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1月25日文章,原題:廉價勞動力正如何推動中國人工智能雄心在推動中國科技目標的行動中,一些最至關重要的工作是在一家曾經的水泥廠內完成。這里位于中國腹地,遠離位于北京和深圳的志向遠大的中國“硅谷”。
在該廠,侯夏萌(音)正開辦一家幫助人工智能進行外部識別的公司。其中,20多位年輕人正在仔細查看照片和視頻,為他們看到的幾乎所有東西做標注。那是小汽車、那是交通信號燈、那是面包、那是牛奶……那是一個人在走路時的樣子。“我曾以為機器是天才,其實我們在背后使其成為‘天才。”24歲的侯女士說道。
在長期擔當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新一代低薪工人正在“裝配”未來基礎。在中國相對較小且各種成本更低的城市,正雨后春筍般涌現出大量為中國龐大的圖像和監控視頻寶庫做標注的初創企業。正如一位專家所言——如果中國是數據領域的沙特,那么這些企業就是“煉油廠”,它們正將原始數據轉化為能為中國人工智能雄心提供動力的“燃料”。
“我們是數字世界的建筑工,我們的工作是壘磚。”河南郟縣某數據標注工廠的聯合創始人易亞科(音)說道。“我們正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沒有我們,他們建不成摩天大廈。”盡管人工智能是超快學習者且擅長復雜計算,但其必須先被“馴化”,必須“消化”大量已被標注的照片和視頻,才能識別出黑貓和白貓都是貓。這是數據工廠及其工人的用武之地。“所有人工智能都是建立在人工勞動基礎之上。”業內人士梁瑞(音)說。
此類數據工廠正在勞動力和辦公空間相對便宜的偏遠地區涌現。許多數據工廠的工人都是曾在大城市工廠組裝線和建筑工地工作的打工者。但此前的工作正逐漸枯竭,而且許多中國人更愿意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工作生活。▲
(作者LiYuan,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