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理



滿江紅·那桐
盛名遠揚,那桐鎮,系農具節。追溯源,駱民先祖,展雄才略。石骨蚌類精打造,“那”田馴稻成先例。四月八,經典傳統節,好熱烈。
祭儀式,廟三屆。觀景點,塞海愜。水濤驚灘畔,鷺飛魚躍。牽動八方賓客至,經商唱戲同歡樂。歸去來,談盛況年年,喜相悅。
悠久淵源追溯
聲名在外的“四月八”農具節源遠流長。
相傳,勤勞淳樸的古駱越人每年耕種前后都要進行“石鏟祭祀”和“拜秧節”活動,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秧苗茁壯成長,有個好收成。如此這樣代代相傳,“石鏟祭祀”和“拜秧節”活動延續了下來,也許這就是“四月八”農具節的前身。
又傳,大概在清朝,隆安縣那桐鎮就已經是南寧一帶有名的圩鎮了。“同義、同利、同仁”三兄弟為祭拜祖先,共同發起了這一節日,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節日逐漸打破了宗族觀念,演變成周圍各村鎮都參加的大節日。于是,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周圍各村鎮都自發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農具,同時敲鑼打鼓唱社戲,祭拜祖先。
還有另一種說法,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日,每年這一天,那桐人的祖先殺豬宰羊,設壇打醮,聚在一起進行祭祀活動,祈求佛祖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久旱逢甘雨,四季添平安。巧手的祖先也把一年來做的各種農具拿到街上交易。說來也巧,每年的四月初八后,那桐天空便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塘溢溪滿,水泛田埂。于是,就有了“四月八,田埂斷了截”的諺語,意為農歷四月初八后,雨季來臨,天降大雨,雨水灌滿水田,低矮的部分田埂被水淹沒,像斷成了幾截一樣。有了雨水,地里的莊稼就有了盼頭。
就這樣,一年一度的“四月八”逐漸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祭祀活動和農具交易節日。琳瑯滿目的各式農具吸引了周邊縣市的村民前來選購,許多外地商家也慕名前來交易。
不過,從節氣上看,此時隆安一帶的春耕已告一段落,正是相對空閑的時候,農戶也可以借此機會修繕、添補農業用具。“農具節”很大程度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時俱進演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四月八”農具節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原先人們只是抱著求神賜福消災以及娛樂的心態自發組織過節,宗教色彩濃郁,鎮上的村民披紅掛綠組成幾百人的方隊,抬著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的神像和各式花燈以及全豬全羊,提著花籃,沿著三街四村(那桐鎮的三條街道以及同義、同仁、同利、定江等四個村子)進行巡游,途中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邊走邊向周圍的觀眾撒巧克力做的金元寶和“四月八”吉祥物、繡球、谷種。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前設案焚香,頂禮膜拜,迎福接祿。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興奮地歡呼、鼓掌,可謂全鎮歡慶。
如今,自2008年12月入選“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四月八”農具節由政府扶持舉辦,除了祭祖神、祭農具、求雨等宗教文化活動外,還有舞龍、舞獅、戲劇表演、山歌對唱、斗雞斗狗、體育比賽等項目。好客的那桐人還為八方游客提供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美食和品種繁多的土特產,如那桐鹽漬酸品、丁當鹽煽雞、都結酸肉、布泉酸魚、雁江米粉、五花飯、酸梅酒等美食,讓人食之有味,唇齒留香。這一天,也是一年中草藥上市交易最為熱鬧的節日。
隨著戲劇藝術的興起,農具節也引入了戲劇藝術,并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了“修廟宇砌戲臺設醮演戲”的民俗。每逢四月初八,那桐的群眾都會主動捐資邀請劇團前來演出。廟宇文化繁榮了戲劇藝術,戲劇又豐富了傳統節日文化,兩者相得益彰。
新石器時代的壯族先祖駱越人,每年祭稻神活動所用的都是些石制農具,其間交易的生產農具主要有石刀、石斧、石鑿、石奔、石紡輪、石鏟等。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石制品逐步被木制品、藤制品、竹制品、鐵制品等所取代。如今,“四月八”農具節上稱雄的農具產品,不僅有牛軛、扁擔、籮筐、草繩、竹墊、谷籮、谷桶、斗笠、畚箕、竹籃、箱、柜、凳子、木床等木、藤、竹制品,還有犁頭、耙、鋤、鏟、鐮、刀、斧、刨、鑿等鐵制品,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碾米機、抽水機等機械化農具。此外,電視機、電冰箱、摩托車、手機、音響等現代化的家電生活用品也成為農具節的主角。
近年來,隆安深厚的“那”文化遺存已經引起了國家文化部的重視,許多民族文化專家紛紛專程到隆安研究與論證“那”文化的淵源和歷史地位。那桐“四月八”農具節作為“那文化之都”的驕子,早己不是一般的廟會,而是成為文體搭臺、商業交匯、美食品嘗的民間盛會。那桐“四月八”農具節以其濃郁的民俗色彩、熱烈的商貿氛圍、豐富的文體活動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分別獲得2005年南寧市縣、區群眾文化“十大活動”獎,南寧市“一地一節”節慶文化品牌獎和“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稱號,被列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的那桐農具節,已成為自治區級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