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朱新緣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人均工資和三次產業增加值,通過構建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和泰爾指數,并使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TVP-VAR)模型,研究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時變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提高勞動力價格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水平,且存在時變非對稱性,即2011年前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沖擊在一年期達到峰值,隨后逐漸衰弱,2011年后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沖擊在第三年才達到峰值。總體來說2011年前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價格變化反應較為“敏感”,而2011年后反應較為“遲鈍”,且隨著勞動力價格水平的上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受到的沖擊越大。
關鍵詞:勞動力價格 合理化 高級化 TVP-VAR模型
引言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明確指出,經濟發展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提高產業效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提升供給質量,用改革的方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發展失衡,總體上生產效率較低,生產方式較為落后,能源效益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較大,產業結構調整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包含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指的是各產業之間能夠相互協調,擁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并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
本文認為勞動力價格作為一項供給側要素價格,是驅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之一,勞動力價格變動所帶來的消費層次變化和企業成本變化是導致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首先,隨著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消費層次逐漸由低消費向高消費邁進,產業結構也會隨之改變,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考慮,勞動者會從勞動力價格較低的行業向勞動力價格高的行業轉變,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其次,從企業成本的角度,當勞動力價格上漲時,企業相應的生產成本會提高。因此一方面企業可以選擇退出市場,或者是尋求地價較為便宜的區域繼續經營;另一方面,為了市場競爭力和企業利潤,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引導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文獻綜述
William Petty在17世紀末最早提出關于勞動力價格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研究,之后亞當·斯密在1776年3月提出的勞動分工理論指出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們的工資水平,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近年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產業結構問題隨之凸顯,不少學者對勞動力價格變化如何影響產業結構做出相關研究。高遠東、張衛國和陽琴(2015)從社會需求、技術創新、人力資源供給和制度安排四個方面對產業結構升級做出實證研究,結果發現資本需求與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勞動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武平(2016)通過VAR模型研究勞動力價格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表明勞動力價格上升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具有相互促進關系,并從居民消費和市場需求兩個視角研究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羅遠業、曹陽(2016)選取1979-2014年的年度數據,使用VEC模型,研究勞動力價格變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勞動力價格上漲會對三次產業結構均產生影響,其中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第二產業影響最大。向倩雯(2017)同樣研究勞動力價格變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影響,然而結果表明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
通過對文獻的閱讀,發現當前學者們在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中,都沒有考慮到產業結構合理化,然而產業結構合理發展同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同時,學者們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上沒有達成一致結論。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學者們在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問題上的研究大都使用線性模型,而本文因為三次產業的性質不同,以及勞動力價格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可能存在時變非對稱性,因此使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TVP-VAR)模型,研究勞動力價格變化在不同時點和不同滯后期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影響。
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模型能很好闡釋變量間的時變特征,它能反映出變量之間處在不同時段的動態關系。胡利琴、彭紅楓和李艷麗(2014)、徐國祥和周昀(2017)利用TVP-VAR模型研究外匯市場壓力與貨幣政策的非線性關系,結果表明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中外利差對我國外匯市場壓力指數在不同經濟周期有不同的影響。金春雨、張浩博(2016)利用TVP-VAR分析了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流動性的時變影響。TVP-VAR模型不僅僅用于貨幣政策的研究,吳丹、胡振華(2017)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金屬價格的時變相關性,通過對銅期貨價格、鋁期貨價格和鋅期貨價格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發現TVP-VAR模型能夠較為穩定的刻畫金屬價格之間的相關性,無論是在不同時點還是不同時變的脈沖響應函數,它們之間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中,目前還沒有學者使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進行研究,本文從不同滯后期和不同時點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勞動力價格變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影響。
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的數據,選取城鎮單位就業人均工資、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增加值來構造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Wind數據庫。
產業結構合理化(tr):目前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的研究一般通過結構偏離度指標來衡量,然而由于經濟往往處于不均衡發展狀態且不同產業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導致通過結構偏離度指標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并不準確。本文借鑒干春暉、鄭若谷和余典范(2011)、張紅霞和王丹陽(2016)、楊艷琳和趙榮均(2017)的研究方法,選取泰爾指數,即:,其中Y是國內生產總值,Yi是第i(i=1,2,3)產業生產總值,L是全部從業人數,Li是第i(i=1,2,3)產業從業人數。該指標為0時,三次產業結構處于最合理狀態,tr值越大,產業結構越偏離合理狀態,要素配置與產業結構偏離程度越大,產業結構越不合理,為負向指標。
產業結構高級化(se):產業結構高級化變動的趨勢應為第二、三產業生產總值相對于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占比逐步增加,并且最終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會超過第二產業。因此本文借鑒陳文翔、周明生(2017)和龔海林、周子龍(2017)等的做法,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來表示產業結構高級化,當比值大于1時,表示產業結構逐漸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要素密集型產業轉變,產業結構日趨高級化,為正向指標。
(二)模型檢驗
表1為TVP-VAR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數據的標準差較小,估計出來的參數均值均在95%置信區間之內,收斂診斷值(CD)沒有超過1.96(5%顯著水平下所對應的臨界值),表明模型不能拒絕參數收斂于后驗分布的假設。無效因子表示模型估計過程中失敗樣本的個數,由表可知無效因子都較小,遠遠小于本文的抽樣次數(10000次)。由以上分析可知,TVP-VAR模型估計有效,可以做進一步分析。
圖2為蒙特卡羅模擬得出的參數自相關(行1)、收斂性(行2)和后驗密度圖(行3)。從參數自相關圖可以看出,樣本自相關性隨著抽樣次數的提高在逐漸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最終大多都趨于零,說明樣本不存在自相關性,可以做后續研究。
(三)不同滯后期脈沖響應
圖3和圖4分別為在不同滯后期下勞動力價格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脈沖響應,由于本文選取季度數據,因此圖中的短虛線、長虛線和實線分別表示滯后4期(一年后)、滯后8期(兩年后)、滯后12期(三年后),即表示當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脈沖后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在1年后、2年后、3年后的沖擊幅度。
由圖3可知,首先,當給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脈沖后,泰爾指數表現出負向變化,由于泰爾指數是負向指標,故勞動力價格上漲有利于產業結構合理化。其次,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變化對勞動力價格沖擊的敏感程度隨時間變化有著明顯的時變差異,在2011年第一季度(第37期)前,當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脈沖后,泰爾指數在一年后負向變化達到峰值,隨后兩年及三年期負向變化水平逐漸衰弱,而在2011年第一季度后,當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脈沖后,泰爾指數在一年后并未達到峰值,在三年后才達到峰值。
由圖4可知,首先,當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沖擊后,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獲得一個正向變化,說明勞動力價格上漲有利于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其次,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沖擊也存在時變差異,同樣在2011年第一季度前,當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脈沖后,產業結構高級化受到的沖擊在一年期達到峰值,在第二年、第三年隨后減弱。而在2011年第一季度之后,產業結構高級化受勞動力價格變動的影響并未在第一年達到最大,而是隨時間的增加沖擊逐漸變大,在第三年達到峰值。
總的來說,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水平的變化受勞動力價格的沖擊反應均在2011年第一季度前較為“敏感”,而在2011年第一季度后反應較為“遲鈍”。這可能是由于隨著三次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第三產業結構水平不斷增加,第一、第二產業結構水平不斷降低,2011年第三產業結構水平已基本超過第二產業,即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勞動力價格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也逐漸緩慢。
(四)不同時點脈沖響應
圖5和圖6分別為勞動力價格獲得一個正向沖擊時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在不同時點的影響,本文選取的三個時點為:t=10(2004年第二季度,lnw=8.180321)、t=25(2008年第一季度,lnw=8.775858)、t=50(2014年第二季度,lnw=9.441452)。從圖中可以看出,勞動力價格在不同時點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沖擊強度存在差異,從圖5可以看出,在勞動力價格水平最高時,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沖擊最大;從圖6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不斷提高,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沖擊越來越大。
這是因為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企業利潤會降低,企業不得不尋求更好的經營策略來穩定利潤,一方面,企業可以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企業會降低對勞動力的使用,加大對技術與資本的使用,這不僅節省一部分勞動力薪酬,還使得企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要素密集型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遠東,張衛國,陽琴.中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地理,2015,35(6)
2.武平.勞動力價格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及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16(12)
3.羅遠業,曹陽.勞動力價格變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4)
4.向倩雯.勞動力價格變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9)
5.胡利琴,彭紅楓,李艷麗.中國外匯市場壓力與貨幣政策—基于TVP-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4(7)
6.徐國祥,周昀.中國外匯市場壓力指數與貨幣政策關聯性—基于TVP-VAR方法的實證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7,36(2)
7.金春雨,張浩博.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流動性影響時變性的計量檢驗—基于TVP-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管理評論,2016,28(3)
8.吳丹,胡振華.基于TVP-VAR模型的有色金屬價格時變相關性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7,38(3)
9.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
10.張紅霞,王丹陽.要素投入、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基于山東省面板數據的動態GMM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3)
11.楊艷琳,趙榮鈞.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綜合測評體系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7,36(8)
12.陳文翔,周明生.自主創新、技術引進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外部性視角的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7,33(4)
13.龔海林,周子龍.產業結構高級化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分析—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實證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1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