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摘 要: 地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地域文化具有傳承和創新的促進作用。貴州地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能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大學生在此氛圍中,能更好地受到地域文化熏陶,提高民族自信感和認同感。本文論述地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貴州地域文化資源為切入點,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應用。
關鍵詞: 貴州 地域文化資源 高校思政教育
地域文化資源是指某區域在歷史長河發展中所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在形式上具體表現為歷史文化遺址,如飲食文化、民間建筑、服飾文化等;精神財富在表現形式上為思想和制度文化,如城市精神、價值取向、風俗禮儀等。把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僅可以賦予高校思政教育地方特色,而且可以增強大學生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感。
一、貴州地域文化及其特點
貴州擁有山地文化、陽明文化、夜郎文化、水西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資源,從建設“大生態”文化和“大數據”文化,貴州人民以極大的智慧和實干精神,形成了自身的區域文化優勢。
貴州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其地理環境因素,使其成為一個典型的移民省,形成了貴州地域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明清以來,貴州經歷了在明朝80萬移民分屯置堡的第一次大移民,之后在清朝因經濟發展招“客民”的第二次大移民,南下西進黔干部的第三次大移民和18萬三線建設者入黔的第四次大移民。在這幾次大移民中,匯成了多彩貴州,多元貴州。貴州廣收博采這些外來文化,豐富本土文化內涵,形成了本土區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貴州地域文化的開拓性。與內地其他文明大省,貴州的文明的程度和規模存在差距。但貴州人民勇于開拓進取。在歷史長河中,既保留山川秀氣、資源豐富的山地文化優勢,又勇于前行走出山地文化的閉塞。如果沒有創新和實干精神,就沒有貴州的陽明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大數據文化,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貴州人民的開拓進取。
二、地域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地域文化會影響區域內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形成系列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和禮儀風俗等。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地域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參與部分,“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寶庫、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某地域大環境中展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參與內容和載體,高校思政教育又能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
(一)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作為時代建設的中堅力量,高校要以正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和崇高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地域文化中的民族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文化,這些保留的文獻資料和鮮活翔實的圖片資料,遺留的革命遺物和遺址都可以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秀素材。
1.利用貴州名人資源重塑大學生人生觀教育
縱觀古代、近代和現代,貴州人才輩出。在思政教育中,要結合這些典型人物的事跡,以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激勵大學生。通過講授名人故事,引導大學生走上崇高而理想、實干而創新的人生道路。
2.利用貴州紅色歷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教育
以長征文化為代表的紅色資源特色鮮明、文化深厚。中國紅軍在貴州領導工農革命的1930年至1936年間,建立了黔東、黔北和黔西北根據地,留下了各種會議會址和戰斗遺址。在紅色革命精神中,貴州的革命故事經典永流傳,如遵義會議、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這些故事賦予了貴州極高的精神文化特質。這些紅色歷史資源培養大學生了解革命教育、培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3.利用貴州民族文化加強大學生道德觀教育
貴州少數民族眾多,能歌善舞是他們的特征,如:以苗族的“飛歌”、蘆笙、竹笛、葫蘆琴演奏的音樂豐富了貴州音樂文化寶庫;以蘆笙舞、銅鼓舞、鳥獸舞等舞蹈種類,使得貴州舞蹈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秦娘美》《奢香夫人》為代表的黔劇,使得貴州戲劇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安順蠟染、劍河苗族剪紙、臺江苗族刺繡等傳統工藝,使得貴州工藝集藝術和文化價值于一身……這些既是民族文化,更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利用實踐機會,搭平臺讓學生深入了解貴州的民族文化、直觀體驗這些民族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偉大。道德觀教育的本質是養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把勞動人民創造的民族價值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4.利用貴州生態文化構建和諧的人生觀念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為止最高的文明形態,曾經貧窮落后的貴州卻成為生態文明的覺醒者和先行者。貴州因工業化滯后,保留了較多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被外界稱為“原生態的故鄉”。貴州堅決貫徹并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紅線,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使得多彩貴州的綠色主色調越來越鮮亮,生態文明在黔地的主旋律越來越響亮[2]。
將貴州地域文化中的生態意識滲透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對高校學生進行生態理念教育和環保法規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生態意識,培養大學生道德責任感,促進大學生群體身心核心、個人和自然和諧、個人和社會和諧、個人和他人和諧,培育和諧人生觀。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地方文化資源因其獨特性、親切性和稀缺性,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值得我們發掘和利用[3]。
1.地域文化融入思政理論課堂
客場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在創新傳統思政課題教學中,要將貴州地域文化資源主動引入和介紹給學生。
一是將貴州地域文化中的陽明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進行系統整理,形成成文的貴州地域文化教材,如貴州省情進入高校思政課題。
二是開展以貴州地域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思政教育講座,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進校園,拓展課本上沒涉及的地域文化知識,以口頭鮮活的形式傳授給大學生。
三是貴州地域文化進課堂和講座后,還要繼續調動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主動學習性、研究性。讓大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對貴州地域文化的興趣。在實踐中,可以利用學生走訪、調查、參與課題組等形式,增強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互動性。
2.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貴州地方要責無旁貸地傳承和創新貴州地域文化,將貴州地域文化融入當地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在校園內耳濡目染地域文化,調動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地域文化的積極性。利用地域文化加強學生的三觀教育和愛國教育。
一是地域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精神文化,影響著每一位校園成員的發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所在。高校精神文化的建構主要通過使命、校訓、校風及學風的成熟而實現[4]。貴州本地高校對大學使命關注甚少,有些高校甚至沒有自己的使命陳述,從這點可看出高校精神文化發展的不足。在對貴州高校學生對貴州地域文化學習興趣的調查中,54%的學生表示興趣程度一般,27%的學生表示興趣程度為零,僅有19%的學生表示非常感興趣。在對貴州省高校學生認為貴州地域文化對自身的有用程度方面的調查中顯示,40%的學生認為一般有用,33%的學生認為完全無用,27%的學生認為完全無用。在上面兩個調查表中,可以看出貴州部分高校的學生對本土地域文化了解不多,興趣不濃厚,不會主動學習本土地域文化。
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在和地域文化碰撞中產生合力,增強高校對地域文化的永續傳承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彼此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將地域文化底蘊內化于心而化外于行,改變地域文化無用說的想法。
二是地域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可以將貴州地域文化進行不同主題的展示,從校園景墻、雕塑、宣傳畫等形式,從外在物質形態豐富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除此之外,還要不定期開展貴州地域文化戰略,地域文化宣傳周,地域文化宣傳片、地域文化宣傳照等各種形式,宣傳本地高校傳承地域文化的決心的同時,也讓貴州地域文化真正走進學生心里。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高層次和高水平程度,需要依托豐富內涵的傳統文化。貴州地域文化作為貴州本土文化,是當地傳統文化的一個標本和縮影,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性和獨特性。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物質文化建設資源優勢,將貴州地域文化融入當地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外在可見的資源建設,構建豐富活潑的校園文化生態,推進貴州地域文化的永續傳承。
三、結語
貴州地域文化既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又蘊含了當地文化的營養基礎,其核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具有一致性,是思政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直觀、深具感染力的教學資源。貴州地域文化資源隨著時間時代的進步會不斷向前發展和豐富,作為貴州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責無旁貸,需要深層次開發和挖掘本地地域文化資源,豐富本土思政化教育的內容、方法。使貴州地域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引導和感染大學生,使其與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教育相互推動、共同發展。
貴州地域文化是貴州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傳造出來的寶貴財富。貴州地域文化形式豐富,內涵飽滿,有年代久遠但至今仍不過時的陽明文化,艱苦奮斗、愛國愛鄉的水西文化,充滿堅定革命信念的紅色文化和倡導人與自然共和諧的生態文化。貴州地域文化里包含的人類道德素養的正能量,是貴州本土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的教育資源。豐富的貴州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和改革,而且可以為本土高校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最終使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永續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邱娟娟,贛南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的若干問題[J].理論導刊,2007(12).
[2]呂慎張國圣,貴州:生態文明照亮新路[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617/c64387-29345890.html.2017.6.6.
[3]李才俊.給予地域文化的體驗式德育課程設計初探——“文化生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新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0(7).
[4]James J. Duderstadt: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J].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