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丹



梳秧節是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十三寨壯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每到芒種時節,地處大山深處的龍脊村民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在寨老的帶領下來到“秧母田”燒香祈福。傳說“秧母娘娘”是秧苗的保護神,雕花的秧梳是秧母娘娘留在人間的神物,用它梳理過的秧苗能茁壯成長,害蟲爬不上去。當天,村寨里會選出一個年輕姑娘來裝扮“秧母娘娘”,由兩個壯漢抬著游走田間。一個少女手捧著“秧母神梳”在前面引路,請秧母娘娘開秧門,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祈福儀式過后,鑼鼓齊鳴,上千村民開始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勞作。村民們在梯田里集體梳秧、插秧勞作,忙得不亦樂乎。挑秧苗、背秧苗、牽牛、扛著犁耙行走在“龍的脊背上”,遠處還伴有偶耕、牛耕的場景。一對對男女偶耕的身影在鏡面梯田的映襯下展現出一幅立體的民俗風情畫卷。村民們在向世人弘揚古老農耕文化這一獨特資源的同時,表達了崇尚自然,追求萬物和諧相處的祈盼。每一位在梯田里勞作的村民都成為梯田大型立體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演繹著大地的樂章。
有人說見過牛拉犁刨地的,沒見過兩人扛犁耙地的。是的,在龍脊梯田上,“偶耕”是龍脊梯田農耕獨特的勞作方式。因狹長而不規則的梯田不便于機械耕種或牛耕,當地群眾一直沿用“女在前拉,男在后推”的偶耕方式犁田耙田。如今,“偶耕”這項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己成為梯田中一道特殊的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千百年來,龍脊人就是這樣雕刻大地,人們所見的梯田美景是他們用腳板踏出來的,扛犁畫出來的。汗水積累成澗流,孕育禾苗結飽穗,這是最美龍脊人的寫照。
當天,村寨里還會開展梯田拔河、稻田摸魚和搶鳳雞等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活動。人們以村寨為單位分組進行梯田拔河,獲勝的村寨可以得到一頭豬作為獎勵,敗北的一方每人罰酒一碗。當數百只鳳雞從觀景平臺飛下梯田時,梯田上頓時沸騰起來!這時,村民與游客便挽起褲腳、光著腳丫子下田搶雞,誰搶得鳳雞就是搶得“福氣”,可以帶回家去美餐一頓。田里的禾花魚被攪渾的泥水弄得透不過氣來,偷偷探出腦袋……村民和游客紛紛參與其中,盡情享受梳秧節的樂趣。
傍晚,在當地還有未過門的姑娘點起火把偷偷跑到男方家幫插秧,男方以雕花的秧梳回贈作為愛情的信物的習俗。夜幕降臨,梯田上的火把逐漸匯集起來,將梯田美麗的線條勾勒出來,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壯錦。此時,梯田上空燃起了煙花,剎那間,烈焰騰空,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
2018年4月1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舉行授牌儀式,中國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