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
上世紀80年代,世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科技無國界”。因為當時人類面臨的很多未知和問題都是無國界的,或者說跨國界的,需要集合各國科學家的智慧,共享知識成果,去解決這些全球面對的一個個切實問題。因此,當時的每一項科技都被視為可以用來為全球服務。然而,站在今天,我們再來看幾十年前由美歐提倡的這一思想,就會有一些別樣的感受。
事實上,隨著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以及技術產業化的速度加快,尤其是發達國家在科技成果轉化成商業成果方面擁有越來越豐富的經驗、越來越成熟的渠道,“科技無國界”的概念隨后演變成了“科學無國界,技術有國界”。最典型的代表是技術專利權越來越受重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歐美公司牢牢握在手中的“商業武器”。從原本目的看,設置技術專利權是為了保護研發者的利益,使其能有更大的動力進行更深和更新的研究,這無疑是好的。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國界”,甚至疑神疑鬼擔心后發國家可能會通過獲得這種技術而超越自己,那就會大大影響科技可以給全人類追求更美好、富裕、安全生活帶來的價值。
最近,有消息稱歐盟各國政府擬對涉及“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外國投資設立審查機制,以防收購
計劃威脅歐洲國家安全。相比歐洲各國相對松散的行動,美國對外國資本在高新科技行業的投資限制則更加公開和直接。尤其從歐美媒體的分析來看,中國公司成了重點審查對象。
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額2014年超過歐洲對中國投資,2016年井噴增長達到了351億歐元的歷史高點,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是轟動一時的新聞。2017年中國對歐洲投資超過810億美元,然而這主要是中國化工430億美元對瑞士農科企業先正達的收購被推遲完成。如果這項大型交易未被延遲到2017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則會下降至380億美元。
2016年中國對美投資高達600億美元,但是2018年上半年已經跌至18億美元。從這兩個數據的反差之大,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競爭極為敏感,甚至鬧出了一個小小的芯片元器件扯出一大通間諜故事的鬧劇。
筆者認為,美歐的這種態度轉變主要原因是,不能再像幾十年前那樣居高臨下地看待中國與中國市場,那時中國與他們的差距太大。現在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技術實力成長起來,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積累了充足的資本,美歐開始擔心自己的科技領先地位不保,所以打起了“小算盤”。
科技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任務,人類應該共享科技成果,為解決環保、貧困等全球問題貢獻關鍵力量。中國至今仍堅守這個理念,走向了自己當初聲稱價值觀反面的是美歐相關國家,這與全人類的福祉背道而馳。
“只要美歐小心防范,中國的技術發展就停滯了”。這種觀點,是對技術規律的膚淺認識。技術發展需要交流,但從來不是施舍或者竊取能得到的。中國這樣的大國,技術發展靠的是堅定而持續的巨量投資,海量研發人員逐個解決各種大小問題,逐漸擴展能力,滾動循環發展出更為堅實的基礎。中國已經度過了初期的困難階段,有了足夠的規模和發展動力,美歐的限制只能暫時延緩,卻不能改變中國科技的發展勢頭。▲(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