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怡
摘要:在信息傳播下,公眾信息需求依舊不具有全方位性,他們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大數據技術的收集和推送功能的出現,使用戶陷入了大數據技術主導下的“信息繭房”。
關鍵詞:大數據 信息繭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42-03
一、大數據所帶來的“信息繭房”
(1)大數據帶來的媒體內容的精準推送。大數據技術具有極高的收集功能和強大的數據分析技術。在此基礎上,媒體內容生產與推送的針對性大大超出以往,使媒體內容傳播更加精準。大眾傳播逐漸演化為個性化的個人傳播。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小屏閱讀和智能閱讀工具的出現為用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閱讀體驗,也提供了更為個性化、精細化的閱讀選擇。但是通過大數據的推送制,在算法過濾基礎下和正反兩方面的反饋處理信息的類型、題材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使用戶經過媒介接觸而具有自我“興趣”的不斷固化,使人們的視野變得狹窄,從而將自己禁錮在了“信息繭房”里。
(2)傳統意義的信息繭房與大數據信息繭房的區別。在傳統信息繭房中突出顯現了用戶的主動性,是由于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長此以往,使自身陷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 而現在,則是依托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持,大數據深入分析了用戶的“足跡”,再根據用戶所訪問過的地點、使用頻率多少來推送用戶行對感興趣的信息,用戶在此過程中的地位是被動的。傳統的信息繭房是用戶單向主動搜尋感興趣的信息,而大數據信息繭房則是基于用戶興趣需求和信息智能推送的雙向匹配。突出了技術算法推送在用戶獲取信息時的作用,用戶甚至可以不用思考就可以“更容易”地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也使原本構建的信息繭房更加牢固。
二、大數據中“信息繭房”產生的影響
(1)個人信息閾的狹窄。大數據產生的“信息繭房”所造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表現在個人知識面的狹窄和信息結構的失衡狀態,人們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拒絕接受其他領域的信息,阻礙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在大數據的推送下同質化的信息用戶開始失去了解和探索不同領域信息的機會,逐漸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算法推送的產生是通過較為精準的過濾方法,使用戶建構出單一的信息脈絡內容形式,這無疑會讓用戶更加沉溺在自己的回音之中,在信息繭房中越陷越深。人的行為由于在一定程度下開始對這一符號產生反應,這種反應是信息環境中所長期駐有的,而并非對客觀環境的反應。因而在客觀現實所產生的認識性錯位和失真的判斷也會使人在面對客觀的現實中作出反應性的錯誤。人們長期生活在“信息繭房”里,思維受到局限性,開始排斥其他信息,束縛了個體的認知與行為,造成個人判斷力喪失。
(2)群體極化現象的加重。信息繭房的產生加劇了網絡群體的極端化,因為生成了信息繭房后,我們不難發現群內成員內部和外界的溝通與交流就會逐漸減少,群體成員開始具有相似的觀點與看法,缺少了自我個性化,而大眾化的相同特征則越來越顯著,其實就是一種我們所謂的“自激”現象,人們長期活在所謂的信息繭房里,產生了過度盲目自信和更為突出的心胸狹隘的不良心理現象,思維方式也將自己主觀想法當作真理,并且開始拒斥一切合理性的觀點,同時產生了更為嚴重的排他性,當事開始不斷發展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偏激舉動。這類極端性的行為主要表現在網民通過網絡參與一些非理性的活動,例如在看到社會一些問題時,會不自覺地發表一些過激的情緒化的評價;結幫成伙地打壓他們眼中的異己勢力,對異己者開始進行道德的討伐; 轉發、跟從別人的錯誤觀點等。
(3)原子化社會?;ヂ摼W的傳播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層次,更為精準地表現了人們各自的需求。但是這種群體產生后,出現了社會民眾性碎片化狀態,顯現出碎片化,形成了一種封閉性的內部繭房,人們往往會選擇自己喜歡和偏愛的交流方式,信息的選擇多偏向自己關注的交流領域,并與認為彼此具有共同興趣的人進行交談,這就出現了和其他人或者外界群體互動的機會,這就使群體的組織之間出現了隔閡。長此以往的發展,造成了社會出現不同的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困難,大家的互動減少自然彼此的理解出現了困難。碎片化群體的出現,導致人們的觀點與思想通過網絡的公共領域區間的討論無法統一整合,更多的是出現趨于零散化、碎片化,這就將導致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趨于離散缺失,阻礙著現實社會在基本觀點上難以達成基本的共識。
三、如何沖破大數據“信息繭房”
(1)構建網絡“人行道”。互聯網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服務于人,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滿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可以表現為兩類:一是人們開始意識到自我的明確需求,在明確的意識形態下人們通過各自的行為展示出對需求的渴望性,并做到相應的行為。二是當人們沒有具體表現出的渴望行為時,則需要“算法”這一方法來推算出人們內在的需求,由此判斷出人的需求,我們稱之為“定義”,但是這一種方法明顯具有不完整性,因為我們在資訊消費過程中,會長期處于這類算法之下,就容易導致傳播學上提出的“信息繭房”。
(2)培養受眾多元媒體閱讀習慣。首先,造成“信息繭房”的根本原因是受眾的主觀因素,所謂“正本還需清源”,想從根本上去杜絕“信息繭房”效應的出現,需要用戶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轉變個人觀念,主動拓展信息的獲取范圍,由閱讀快感上升到閱讀理性。閱讀是理性設置,所以用戶不能只關注自己喜歡看到或感興趣的東西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枯燥卻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其次,各類信息軟件作為客體,也是輔助用戶進行信息選擇的工具,想要沖破大數據“信息繭房”必須接收來自不同媒介的聲音,走出單一的信息渠道。當手機踏入4G的網絡傳播時代后,基于方便攜帶的特點,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大面積的信息瀏覽,讓多數人都開始依附手機,患上了所謂的“手機依賴癥”。這就是媒體通過手機給人們注入新的“信息繭房”,依賴于媒介渠道來獲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更容易陷入短途傳播之中,只需要在家即可接收到多元化信息,不需要去拓寬信息渠道,只需要常去網站逛逛,或者將信息鋪展,就可以把目光從傳統的理念中轉為多元化和均衡化的其他新媒介,從而聆聽其他媒體的重要信息,增加信息之間的偶遇機會,就能潛移默化地使自己從“信息繭房”的小圈子中跳出來。
(3)基于用戶相關關系發掘多元相關信息。通過用戶彼此間的相關關系分析挖掘出深層次的多元相關信息,在《大數據》中舍恩伯格提出需要挖掘數據的相關關系這一核心觀點。并認為數據之間相互關聯的關系可以反映出用戶自身都沒有發現的真實需求,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關系,設置個性化的服務達到“比用戶自身更懂用戶需求”。在網絡時代,用戶需求的活動范圍可以通過場景化模擬需求。從而進一步滿足用戶潛在的需求,只需獲得用戶社交網站的數據和應用方式,再結合用戶自身社交的特征,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場景新聞推送。例如,分析關于瀏覽“老師”字眼的用戶的信息,該用戶不僅僅和“老師”有關,同時也是和“學生”相關聯的,通過用戶搜素“醫生”的信息,可以判斷“醫生”和“患者”的聯系,斷定相關信息數據的需求。通過這類似相關關系的探索,就會降低對其他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門檻。
大數據的“信息繭房”現象帶來的影響不可忽略?;谟脩粝嚓P關系發掘多元相關信息,提升用戶洞察技術,使它能更完整準確地發掘出人們的信息需求,能極大地完善用戶洞察技術對于人們需求定義的完整性。在確保技術提高的同時,更要提高媒介自身素養,合理運用媒介,獲取有益于自身的信息,使互聯網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鋒.信息繭房[J].新聞前哨,2013.
[2]曹斐.淺析網絡信息繭房的現狀、困境及對策——基于高校公共網絡輿論平臺的建構研究[J].管理觀察,2010.
[3]咎再利.社會化媒體與公共領域的建構[[J].新聞知識,2013.
[4]孫亮.信息時代的認知繭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