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最早的水沖坐式廁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米諾斯王國,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里,人們將木制廁所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仆人擔水倒入溝渠。由于設施在當時相當昂貴,只有王室能夠享用。在抽水馬桶發明前,室外茅房、夜壺及封閉馬桶是古代西方人的三大排泄場所。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拉一下這種東西上面的扳手,急水躥出來把排泄物通通卷走,把馬桶沖洗干凈,涌上來的干凈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由于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最早的抽水馬桶沒能得到推廣。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后杰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又便宜,并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尋常市民家中。
19世紀后期,人們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系。英國人開始將排污管線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污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征。▲
(陳建國)
環球時報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