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駿
老舍研究至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一直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老舍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創作出一大批剖析國民性的優秀作品。同時,基于老舍的滿族身份及滿族書寫,他也是站在少數民族文學“塔尖”式的人物。以新世紀的現代眼光重新審視老舍研究的歷史,有助于今后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對老舍研究中的“民族”視域進行研究梳理,不僅有益于全面了解老舍及其創作,也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參照和范本。
1949年前的老舍研究與老舍作品的發表時間大致同步。最初,關于老舍作品的評價相對較少,以鄭振鐸與朱自清二人的點評為代表。1926年6月,身為《小說月報》主編的鄭振鐸先生以“那樣的諷刺的情調,是我們的作家所尚未彈奏過的”[1]來推介老舍的小說《老張的哲學》;不久之后,他推介老舍的小說《趙子曰》時稱:“輕松微妙的文筆,寫北京學生生活,寫北京公寓生活,非常逼真而動人”[2]。1928年10月,商務印書館在《時事新報》上刊登了推介老舍的兩部小說《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的一則廣告,延續了鄭振鐸的推介語,直接以“諷刺的情調”和“輕松的文筆”概括兩本書的獨特之處。1929年,朱自清也撰寫《〈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3]一文,首先對比分析清末譴責諷刺小說、魯迅的《阿Q正傳》與老舍這兩部諷刺小說的異同,從人物的個性、思想、語言等方面對“諷刺的情調”加以探源。同時,朱自清也從寫景等方面挖掘老舍“輕松的文筆”在小說中的具體表現。此后,一些關于老舍新作的批評文章逐漸以書評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多為隨性且主觀的評論,例如:王淑明的書評《貓城記》、畢樹棠的書評《牛天賜傳》等。1949年前的老舍研究雖然存在研究方法簡單化、評價主觀化等不足之處,但這些研究成果依舊為此后的老舍研究奠定了基礎。
十七年時期,老舍研究呈現出明顯的政治化傾向。在這一時期,用政治視角闡釋老舍的創作的成果比比皆是,且大多以《茶館》和《龍須溝》《駱駝祥子》為主要研究內容。例如:載于1958年第1期《文藝報》的一篇題為《座談老舍的茶館》的文章。該文是《茶館》導演焦菊隱、學者趙少侯、陳白塵等人談論如何改進戲劇《茶館》的情節和人物設置的談話記錄,可見話語受到意識形態影響明顯。1961年3月,周揚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評論文章《從〈龍須溝〉學習些什么?》。他提出,“從《龍須溝》,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主要的就是要學習老舍先生的真正的政治熱情與其正的現實主義的寫作態度”[4]。這篇文章是這一時期用政治批評模式闡釋老舍作品的典型代表。鄧紹基的總結性論文《老舍近十年來的話劇創作》也未能擺脫這一研究模式。在“文革”的十年荒漠中,老舍研究和其他人文文科的研究一樣,停滯不前,陷入低潮。
80年代的老舍研究主要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集中針對老舍的單篇作品的再闡釋和再研究,以《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貓城記》為代表。例如:樊駿于1979年發表在《文學評論》上的《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可謂開啟了新時期的老舍研究的新篇章。他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者經歷等方面將現實主義代表作《駱駝祥子》分析得鞭辟入里。吳小美發表于1981年的論文《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評老舍的〈四世同堂〉》從被征服者的“憤史”、寫人的杰作、憤怒傲烈的“心靈的音樂”等方面深入地對《四世同堂》中的現實主義特征進行了解讀。二是運用跨學科(如比較文學、語言學、美學等)的方式進行綜合研究。如:郝長海的《老舍與外國文學》一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探尋老舍的外國文學養分來源;馬焯榮的《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老舍小說的人物描寫》一文用比較文學的策略分析老舍小說的人物塑造;洪忠煌的《老舍戲劇美學初論》一文從美學的角度挖掘老舍的戲劇魅力。
到了90年代,老舍研究逐漸跳出以往文本研究的樊籠,轉向人本研究。針對老舍的人本研究主要體現在老舍的文化心理、老舍的思想、老舍之死等方面。針對老舍文化心理的研究成果有:吳小美、古世倉等共撰的《開創“老舍世界”詮釋與研究的新局面》一文,石興澤的《老舍文化心理的運行軌跡》一文以及宋永毅的著作《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等;針對老舍思想(包括文學思想、教育思想、宗教思想等)的研究成果有:石興澤的著作《老舍文學思想的生成和發展》,章羅生的論文《老舍文藝思想漫談》等。挖掘“老舍之死”緣由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舒乙的兩本著作為代表,即《老舍最后的兩天》和《老舍之死》。此外,宋永毅的論文《老舍之死與中國文人的古典生命觀》、李潤新的論文《“永銘俯首與橫眉”——也談老舍之死》和郝長海、王樹海的論文《老舍之死的信仰考問》也對此論題進行了獨到闡述。這一時期對老舍進行整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樊駿先生于1995年發表在《文學評論》上的《認識老舍》(上、下)一文和關紀新先生的專著《老舍評傳》。
21世紀初,老舍研究雖面臨創新點不足等困境,但仍不乏有研究者突破瓶頸迎難而上,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一直潛心致力于老舍滿族元素挖掘的著名滿族學者關紀新先生,在這一時期繼續豐富和深化著他對老舍本人及其作品的“民族”視域的探究。繼1998年出版《老舍評傳》之后,關紀新先生又陸續出版了《老舍圖傳》、《老舍與滿族文化》等專著。此外,也有學者運用性別意識、敘事詩學等新方法,拓寬了老舍研究的視域,例如:李玲的論文《老舍小說的性別意識》,徐德明的論文《老舍小說融中西詩學的實踐》,王衛東的論文《論老舍小說的敘述聲音》等。
通過梳理老舍研究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老舍研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一座價值豐厚的文學寶藏,亟待研究者深入挖掘。面對新世紀以來的種種研究瓶頸,不該望而卻步,而應砥礪前行。筆者整理發現,民族視域下的老舍研究雖起步尚晚,但研究空間和前景不容小覷!
老舍是一個擁有民族遠見和世界眼光的文化型作家。在民族危亡之際,他憑借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以筆為槍,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民族解放和救亡圖存,為抗戰貢獻了大量文藝作品;新中國建國后,他在國家民族政策的引導下,為發現和培養少數民族作家,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民族”范疇不僅具有著國家民族層面的“中華民族”的含義,也包含著“少數民族”內涵?!懊褡濉边@一概念的分歧也體現在老舍研究中。其中,既有針對老舍及其作品中的國家民族意識進行剖析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關于老舍及其作品中“少數民族”特質的挖掘的成果。
通過對“中華民族”視域下的老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可見,該角度的研究呈現出以下特征:一.從老舍單篇作品的重新闡釋逐漸轉向對老舍創作特質的整體研究;二.由針對老舍作品的文本研究逐漸轉向對老舍其人其文的人本研究,即由文化內涵、審美形式的文本挖掘轉向對民族國家意識、民族精神的人本研究。
首先,有諸多研究成果集中對單篇作品進行“民族國家”視域的闡釋,分析老舍在國民性批判和國民性改造方面做出的嘗試和貢獻。例如:1999年,王衛東的一篇名為《在中英國民性比較中探求重建民族倫理文化之路——論老舍僑民小說〈二馬〉的文化內涵》論文借助比較研究的方法,在人物解讀和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從兩方面挖掘老舍小說《二馬》的深層文化內涵。他指出:老舍一方面借助英國國民性的優長對中國國民性進行自我審視;另一方面,老舍汲取中英兩國的倫理文化之長,試圖重建我國民族的理想人格。楊劍龍的論文《一個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藝術沉思—老舍〈四世同堂》的文化分析〉》從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小說中被稱之為民族的“渣滓”、“基石”、“精英”的這三類人三種典型性格。他認為,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將中國的民族性同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的民族性相比較,揭示了中國民族性的不足,生發出改造中國民族心理的愿望和追求。金艷的《老舍小說民族文化悲劇描寫探析》一文剖析出老舍對民族文化悲劇的抒寫包括對“真金”(指誠實守信、雍容高雅的“老派”風度)失落的痛惜與“灰土”(麻木、保守、不思進取等弊端)拭拂不去的痛恨,并對民族文化悲劇作審視和反思。此外,李玲的《從重建民族主體性視野審視中國閑適文化傳統——從〈二馬〉和〈四世同堂〉說起》一文也剖析了老舍對民族文化中的閑適文化傳統進行自我認同和反思的過程。以上幾篇論文均以老舍的具體作品作為切入點,從中國與外國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照中著手,從而分析論證老舍在國民性批判和國民性改造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其次,研究者從民族文化、文化觀的視角對老舍的作品進行研究。李輝、韓經太的《對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的理性審視——論老舍〈四世同堂〉的審美價值》一文,主要通過對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內在民族精神進行哲理思辨分析,揭示出這部巨著的思想深度:老舍通過對“國民性”理性批判,審視出造成國民頹態和惰性的歷史原因是如同“毒瘤”的封建政治,發掘出悠久而古遠的傳統文化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意識到民族精神的復興對于未來意義之重大。宋永毅的《世界性“老舍熱”與各民族審美方式的異同》一文分析了老舍作品的三次世界性翻譯高潮的形成、演變的具體過程。宋永毅站在世界各民族的高度,以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總結世界各民族學者對老舍及作品的研究。關于老舍的文化觀的研究成果有:連小培的《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從《四世同堂》看老舍文化觀的轉變》一文以《四世同堂》為研究對象,從老舍與同時代作家文化觀的比較,老舍對傳統文化重新審視,以及革新中國文化重塑民族性格的設想等三個部分來探討他在抗戰期間文化觀的轉變。謝昭新的論文《論老舍的“和諧”文化觀》中認為,“老舍的‘和諧’文化觀主要包括對國家與民族、人與社會、人與家庭、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尋?!盵5]廈門大學林平的碩士論文《全球語境下老舍的文化觀研究》主要從老舍文化觀的形成過程,老舍對傳統和現代商業的批判、老舍國際文化觀和現代文化觀的建構以及老舍的文化觀對中國文化傳播的啟示等方面進行解讀。
再則,也有學者針對老舍民族國家意識進行挖掘。王衛東的《老舍民族主義思想淺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一文旨在論證老舍是一位愛國的民族主義者,并提出老舍民族主義思想體現為兩方面:一.通過民族自省、博采眾長實現民族自強;二.主張對敵仇恨以及各民族和平共處。張寧的論文《民族國家語境中的老舍小說》以《二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為例證,分析老舍在小說創作中滲透出的民族國家意識。鄭芃芃的論文《論民族國家想象與老舍文學創作》從“國家”召喚和“民族”想象的角度,對老舍早期以及抗戰期間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探尋其創作的演變。丁敏的《共鳴與突圍:論老舍的民族國家意識》一文認為,老舍在書寫中將民族國家意識滲透在他平民化的書寫之中,一方面與主流意識保持步調一致,另一方面也保持了自身創作的獨特性,從而在同質化的創作中實現了突圍。傅曉燕的《從底層人物塑造看老舍民族意識的嬗變》通過分析老舍筆下的車夫、巡警、妓女、藝人等底層人物,揭示老舍由潛隱的滿族情結到彰顯的民族意識的嬗變。
此外,也有人著重分析老舍創作中的民族精神。王曉琴的《老舍文學世界:民族精神啟示錄》一文,分時段剖析了老舍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及民族精神帶來的啟示和力量。她認為,20年代老舍的作品(如《二馬》《趙子曰》)主要通過中西民族比較,從而審視民族精神的劣根性;30年代老舍的《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等作品從救亡圖存出發,多角度地對民族劣根性進行探源;40年代老舍的《四世同堂》《大地龍蛇》等作品在戰火中給民族命脈照“愛克斯光”,提出民族精神轉化的構想;建國后,老舍公開滿族身份所創作的《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探求民族精神建設的實踐途徑與規律。青島大學王辰竹的碩士論文《論老舍抗戰劇與民族精神》從老舍創作的九部抗戰劇著手,挖掘抗戰劇中民族精神彰顯的原因,并從正反兩面探討抗戰劇中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同時也分析了老舍通過抗戰劇書寫民族精神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最后,運用比較文學的方式進行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數。吳小美的著作《中國現代作家與東西方文化》主要以比較文學的方法,從文化沖突、人格理想、宗教精神、文化接受、憂患意識五個方面考察老舍作為一代文化倫理型作家的思想特征和創作個性。李秋華的《多元思維之下返觀老舍的“民族味”——關于老舍與英國文學關系之另一種思考》一文從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兩方面對比分析老舍所受的影響,從多維視野下審視老舍創作中揮之不去的“民族味”。陳強在《試析趙樹理和老舍創作的民族風格》中,將老舍和趙樹理的民族風格進行比較研究,將二者體現民族風格的創作內容(時代氣息、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的風俗習慣等)和創作形式(語言、藝術手法等)的異同進行對照分析和經驗總結。耿慶偉的論文《關于民族國家想象的反向敘事——以劉鶚、魯迅、老舍為例》對比分析了劉鶚、魯迅、老舍三位作家的創作風格,考察三者在不同歷史背景下,關于民族國家想象所呈現出的不同特質和面貌:“劉鶚直面國家危機,改良民族心性”;“魯迅直揭國民劣根性,重塑國民精神”;“老舍直視中西差距,喚醒民族國家意識”。[6]
統觀少數民族視域下的老舍研究的歷程以及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點特征:一.研究由文本研究逐漸轉向人本研究。由于少數民族視域下的老舍研究的大部分成果產生于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這與同時期的老舍研究的總體大趨勢相吻合。研究逐漸從對老舍滿族題材作品文本內涵的闡釋和挖掘轉向對老舍民族身份認同、民族心理、民族意識、民族氣質、民族觀等人本方面進行分析。但到了21世紀之后,大部分研究成果大多從人本分析的角度入手。二.研究逐漸采用跨學科綜合分析的方法。三.研究視野逐漸拓寬,由老舍單篇的研究轉向老舍總體創作研究。
首先,研究者從少數民族視域下對老舍的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例如:韓莓的論文《民族團結的贊歌——讀老舍的〈正紅旗下〉》主要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來體現《正紅旗下》民族團結這一核心主題。何聯華《老舍〈正紅旗下〉的風俗文化蘊涵》一文從風俗文化角度人手,去考察《正紅旗下》中所展現的旗人的外在文化景觀(出生、洗三、滿月等風俗)和內在文化心理(下層、中層、上層旗人對待王掌柜受欺辱這件事的不同態度)。張宏圖的《從〈茶館〉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一文打破原先政治分析樊籠,從老舍的滿族情結的角度重新剖析《茶館》中的文化內涵。
其次,一些學者從民族身份認同、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氣質、民族觀等方面對老舍進行少數民族視域下的人本研究。王學振在《老舍的民族身份與文學創作——以〈正紅旗下〉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以《正紅旗下》為例,探討擁有雙重民族身份的老舍在文學創作中的特別之處:“作為一個旗人,他的文學創作在題材、風格、語言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質;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的文學創作表達了外抗強敵、內主團結的時代主題?!盵7]東北師范大學劉飛飛的碩士論文《論老舍作品中的滿族文化身份認同》從老舍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獨特性,作品中呈現的滿族文化意識以及滿族文化身份認同意識形成的具體過程三方面進行探討,挖掘老舍身上閃光的民族特質。關于老舍的民族意識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田美麗的《潛隱和張揚:老舍民族意識的獨特表達方式》一文通過對老舍創作文本的分析以及老舍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遭遇的史料考據,論證了老舍民族意識的表達經歷了潛隱到張揚的變化過程。銀潔的《由潛抑到彰顯——論老舍的民族歸屬意識》一文認為,老舍的民族歸屬意識以解放前后為界,經歷了由潛抑到彰顯的轉變歷程,并結合老舍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加以論證分析。曹金合在《族群意識的抒寫與民族文化的凸顯——論老舍小說創作的滿族文化情結》中用“壓抑性”和“張揚性”來形容老舍滿族情結的表現過程。以上觀點與關紀新《老舍評傳》中的許多觀點相契合。關于老舍民族文化心理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崔明芬的《“窮人”歸向與“頭朝下”心理——老舍對滿漢雙重文化的深刻思索》一文指出:“窮”是老舍的一筆巨大的文學創作財富,歷練了老舍的創作心理,其文本的獨特性體現在感情投向,素材選取,人物塑造,思索焦點等方面。關紀新的《老舍民族心理芻說》一文結合辛亥革命“排滿”的歷史背景分析老舍前期創作隱藏自己的民族意識的原因,以及建國后老舍民族心理開放的原因。他認為,“老舍的民族心理,是20世紀前期至中期中國國內大環境下面,滿民族滄桑沉浮的產物……老舍的民族心理是他形成自己特有民族觀的一方不可或缺的基石”。[8]關于老舍民族文化氣質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關紀新的論文《老舍創作個性中的滿族素質》主要闡釋了老舍創作個性中常被人忽視的滿族品格,從多個方面論證了老舍創作個性中的滿族素質。馬國棟的《略論老舍作品的民族文化氣質》一文從文本分析的角度解讀老舍的民族文化心理,談論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因子。馬國棟在文章中表示,“對于老舍研究來說,如果不能夠確認和理解老舍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背景,就無法真正讀懂老舍的作品”。[9]關于老舍的民族觀的研究成果以關紀新的研究為代表。關紀新的《閃耀著現代人文光芒的民族觀——系列論文“老舍對滿族及中華文化的憂思與自省”之三》通過對老舍作品及老舍參與的若干少數民族會議的分析,論證了老舍所具備的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即主張各民族平等不相欺,團結共處,發揮各自的文學優長),并認為老舍是一個具有“超前民族觀念的人”。關紀新的另一文《老舍民族觀探賾》主要論證了愛國主義精神與國家至上理念同為老舍民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有從比較文學角度對老舍的民族意識、民族身份等進行研究的成果。湖南師范大學譚文鑫的碩士論文《沈從文與老舍民族意識之比較》重點從少數民族作家沈從文和老舍的民族意識產生的背景、內涵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側重于挖掘二者民族意識中的“同中之異”。這些都屬于作家比較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比較文學,類似的還有翟瑞青的論文《少數民族身份對老舍和沈從文文化視角構成的影響》。陜西師范大學魏巍的博士論文《少數民族視野下的沈從文與老舍比較研究》對二者做了更為詳盡的比較研究。魏巍、馬玥玥的《少數民族視野下的東西方文化沖突與民族國家建構——以沈從文與老舍為中心》一文從文本出發,將少數民族出身的沈從文和老舍置于東西方文化沖突背景下,考察二人在民族國家建構方面的異同。
也不乏針對老舍對少數民族文學影響的研究成果。例如:劉增林的《老舍與少數民族——紀念著名滿族作家老舍誕辰100周年》[10]一文從老舍的創作經歷的角度分析認為,解放前后老舍關于滿族書寫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解放前,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老舍寫滿族呈現“藏而不露”的特征,主要是以批判的筆法揭示民族歷史的沉重與無奈;解放后,老舍受到民族政策及領導人關懷的鼓舞,開始“放歌包括滿族在內的多民族巨變”,同時老舍積極參加與少數民族有關的文學活動,關心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和作家的成長。蔣芝蕓得《從老舍創作看中國現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現代性》[11]一文以滿族作家老舍為切入點觀照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心理歸屬的雙重性,即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強的現代性。舒乙在《老舍和少數民族文學》一文中對老舍的《正紅旗下》評價很高,認為它“堪稱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上的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碩果”。文章對老舍所做的相關少數民族工作事務做了闡釋,并將老舍所做的兩次關于少數民族的報告總結為六個特征:即開拓性、綱領性、歷史回顧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群眾性。他認為這兩次重要報告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劃時代意義”。[12]關紀新在《多重文化場域中的老舍》一文中指出老舍橫跨滿漢、中外多重文化場域,以老舍這個典范個案來“探測我國民族文學的發展,來摸索少數民族文學的內在規律,會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13],同時對“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建立也有深遠影響。關紀新在其另一文《老舍研究個案和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中也強調了這一觀點。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將老舍的中華民族意識與滿族意識結合起來探討,但研究成果不算太多。例如:西南大學孫肖驊的碩士論文《論老舍文學創作中民族意識的多重性》通過分析老舍的民族意識發展脈絡,從而思考老舍文學創作中民族意識的多重性。
總體而言,民族視域下的老舍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即中華民族層面和少數民族層面。無論是中華民族層面還是少數民族層面的老舍研究,研究重心都逐漸由文本研究轉向人本研究,更加注重老舍內在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觀念的挖掘。此外,研究不再局限于老舍單個作品,而是著眼于老舍的整體創作,研究的視野雖有所擴大,研究方法雖更加多樣化,但較之老舍研究之大局仍舊是滄海一粟,亟待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從而推動老舍研究走出民族邁向世界!
注 釋
[1]石興澤:《老舍研究的歷史回顧與思考》,《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2]同上.
[3]朱自清:《〈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選自曾光燦、吳懷斌主編《老舍研究資料全編》(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621頁.
[4]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么》,《人民日報》,1961年3月4日.
[5]謝昭新:《論老舍的“和諧”文化觀》,《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6]耿慶偉:《關于民族國家想象的反向敘事——以劉鶚、魯迅、老舍為例》,《文學評論》,2015年第1期.
[7]王學振:《老舍的民族身份與文學創作——以〈正紅旗下〉為中心的考察》,《滿族研究》,2007年第1期.
[8]關紀新:《老舍民族心理芻說》,《滿族研究》,2006年第3期.
[9]馬國棟:《略論老舍作品的民族文化氣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第2期.
[10]劉增林:《老舍與少數民族——紀念著名滿族作家老舍誕辰100周年》,《民族團結》,1992年第2期.
[11]蔣芝蕓:《從老舍創作看中國現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現代性》,《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12]舒乙:《老舍與少數民族文學》,《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3]關紀新:《多重文化場域中的老舍》,《滿語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