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莉亞
摘要:全球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地緣政治和國家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國際戰略競爭呈現出深層化和擴大化的趨勢。轉變思想觀念、發展高新科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我國目前應該做的也是正在做的。本文從新挑戰、新特點和積極應對三方面綜合闡述了將高新技術和地緣政治相結合實現國家的發展和繁榮,保障國家安全,提升國家實力。
關鍵詞:高新技術 地緣政治 國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37-02
一、傳統地緣政治的新挑戰
1.地緣政治概述
“國”最初就是以“地”作為分界。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也決定著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人民的性質。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秦國最終一統大業,與其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地”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東西方文明,包括地緣政治觀點。西方作為一種海洋的商業文化,更偏向于氣候決定論、海洋決定論;東方是大陸的農業文化,偏重于土地決定論和水文決定論,像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以天人合一的特點著稱。[1]
地緣政治學的觀點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的早期文明,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將其解釋為“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①而近現代的地緣政治學是以國家為單位研究分析軍事、外交、意識形態、國家戰略等的重要學科,并以“陸權論”“海權論”“空權論”②被廣為熟知。
2.高新技術對傳統地緣政治的挑戰
(1)“地緣”概念的弱化與擴張。“地緣”的決定性作用在高新技術面前不斷弱化,科學技術逐漸成為決定性的戰略要素。國家可以通過發展高新技術來彌補地理、領土、資源的劣勢。日本,四面環海,多山地,多丘陵。但日本的相機技術、工業技術、生物技術等都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彌補了其地緣環境的不足。
人類的生存空間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正比。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我們的足跡從大陸到海洋,從天空到宇宙,從現實到虛擬,無處不在。“地緣”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張。網絡空間作為虛擬的、非物質世界,成為繼宇宙空間之后新的領域,“網絡空間主權”應勢而生,賦予“地緣”更廣更深的含義。
(2)科技與人才的競爭。歷史向我們證明,科技和人才的力量是巨大的!愛伊斯坦在眾多領域都頗有建樹,是改變世界的偉人。“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為我國的核能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
高新技術對于人類來講既是解放繁重體力勞動的魔杖,也是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座大山。機械化代替了人工,人與人的競爭變為人與機器的競爭,“適者生存”逐漸向“強者生存”轉變,如果跟不上技術的發展速度,那只能淹沒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
從國家的角度看,要想在這“大爭之世”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搶占高新技術的制高點,只有掌握科技和人才的先發優勢,才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3)新的“領土擴張”方式。高新科技改變著地緣政治觀念。美國加州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羅斯克蘭思說過:在資本、勞動力與信息處于流動并上升為主導地位的經濟中,土地至上觀無立足之地,發達國家更愿去開拓世界市場而不是攫取領土。[2]“新月地帶”“心臟地帶”③已經略顯蒼白。生存空間的擴大不僅僅依靠領土的擴張,“圈地”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擴大生存范圍有更多的手段和方式。
貿易范圍的擴大和世界市場的占領成為高新技術催產出的新的“領土擴張”方式。如何實現新的“領土擴張”?需要的是創新型的科學技術,需要的是創新型的產業模式,需要的是創新型的頂尖人才!
二、高新技術給地緣政治帶來的新特點
1.區域的依賴與合作
科技促進溝通,地緣政治呈現出區域合作與依賴的新特點。傳統意義上,國家毗鄰往往意味著競爭關系,但同樣意味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和思想,在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方向上將更容易達成統一的認知。但這都要依賴技術的發展。沒有先進的通信技術,就沒有密切的溝通;沒有發達的交通網絡,就沒有繁榮的貿易往來;沒有進步的科技手段,就沒有相互依賴的區域合作。
2.立體化與全球化
單一的產業模式、經濟模式甚至是科研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不符合全球的競爭之勢。破解之道在于促進產業發展,轉變經濟模式,促進學科的交流與融合。
科技的力量不單單是縮小位置的差距,更在于它的滲透力!小至滋潤生活大到撼動世界。國家實力體現在經濟狀況、社會模式、文化影響力、人民幸福度方方面面,先進的科技無疑是取得這場“立體化競爭”最核心的武器。
3.和平與發展的態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聯合性的地緣政治觀逐漸取代沖突性觀念占據優勢,國家行為體逐漸趨向和平與合作的行為模式。[3]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絕不意味著威脅因素的增多。不以稱霸為目的、和平崛起的大國其威脅論自然不成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的發展和強大非但不會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反而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信息化戰爭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2016年10月21日,一場始于美國東部的大規模互聯網癱瘓席卷全美,經濟損失高達20億美元。
高新科技既帶來了風險也提供了保障。科學技術充滿著無法預料的結果,雖說高新科技來自于人類,但并不可以完全被掌控。高新技術讓武器越先進也越可怕,但這是畏懼,也是震懾,更是保障。在人類沒有找到第二個棲身之所之前,任何大戰的爆發都將以全人類為代價!
三、轉變觀念,迎接挑戰
1.地緣因素不容忽視
地緣的作用因素是堅決不能忽略的關鍵性因素。我國身處亞洲大陸的東部,鄰國眾多,關系復雜。同時,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海上的國防力量不容忽視。面對復雜的周邊態勢和國際局勢,我們能做的只有堅持溫和、謹慎而堅定的外交態度,這也是地緣政治環境的長期要求。
復雜的地緣環境自古就有,古代中國之所以能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國的地位,關鍵在于發達的技術和文化。轉變思想觀念,以發展的、變化的、進步的眼光和態度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及變化,并借助科技的手段和優勢提升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
2.科技領先,合作共贏
第一,加強經濟貿易,促進區域交流。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迫切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漸向工業強國轉變,建立和加強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肩負著探尋經濟增長之道,實現全球化再平衡,開創地區新型合作的偉大使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重視網絡安全,尊重空間主權。恐怖組織、網絡攻擊、不良文化都是網絡安全的重要內容。網絡空間成了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我國秉持相互尊重網絡空間主權,維護網絡安全的原則,謀求共治,實現共贏。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培養先進人才。科技與經濟、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民生活已經離不開科技,國家發展更需要科技支撐。我們需要先進人才也需要先進技術。加大科研投入,促進學科融合,培養先進的多樣化的高精尖的人才,發展創新技術,是國家繁榮和強大的基礎!
注釋:
①孫子兵法《計篇》。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② 地緣政治學內容。
③陸權論的觀點。
參考文獻:
[1]劉從德.地緣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石雙元,楊琴,單進.IT基礎設施運營成熟度的模型框架初步研究[J].管理學報,2006(1):61-63.
[3]張微微.沖突與聯合:對主導性地緣政治觀的分析與反思[D].吉林大學,200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