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萍
(江蘇省如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如皋 226503)
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語文教育的啟蒙階段,這個時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比灌輸知識更為重要。教師采取游戲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關鍵時期產生學習興趣,以趣味性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愉快和有效地理解、記憶、掌握知識,進而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對未知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心里裝滿了十萬個為什么,正是這些千奇百怪的疑問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始的[1]。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興趣引導他們去觀察、去發現。而能夠引發小學生興趣的非游戲莫屬,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置豐富的游戲活動和營造恰當的游戲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語文學習,誘發他們求知和質疑的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烏鴉喝水》這一課教學時,為了開發學生的思維,誘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進行引導:“一只烏鴉渴了,瓶子里有水但是烏鴉夠不著,你們能幫它想辦法喝到水嗎?”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加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烏鴉,讓它想方設法喝到瓶子里夠不到的水。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融入到課文的角色當中,還可以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對課文學習更加有興趣。游戲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分析、判斷,也可以促進他們判斷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收集信息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游戲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與新課程要求小學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相契合的[2]。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機會比較少,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機械地模仿,課堂缺乏生命力;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思維,教學效率并不高。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應當不斷革新教學理念,把游戲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相結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師生良好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使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在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游戲教學可以展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師生在共同游戲的氛圍里學習、探索和創新。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還要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有創新,體驗創造帶來的無限樂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和創造,感受游戲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教學《爺爺與小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游戲情境,讓他們進入到課文的場景中去認識爺爺;讓他們深入到課本當中,以爺爺或小樹的角色,充分發揮想象,自編自演爺爺與小樹之間的對話。適當的游戲可以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身體也可以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左右腦交替使用符合他們的成長規律,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正確認識游戲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避免濫用游戲或設置與教學目標不契合的游戲。游戲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指導下,以課本教材內容為基礎,根據教學需求設計游戲方式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成效,讓他們通過游戲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比如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小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手腦并用,提高學習的趣味,加深他們對拼音的理解和區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師可以設“找朋友”的游戲方式,讓學生每人頭上戴一個拼音頭飾,教師讀一個字音,學生就找到組成音節的同學一起歡快起舞;找不到或找錯的學生,要把這個字音讀三遍,并展示一個才藝。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該字音的記憶。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不斷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語文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拼音、認識漢字。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識字的方式非常單一、枯燥,識字效率并不高,教學效率也不夠理想。教師把一些有趣味的認字游戲引入到小學語文識字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小學生認識漢字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他們開心地參與到課堂游戲中,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拼音、漢字,使他們在長期積累中獲得豐富的語文知識。比如“貼燒餅”“猜字謎”等都是對識字很有幫助的語文教學小游戲。比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的生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識字情境,把這一課的生字卡做成小松果的形狀掛在松樹枝上,讓學生扮演松鼠寶寶摘松果,如果答對了就得到一個松果,看誰摘到的松果最多。在這個游戲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爭先恐后地到講臺上讀生字。此外,“給動物找家”也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游戲。教師可以在課桌上貼學生剛學的動物漢字,教師提一個動物的名字讓學生去找。比如教師說:“愛吃小蟲愛吃米,我的小雞嘰嘰嘰。”學生就模仿小雞的動作走向字卡,摘下交給教師。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字能力,也可以愉悅他們的身心,激發他們對語文課的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模仿能力特別強。教師可以利用小學語文課本為他們創設游戲情境,把課文制作成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劇;并以演繹的方式將課文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角色表演傳達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三國時代的歷史文化、軍事情況,讓學生通過聽、說、演和唱等形式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語言特點,從而加深對課文中人物感情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游戲形式豐富課堂教學,避免固定的游戲形式給學生帶來的疲勞感。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在游戲設計時,結合課堂教學實際、結合小學生的身心和認知特點合理設計游戲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語文知識。
總之,教師要正確認識游戲對于教學的輔助作用,科學合理地將游戲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游戲點燃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