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烈萍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林崇德《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語文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怎樣基于核心素養優化作文教學,培養學生作文思維能力,這是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教師要不斷更新作文教學理念、逐步優化作文教學方法,立足核心素養,加強對學生進行作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從三個方面,結合教學實例談一談立足核心素養,優化作文教學的具體做法。
小學生認知水平相對低下,精神與生活體驗較少,對教師安排的作文任務選材單一,很難產生較多聯想,教師需要對此尋求突破,不能單純用成人的思維思考問題,很多事物對教師而言司空見慣,但小學生卻并接觸不多,沒有什么感覺體驗。這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理解作文題目,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我喜歡的一種美味》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就可讓學生以家鄉的美味為題寫作文。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但很多小學生對家鄉的美味的來歷、做法等并不十分了解,寫出來就空洞無物。因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問題激趣:你們的家鄉在哪里?你們家鄉有什么美味?你最喜歡哪種美味?來拓展開學生對“美味”的認知范圍。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帶的美味,可以是資料,也可以是實物,說說自己喜歡美味的原因。第一步引導學生交流美味的四大特點:形、色、香、味,通過同桌互說,課堂交流評說,在實踐中鞏固說話要點;第二步通過評說事例,學習用多種方法將美味介紹得更加生動形象。隨著學生的回答,相機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重溫曾經品嘗過的美味,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直觀展示家鄉的美味的具體做法、典故歷史等,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家鄉美味,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了解家鄉的美味,隨之產生自豪感,產生想寫家鄉美味的欲望,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始作文,達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及時啟發并引導學生的思維,就能幫助學生及時打開思維,更深刻地理解作文題目,產生自然的、真實的情感,學生就不會再無從下筆、感覺無東西可寫,寫出的作文也不再空洞乏味。教師注重啟發引導,培養發散思維,精選素材,做到選材“鮮”,感情“真”,文章自然就會生動活潑,有血有肉。
細節描寫不夠生動是小學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和他們觀察不夠仔細、缺乏想象思維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小學生儲備在頭腦里的原料過淡過淺,過于模糊,未形成動態的、連續的畫面,那么不管他們準備寫的東西多么有趣、多么豐富,落到紙上也會平淡無奇,只剩下只言片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定格畫面,放大細節,讓學生去捕捉、去想象,指導他們注意在細節中增加細節描寫,細化內容,提高作文可讀性,逐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例如:在《記一次有趣的實驗》的作文教學中,在進行作文指導的前幾天,教師布置學生注意觀察科學課上的實驗,并記錄實驗的經過和結果。有一名學生打算寫硬幣浮起來的實驗,但這名學生寫的作文卻暴露出問題,說得很籠統,幾句話就把硬幣浮起來的實驗經過寫完了。為了激發學生們的想象思維,寫出更生動有趣、內容更詳實的作文,教師就以此為例,讓學生定格放大細節,加深對實驗過程的體會。教師先準備好實驗材料,讓全班同學觀察,老師示范進行實驗,再邀請幾名學生上講臺嘗試,其他學生則認真觀察,在實驗過程中,一名學生由于緊張、方法不當,連續三次都沒成功,急得汗水都流下來了,另外一名學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慢慢嘗試,終于成功了。通過添加這三個細節,學生很集中、很細致地觀察,增強作文課堂的趣味性。學生調動所有感官在腦海里放慢鏡頭仔細回想并認真思考后,寫下了這樣的文字:終于輪到我了,我心里又是害怕又是興奮。走上講臺,我挑了一枚又輕又小的一毛硬幣,緩緩地推向水面,眼看要成功了,但在緊要關頭,我的手一顫,“咚”硬幣便沉了下去,濺起了小小的水花。看著老師鼓勵的目光,聽著學生加油的吶喊聲,我又重新拿起一枚硬幣,側著身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碗的水平面,小心翼翼地將一枚硬幣靠著碗邊,一點一點地向水中推去。這時候,空氣仿佛凝固了,教室里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終于,硬幣像著了魔似的,安安穩穩地漂在水面上。這樣增加了細節描寫,文章更生動有趣,讀來有畫面感。如此,教師再現有趣場景,讓學生有想象的附著點,寫出內容豐富、細節有趣的作文。
評價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讓作文評價成為作文教學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終結。但很多教師在作文評價時都忽略評價的作用,這需要教師在評價上狠下工夫,評價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要打破一個分數或一個等級的評價形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把作文評價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評價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作文命題確定后,教師先做一些選材、立意等方面的指導,再由學生按要求獨立寫作,完成草稿后教師先寫出評語、列出等次。再發回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當中教師要以恰當而有分寸的語言,分析學生作文中失誤的地方,用一種清新的、親切的、幽默的評語充分調動學生再看自己文章的自覺性、積極性,讓學生用語言對自己的文章再次進行書面的傾吐、交流與溝通,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學生自評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對自己寫出來的作文能夠發現問題進行自我評價。評價時可以先從字、詞、句、段、修辭等方面逐步進行查找,然后對內容、結構、寫法等方面進行分析。教師也可以展示優秀作文、典型問題作文,讓學生進行比較評價,對照后把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或者有問題的文章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學生就明白了怎樣是符合要求,怎樣是不符合要求以及怎樣修改。這樣的評價方法間接指出不足,讓學生懂得怎樣完善,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在建立作文信心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如何立足核心素養,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這是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和反思的。教師要充分認識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注意放大細節,激發他們的想象思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并采取豐富多樣的評價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與熱情,鞏固并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