的一次地震謠傳,唐山市數字遙測地震臺網中心的24小時值班電話,解答群眾來電詢問就整整忙碌了6天,第7天基本平息。40年過后,恐震心理依然存在,但經過40年防震減災機制體制建設,包括科普宣傳教育日漸深入,造成的影響在逐漸減少。如2015年7月發生了一次微信地震謠傳,經過地震局、公安局、市委宣傳部、市政府電子政務管理辦公室等部門統一口徑,協調聯動,1天之后謠言傳播得到完全控制,沒有造成大范圍范洲荒。
在大震災區做地震科普宣傳,除了科學知識以外,災民心理變化和新的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如高層住宅抗震性能等,都是關注重點。
二、唐山抗震紀念館建設發展情況
(一)唐山抗震紀念館簡介
唐山抗震紀念館原名唐山地震資料陳列館,始建于1986年,這里不僅是唐山人寄托精神和情感的所在,在全世界也享有相當的知名度。建館32年來,唐山抗震紀念館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80余位,國內外各階層人士500多萬人次。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和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唐山抗震精神正是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這里也是唐山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二)防震減災利普教育基地作用的發揮
1.受眾及參觀需求正在發生變化
建館初期,恐震心理導致唐山本地人不愿意人館參觀,接受防震減災知識的主動性不強。隨著傷痛的淡忘、經濟的發展和科普教育的持續推進,特別是2010年免費開放之后,人館參觀的本地人越來越多。在2011年做的填答樣本由333位觀眾組成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人和年輕人臺計占近90%的觀眾構成,經歷過地震的老年人仍然不愿意走進這里。如今,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救災意識越來越強,人們主動走進紀念館的需求越來越多,受眾的年齡、地域分布越來越多樣化。
2.展陳水平不斷提升
唐山抗震紀念館在1996年,2006年、2016年、2018年經歷過4次大規模調展。由表I可以看出,展示手段越來越豐富,多媒體應用越來越成熟,互動環節越來越多,講解服務方式越來越靈活,交流平臺越來越多元。
3.宣傳載體不斷豐富
唐山抗震紀念館主動融入社會教育,與多所學校開展共建活動;常年開展“永恒的精神流動的展館”科普宣傳下基層、“防震減災科普大篷車”互動演出和防震減災“千場電影走基層”活動;不斷增加志愿者服務數量和覆蓋面。利用館藏豐富的地震歷史照片制作臨時展覽,推送到全國各地,目前已在云南、四月1、江蘇等地展出,受到廣泛好評,增加影響力和知名度。
4.宣傳質量不斷提高
建館之初就開辟了科普展廳,1988年5月12日首次對參加地震對策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國外120名代表開放;早在1991年,就舉辦過“全國地方地震工作圖片展覽”;1992年承辦了全國第十屆青少年地震科學夏令營。自1992年唐山將7.28作為減災日,到2009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再到2011年3月1日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日,充分利用這些重要時段開展活動,30多年來,紀念館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不斷創新,不斷豐富,社會致益顯著。
參考文獻:
[1]王紹玉,馬春勤.無形的震災[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9.
[2]中國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國近代地震自錄(公元1912年—1990年)[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唐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