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為
教學內容:教科版語文五年級下《客至》。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
2.學習理解古詩的方法。
3.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的情懷,使學生熱愛傳統文化。
教學重、難點:知道古詩大意,感受詩人的情懷,從而熱愛傳統文化。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結合省級課題《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進行課堂實踐,本課以“草堂”為主線,結合詩人的人生境遇體悟古詩意境,感受詩人情懷。《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通過提煉“利用注釋,聯想豐富,了解背景”學習三法,使學生自主、創造性地學習古詩內容,聯想體驗古詩意境。本課又以一篇帶多篇,欣賞領略杜甫的著名詩句,拓寬詩詞的閱讀量,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師: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經典詩詞一直是流傳最廣的文體,今天我就要帶領大家了解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
(出示杜甫簡介,生讀。)
師: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明媚秀麗,春之色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飽含對國家興衰感慨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寫的一首迎客詩《客至》。
師:我們已經有了五年的學習積累,大家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理解詩句的方法呢?
生:看古詩下面的注解理解詩句。
師:就是“利用注釋”。
(板書:利用注釋。)
生:查字典。
生:聯系學過的古詩和知道的成語推想。
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猜讀。
師:如果概括地說就是“聯想豐富”。
(板書:聯想豐富。)
生:了解詩人寫詩時的背景。
(板書:了解背景。)
師:那我們就來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課件出示寫作背景)。
二、初讀古詩
師:古時縣令的另一個稱呼叫明府,這樣大家一定就知道了,這個“客”指的是——
生:崔明府。
師:“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到來的意思。
師:連起來解釋就是?
生:崔明府來草堂做客。
師:老師給大家范讀,同學們注意聽,有不熟悉的字可以注上拼音。
(師范讀。)
師:同學們根據古詩的節奏,自己試著讀一讀,不熟悉的字多讀兩遍。
(指名讀古詩。)
師:你讀得節奏感很強,如果能讀出韻味來就更好了。
師:讀詩時常用平長仄短的讀法,平聲也就是第一、二聲,讀得輕而緩,仄聲也就是第三、四聲,讀得重而急。
師:同桌之間試著用平長仄短的讀法讀一讀。
(生讀古詩。)
師:同學們讀得韻味越來越濃。
三 、理解詩句
師:同學們默讀古詩,找出描寫景色的詩句。
生:我找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這兩句。
師:你為什么會選這兩句,從哪個詞中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春水”“群鷗”看出來的。
師:看來你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
師:你能給“舍”組個詞嗎?
生:房舍。
生:屋舍。
師:你能聯系古詩上下句組詞,這一點做得很好。從這個“舍”字也可以看出,房舍也是描寫景物中的一景。
師:同學們運用這三種方法理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生讀詩思考。)
師:誰能說一下這兩句詩的大意?
(生匯報。)
師:通過這兩句你感覺, 此時的草堂是——此時的杜甫是——
生:此時的草堂是安靜的,此時的杜甫是悠閑的。
師: 你的想象力非常豐富。
生:此時的草堂是清幽的,此時的杜甫是怡然自得的。我感覺草堂更像世外桃源,詩人一定很享受這么美的地方。
師:你的回答有理有據。
師:大家都覺得此時給人們一種怡然自得的感覺,僅僅如此嗎?
師:同學們在注釋中找找,“但見”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見。
師:你看杜甫整日地只對著這么一群沙鷗,群鷗固然可愛,卻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也沒有人陪他吃茶飲酒,談天說地。從 “但見”這個詞中你又有感覺, 此時的草堂是——此時的杜甫是——
生:此時的草堂是孤寂的,此時的杜甫是寂寞的。
師:同學們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層。
師:在如此孤寂時,草堂迎來了第一個摯友“崔明府”。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客人的突然到訪,場面會是怎樣呢?
師:同學們借助方法理解“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師:花間小路不曾為別人掃,此時為崔明府而掃,大門沒有為別人而開過,今天為崔明府而開。此時的草堂是——此時的杜甫是——
生:此時的草堂是熱鬧的,此時的杜甫是興奮的。
師:我們仿佛也受到了他的感染。
生:此時的草堂是繁忙的,此時的杜甫是激動的。
師:我們仿佛看到主人忙碌的畫面。
師:可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一定要熱情款待。
師:小組合作,用這三種方法理解“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想想杜甫是用什么招待客人的。
(生匯報。)
師:菜雖然不是山珍海味,酒也是陳酒,可是兩人喝得怎么樣?你是從哪句詩中看出來的?
生:我覺得他們喝得一定很盡興,我是從“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這兩句詩中看出來的。
師:最后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生讀詩思考。)
生:意思就是,能不能邀請鄰居老翁一起喝盡這最后幾杯酒。
師: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將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此時的草堂是——此時的杜甫是 ——
生:此時的草堂是熱鬧的,此時的杜甫是激動的。
師:可以看出氣氛多么熱烈。
生:此時的草堂是非凡的,此時的杜甫是興奮的。
師:為什么是非凡的?
生:兩位好朋友終于在草堂相聚,所以意義非凡。
師:在草堂第一次相聚,此時具有重要意義。
師:全詩結構清晰,詩人兼顧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從空間上看,從屋外景到屋內情;從時間上看,則寫了迎客、待客的全過程,凸顯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及兩位好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師:找一名同學配樂朗讀這首詩。
(指名配樂讀古詩。)
師:你的朗讀讓我們再次感受杜甫見到知心老友前的孤寂,及相聚時的激動之情。
四、迎客詩對比賞析
師:杜甫還有其他描寫迎客的詩,老師找到《賓至》《有客》《過客相尋》三首詩,同學們借助拼音讀一讀。
師:誰能來讀一下這三首詩?
(指名讀古詩。)
師:試著動筆畫出宴請客人的詩句,并說說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輕聲讀詩,找出詩句。)
生:在《賓至》這首詩中我找到的是“百年粗糲腐儒餐”,從“粗糲”和“餐”這兩個詞中看出來的。
生:《有客》這首詩中的“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這兩句中可以看出宴請客人。特別是“菜”和“摘”這兩個詞中看出和食物有關。
生:在《過客相尋》這首詩中的“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可以看出是在宴請客人。
師:這三首詩句中都有宴請客人的描寫,但對比《客至》你們又發現了什么?這三首詩都缺少了什么呢?
生:《客至》中用4句詩描寫了宴請客人,其他三首詩都是一句或者兩句。
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
生:《客至》中提到了飲酒,這三首沒有。
師:對,中國傳統禮節中,都是以酒待客,才能顯得熱情。
師:三首詩的對比后,不難發現,《客至》中的待客描寫,詩人用大篇幅的詩句描寫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邀鄰助興,寫得那樣細膩傳神,表現了真摯的友情。
師:關于這種表達真摯友情的詩句有很多,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大家都找到了哪些詩句呢?
生: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歷代詩人都將友情表達得暢快淋漓,今天我們學的《客至》這首詩,更是從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展現出詩人熱愛生活的性情,吸引著后代的讀者。
五、感悟詩人情懷
師:由此可以看得出,杜甫是一個文采卓著的詩人。杜甫評價自己的寫作態度是:喜歡細細琢磨好的詩句,詩句的語言達不到驚人的地步,就決不罷休。所以才有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樣的傳世名句,世人更是稱頌他為“詩圣”。
(課件出示,生齊讀。)
他年輕時候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理想,他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才華橫溢,由于戰亂,他留下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離別感傷,看到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他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憤怒抨擊。
作為偉大的詩人,他也留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絕唱。
師:他在顛沛流離中,因為生活艱難,自己的小兒子被餓死,可即使這樣,杜甫在草堂里還在心懷天下,寫下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p>
詩人遙想著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的庇護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此時的杜甫想的不是自己一個人,這是多么偉大的崇高理想和愛國情懷。正是杜甫這種熾熱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啟迪讀者的心靈。
師:今天回家,同學們搜集杜甫的古詩,一周后舉行杜甫詩詞大賽。
師:今天通過學習《客至》,讓我們走近了杜甫的詩,他的詩如同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廣為流傳,這同樣是古詩詞的魅力!世界上沒有哪種語言像古詩詞這樣在寥寥數字之間,傳遞萬般情懷。古詩詞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讓我們都愛上詩詞吧,讓我們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作者單位:方正縣天門鄉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