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

剛剛進入農歷五月,上思縣明江市場己有一排排的涼粽擺賣。走近攤點,攤主就熱情地招呼買“握”(壯話:涼粽):“我這涼粽是用鳳凰山茶油樹的木灰做的。”“我家在十萬大山里,用了很多種中藥的樹木灰做的。”攤主們不遺余力地展示自家涼粽的特別之處以吸引食客。
看到這情景,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在家鄉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前,村子里的大人都忙著上山砍雜樹,連枝帶葉就在山上的空地里燒木灰,也有在村子旁邊砍苦楝樹、樟樹、圍園子的荊棘樹等樹木來燒木灰的,沒有時間去砍雜樹的就用剛收割的黃豆莖葉來燒灰。那時的山坡上、村子里到處煙霧繚繞,宛如在仙境中一般。
涼粽其實就是白話說的灰水粽,它好不好吃取決于用來燒成灰的樹木品種。在準備木灰的同時,大人們也在山上采摘箬竹的葉子。做涼粽的葉子一般要箬竹葉不要芭蕉葉,因為箬竹葉子纖維多燒煮不容易爛。包涼粽的前兩天,用筲箕或小籮筐墊上一層紗布,放上準備好的木灰,將開水淋在木灰上,下面放個缸子,流下來的水即是木灰水。木灰水要反復過濾幾遍,濾出來的木灰水靜放沉淀后,再用干凈的木灰水來泡糯米。用木灰水浸泡過的糯米呈淡黃色,煮熟之后顏色會黃得發亮,口感軟軟糯糯,還有“脆”感,有開胃消食、清熱解毒之效,老少皆宜,而且粽子久放不壞。剩下的木灰還可以用來制作第二次淡一些的木灰水來煮粽子。
上思壯家的涼粽是長筒形的,就像一節節大竹筒,有兩頭葉子不折直接綁的,也有兩頭葉子折好才綁的。剝開涼粽,糯米呈金黃色,柔軟而有韌性,吃起來軟糯香甜。
包涼粽很講究,先將箬竹的葉子頭尾倒著鋪在竹篾上,再準備一個兩頭空的竹筒,竹筒的一頭是平的,另一頭是斜的。接著,用箬竹葉子包住竹筒,把竹筒平的那頭綁緊,斜的那頭留著放米。把竹筒拉出來一半后往竹筒裝糯米,裝滿了再把竹筒拉出來,然后把粽子的頭綁緊(不能擠壓),筒形的粽子就做好了。涼粽不用放餡,大小長短隨個人喜好,喜歡大的就備大的竹筒,喜歡小的就備小的竹筒,想包長的就把竹筒多拉出來點。那時,家家戶戶的廚房都掛有一個包涼粽的竹筒。包三角粽是后來學外地人做的,包這種粽子也不難,兩張箬竹葉子卷成圓錐形,裝滿糯米后把兩頭的葉子折好封口綁緊就完成了。粽子包好了放進鐵鍋里煮,用制作第二次淡一些的木灰水煮,涼粽要煮夠軟才行。還有些村子用大水缸煮涼粽,把稻草和木糠圍在水缸邊燒煮。
涼粽煮熟后,先祭祖,再拿去投江祭河神。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親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涼粽還常分給親戚朋友品嘗,有的還捎去給在外地的親人。我的一位朋友說,她兒子去南寧讀大學的第一年,她包了涼粽親自送到學校,還教同學們怎樣用綁粽子的竹篾把涼粽切成一截一截的。同學們蘸著蜂蜜吃涼粽,津津有味,吃完了還意猶未盡:“阿姨明年再拿些來。”
離開家鄉后,我再沒有包過涼粽,但家鄉的親人每年都會送來。我住的大院里,有幾個老阿姨每到端午節前都回老家拿木灰來做涼粽,在院子里架鍋燒柴煮,大院里便彌漫著那飽含鄉愁的涼粽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