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博


編者的話:廁所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俗話說,“人有三急”,有數據統計,每人每天要上廁所6-8次,一年約2500次,人一生至少有3年在廁所里度過。第六個世界廁所日剛剛過去,馬桶這個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件再次成為焦點話題。歷經幾千年的演化進程,廁所記錄著人類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的足跡。
廁所對日本人來說不僅是解決生理需求的地方,更能反映出日本人的生活品質和科技水平。有人曾說“在日本上廁所簡直是考智商”,因為日本廁所“學問”很深。
明治維新后出現抽水馬桶
有考古發現,早在1.2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日本已經有了“沖水式廁所”,但這時的“沖水式廁所”實際上是架在河邊上的用樹枝編成的幾片踏板,排泄物直接排入河中。而這樣的廁所在日本居然使用了上萬年之久。直到公元6世紀后,才出現了改良式的所謂“川屋”,也就是將廁所修在廚房的隔壁,先通過抽水裝置將井水引入廚房,再將廚房使用過的廢水通過下水道沖入廁所下方,將排泄物沖入低處的河川當中。公元8世紀末期,貴族們開始使用箱式的木質坐便器,可以說是馬桶的雛形。
日本人用上現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要等到明治維新之后。1887年,日本開始進行城市改造,其中之一便是鋪設現代城市下水管道。在這一過程中,位于橫濱的外國人聚居區中普遍安裝了英國制的坐式抽水馬桶,這是最早進入日本的坐式抽水馬桶。受此影響,日本人也開始研究自己的抽水便器。15年后,日本自己開發制造的“日式沖水便器”投入使用。1902年,這種“日式沖水便器”被安裝在東京專門用于外事接待的帝國飯店中。
關東大地震促成廁所發展
就在“日式沖水便器”開始投入使用的第二年,即1903年,一個名叫大倉和親的年輕人與父親來到了歐洲進行商務考察。他們吃驚地發現歐洲人到處都在使用潔白衛生的室內坐式馬桶。當時日本人普遍還在使用置于戶外的旱廁。大倉和親認為“日本也將迎來衛生潔具的時代”,“讓陶瓷制作的衛生潔具在日本普及開來,就是對社會作出的貢獻”。1904年他在名古屋成立了日本陶器合名會社,公司建立了日本第一套西式陶瓷生產線。經過十年研發,終于在1914年制成了第一個完全由日本人研制生產的坐式抽水馬桶。1917年,大倉和親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公司——東洋陶器株式會社。此后,日本衛生潔具企業紛紛成立。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地震造成了15萬人死亡,200多萬人無家可歸,房屋倒塌不計其數。這樣的慘劇卻使日本的潔具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各地的下水道得到了重新整修和擴建,一些沒有下水道的地區建立起了現代下水系統,這為水洗式潔具的安裝和普及提供了條件。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推進水洗式潔具的普及。不過,此時日本的便器仍以“日式”,即蹲式為主。實際上,當時甚至便器本身也未在普通大眾中普及開來。大倉和親想要“消滅”的戶外旱廁仍是日本人解決“方便問題”的主要手段。究其原因,除了受觀念問題和經濟條件限制之外,當時的日本經濟結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日本本質上仍是農業國,人類的排泄物是農田重要的肥料來源,而旱廁在囤積和收集人類排泄物方面比起水洗式便器來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直到二戰前后,日本的水洗式便器發展仍十分緩慢。
擺脫對外國便器的模仿
二戰后,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工業化進程,農業得到了新的發展,自然肥料被新的有機化肥取代,旱廁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大價值,而其引起的衛生問題卻與現代城市的發展格格不入。因此,水洗式便器開始了大規模的普及進程。另一方面,傳統的和式房屋開始被現代住宅所取代。特別是1959年開始的大規模公寓建設中,新建的大批公寓樓全部采用了水洗式便器,而且基本以坐式馬桶為主。于是,坐式抽水馬桶得到普及。
在坐式便器的普及過程中,日本也漸漸擺脫了對外國便器設計的模仿和依賴,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便器發展之路,并最終成為今天的坐式便器設計和制造強國。特別是溫水凈洗式便器,幾乎已經成為了日式便器的代名詞。1964年,瑞士和美國制造的早期溫水凈洗便器傳入日本,銷售商宣傳這類便器“專為因患痔瘡而容易在擦拭時疼痛出血和體格較弱而無法自行擦拭的人士開發”。但因其方便和舒適,很快就受到了非痔瘡患者和體弱人士的歡迎。有鑒于此,日本便器制造商開始著手開發國產溫水凈洗便器。但因為此時的技術尚未成熟,智能馬桶的新功能未能在市場上給自己帶來太大優勢。直到1978年,由于石油危機導致市場低迷,日本便器制造商重新對之前的溫水凈洗便器進行開發,靠新產品來度過危機。
日本人之所以在馬桶的開發上這樣執著,其中固然有日本人傳統上對清潔的執念,但更重要的是,對日本人來說,馬桶不僅是一種潔具,它象征著日本人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它的發展也是日本從落后國家不斷追趕,直到成為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這一過程的縮影。▲
環球時報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