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今年10月,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著的《低欲望社會》一書出版。根據這本書的描述,“低欲望社會”在日本新一代年輕人中的體現主要是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等。于是就有人把這些特征往中國年輕人身上一一比照,發現也是相當契合的,所以提出我們的社會也正走向“低欲望”的觀點。
這種簡單類比,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引起人們對該問題的關注,但是這個結論本身是否正確還存在疑問。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失落的十年”給日本帶來的長期經濟低迷;二是長期人口低增長的惡性循環。
在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方向時,人們習慣于跟發達國家作對比,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找自己的定位。雖說這種做法有時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需要注意歷史條件的變化和國情的差異。
還是拿“低欲望社會”來說,在一些表象上中日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根本性的差異卻決定了把這個概念套在我國年輕人頭上是不合適的。比如,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接近7%的增速仍然高于大多數發達國家2%甚至更低的增速。從城市化進程來看,日本的城市化率早就超過了90%,而我國城鎮化率還沒達到60%。從消費來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6.63萬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達7.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2%。相比之下,2018年日本全國銷售同比零增長??梢?,我國民眾有著相當強的消費能力。
另外,我們習慣上認為一二線的大城市代表了我國眾多城市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所以會把大城市出現的一些趨勢性特點加諸整個社會,但這種做法是很片面的。確實,對于中國社會的描述概括有很多詞匯,但是中國社會很大很復雜,每個地區之間的情況不同,根本不可能用一個詞就完全概括。
以消費為例,一二線城市消費增速的下滑并不足以證明出現了消費降級,廣大三四線城市仍然保持著很強的消費勢頭。數據顯示,小城鎮青年對消費的貢獻持續擴大,像《前任3》《戰狼2》等影片能取得那么亮眼的票房,小城鎮青年功不可沒。從汽車市場來看,自2005年以來,三四線城市汽車銷售量占比從35%上升到50%,價格在8萬元—18萬元的汽車消費在三線以下城市的增長最為顯著,90后已經逐漸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消費主力軍。
從本質上來說,一二線城市的所謂消費降級,其實是消費階段從質的消費快速向感性的消費邁進,消費者更加追求最能表現自己個性和價值的商品,更加看重感性的情緒體驗。而很多三四線城市還在從量的消費向質的消費過渡。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處于消費升級的進程中,這,與“低欲望社會”的特征不符。
鑒于我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地區之間情況的差異性,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地區間經濟都是以階段性的步調往前發展,而這種發展態勢很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保持。部分城市出現的某些現象并不等于整個經濟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們應當全面地看待“低欲望社會”問題,復雜地而不是簡單地看待理解中國社會。▲(作者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環球時報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