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輝
猶太人,也被稱之為“上帝的選民”,其生存與發展進程印證了猶太人是被選中忍受歧視和壓迫的。雖然這樣,猶太人依舊在千難萬劫中不斷斗爭、頑強生存,逐步形成猶太文化,并成功維護猶太身份。千百年以來,猶太人未擁有自己的國土,本民族人員在不同文化中流散,但他們一直遵守信仰、維護民族傳統。猶太民族從半游牧氏族發展而來,始終以智慧和財富聞名于世,誕生如普利策、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馬克思等著名人物。猶太是一個體現悖論的民族。本文試圖分析美國猶太作家的小說人物,深入剖析猶太文化內涵以及猶太身份認證的途徑。
猶太人發源自氏族集體與半游牧部落,在遙遠的近東時期,其人員以戰士和農民為主,后來進行商業和手工業等工作,有的在世界主要城市或少數地理區域中集中,有時在小城市和鄉村中分布。在歷史發展中,猶太人的身份認證存在血統方面的因素,同時他們也積極尋求的精神皈依。當時猶太人的忠誠體現出特別強的個人選擇因素。猶太歷史特征是對猶太人的施虐、仇恨、歧視,同時其歷史是安全與動蕩相互交替的,提升猶太人性格的復雜性。七世紀初,大部分猶太人是散居狀態。雖然其失去家園,但依舊保持共同社會與身份關聯性:猶太教屬于民族性鮮明的宗教,首先猶太民族以傳統為基礎建立起猶太自我概念,也是集合較少歷史因素而形成的宗教社會學整體。
猶太人好像一直具有流離意識,體現出本民族猶太性靈魂,有強烈的生命意識與對自由的追求。千百年來,猶太人不斷追求自由,其身份已脫離地域限,造成在客居社會中猶太人的悲劇命運,究其根源是基督教文化長時間與猶太文化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猶太人對于猶太宗教歷經唾棄、認同、繼承的發展歷程,反思本民族苦難領悟到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美國猶太作家小說中,既塑造紅極一時、身份顯赫的作家西特林、詩人洪堡,也刻畫勉強糊口、經營慘淡的雜貨鋪老板;不但有犧牲在俄國反猶洪流中的小人物雅克夫,也有旅居波蘭靠賣藝生存的魔術師雅夏。雖然其身份、地位不同,但大部分人的命運坎坷。猶太民族借助其凝聚力將散居世界各個國家的猶太人聯系起來,他們相互支持、彼此幫助,始終忠誠于本民族,為再一次回到故土,為重新建立猶太國家而不斷努力奮斗。
美國猶太文學一向特別重視對本民族的現狀及歷史進行反思。猶太人在發展進程中歷經各種磨難,逐步建立起獨特的意識形態,猶太人口數量僅占美國總人口3%,卻在促進美國發展中起到特別關鍵的作用,此情況導致猶太人及猶太文學在美國主流社會中面臨身份認同的問題:其一,猶太人并沒有因為民族的遷徙而淡忘歷史,而是和美國主流社會的不斷融合與互動過程中出現難以避免的沖突。其二,猶太作家一直在美國探索尋身份認同和生命歸屬,導致美國猶太作家具有雙重身份,同時猶太作家在身份意識方面出現焦慮、恐慌、矛盾等情緒。此類因為雙重身份導致的身份意識問題,以及美國主流文化與猶太文化之源間的融合與沖擊同時體現猶太作家的文學作品中。
亞伯拉罕·卡恩是二十世紀初最著名的美國猶太作家,在其作品《戴維·萊文斯基的發跡》中全面分析猶太人面臨的身份困境。該小說被稱之為美國猶太移民文學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對猶太性格進行深入的研究。小說主人公戴維是位猶太人,他自幼雙親俱亡,移民到美國后在馬克家寄居,憑借其商業頭腦實現從窮困潦倒到逐步發跡的過程。通過此人物,闡述了尋找文化之根和身份界定問題在猶太作家群體內受到的關注,根文化意識影響猶太人身份意識的歸屬,同時身份意識則是面對根文化采取的必要反應,兩者彼此作用,更好的塑造文學人物的精神品質。
美國猶太文學全面、客觀的彰顯出在融入美國主流文化時,美國猶太群體要應對的文化沖突和生存困境,在文化夾縫不斷探索出路。上世紀五十年代后,美國猶太文學家,在其作品中有效體現出對猶太人命運與生活的關懷,深刻影響了美國文化的出現和文學歷史的發展。美國很多猶太作家的心路歷程和小說《戴維·萊文斯基的發跡》中的主人相似,索爾貝婁是著名的美國猶太裔作家,其于197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中經常表現出美國猶太群體對于猶太文化從背離到回歸的一系列過程,彰顯出了猶太人因為散居美國而體現出掙扎,是猶太人來到美國社會后所面臨的身份困惑與矛盾,文化方面的抵觸與融合。此階段的美國猶太文學是將美國主流文化與希伯來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美國化特點的猶太形象,采取有限度妥協的方式讓美國猶太作家進入美國主流文化,在自我認識方面實現新生。
美國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各方面都獲得巨大發展,猶太人在經濟、政治的獨立讓其在思想與文化等方面和其他族群、主流社會實現了分庭抗禮;未明確的身份認識和濃郁的猶太情結,導致美國猶太作家都出現精神流浪。其既不過于強調猶太身份,同時作品中蘊含著明顯的猶太品性。“美國化”并未讓猶太群體實現精神與文化的認同感,而猶太人代代相傳的故土文化傳統讓身居美國的猶太作家一直維持著猶太民族性,在作品中闡述猶太民族的價值觀與心路歷程,在寫作中彰顯出對兩種文化的認同。
身份認同屬于實踐活動的一種,其并非單獨存在,而是始終生存于權力、文化、歷史發展與較量的縫隙中。此過程中,賤民觀的身份認同或自我邊緣化意識等相對次要的身份認同,卻強有力的支撐了主流身份認同。其所彰顯的是——身份認同過程中錯綜復雜的連結性與矛盾性。美國猶太人長時間處于身份的矛盾和糾結中,急需找到身份平衡點。既是為了有效渡過危機,也是為了通過尋求平衡點獲得無限持續發展的契機。而探索平衡點的道路,并非如想象的順利。在美國猶太作家貝婁在《勿失良機》小說中,通過威爾姆闡述人們對權利與金錢的崇拜:他們認為金錢是迷人的、神圣的、值得崇拜的。現在,很多人已墮落了。金錢之外的所有事物都難以激發其興趣。如果你沒錢,不管做什么、說什么,你都是一無是處的笨蛋。所有一切促使我們不得不遠離這個純粹的物質世界,這也向人們呈現出最真實的世事。透過此表象,我們能夠看出,金錢成為一切的支配者,而親情卻不斷遭到弱化,進一步降低道德與情感的追求。
盡管探索的路程是長期的、曲折的,但積極向前的步伐是不會也不應該停止的。猶太移民生活在美國不同地區,其希望美國成為充滿希望的地方。第一代移民的重要問題是如何維持生存,顯然此處的“生存”既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也是在美國社會開創一片天地。為了應對不同層面的問題與挑戰,大部分猶太人讓其孩子接受美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由此可見,教育是猶太人尋求美國生存與保持本民性之間平衡點的重要方式,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猶太移民美國化的持續與健康發展。猶太人在融入美國社會時,接受教育能教會猶太后裔全面、客觀、理性的面對猶太傳統,繼承與發揮先輩們留下的優良傳統,始終以“帝選子民"的宗教信仰來指導與激勵自己。最關鍵的是,教育要引導猶太人逐步認識到要尊重和理解美國個人主義的主流價值。讓其既能尊重并學習最科學先進的理念和知識,也能有效保持猶太民族的獨特性。此理念讓我們認識并堅信:今后,猶太人能夠自由、自主地選擇身份。換而言之,其能夠拒絕猶太身份,也能夠選擇猶太身份,無論怎樣選擇,都必須做自由發展、完善的人。
猶太人是精神領域的探索者與流浪者,如果借助教育方式,來帶領與引導猶太民族找到自身身份的平衡點,會具有特別巨大的意義。此舉將為猶太民族在價值標準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梁,通過猶太式的幽默在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是獲得價值認同,進而得到美國生活方式和猶太民族自身價值共贏的一種方式。猶太人流散居住經歷是獨特的生存體驗與生存方式,對于美國猶太文化身份的建立與認同有非凡的意義。其主要原因在于:猶太人遠離母國后,不管其進入哪個國家,也不管其怎樣融入與貼近該國社會生活中,都難以忘記自己母國的全部記憶。
另外,我們能夠預見,成功的探索與獲得身份平衡點,將推動與激勵猶太作家將西方世界困境與猶太文化難題妥善結合起來,尋找到美國文化與猶太文化之間的平衡點,形成一種以人生存為基礎和著眼點的,體現出普遍適應特點的世界品質。由此,我們能夠確定,假若身份認同觀能夠以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共處為著眼點,并在此過程堅持強調、提倡人的價值與人性尊嚴,以期獲得猶太人一個多元身份的平衡點,就可以讓世界不同民族不斷超越民族與種族的偏見,建立基于人類普遍人性的全球性品質,在文學、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實現全民自由發展與和諧共處。
在美國居住的猶太人,對身份界定的不清晰導致文化認同方面的障礙與痛苦,對于猶太文化的舍與不舍也提高身份認識的困難與危機,廣大美國猶太作家在文化認同與身份定位方堅持不懈的尋求出路,也讓猶太作家在美國文學界占據一席之位,讓美國猶太文學體現出巨大的藝術魅力。通過美國猶太作家刻畫的文學人物能夠體現到猶太文化的獨特個性、深遠內涵與豐厚底蘊。猶太民族從古自今所歷經的困苦讓其鳳凰涅盤后得到新生,發展成體現普遍人性的典型代表。在現代社會,猶太文化進步與變遷不但代表繼承傳統,也意味著其和異文化的相互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