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冰琳
(福建省泉州市中山陶英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閱讀測試評價指的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教師要考慮學生是否具有結構性閱讀的能力、能否理解文章的謀篇布局、是否具有文章微觀理解能力、是否理解詞句在文章特定語境中的特定意義、是否具有宏觀閱讀文章的能力、能否從中掌握到各種有用的信息。通過閱讀測試評價,能有效地檢驗出學生閱讀文章的能力,了解到學生語言建構和應用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否得到提高[1]。教師在展開閱讀測試評價時要注意一些問題,合理選擇測試文本和測試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出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促使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教師在設計閱讀測試評價時,要注意將測試評價的焦點放到學生是否能理解文章的結構方面。通過測試要看到學生能否厘清文章中的各種要素,了解一篇文章由哪些基本部分組成,并把握各個部分和主旨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還要掌握學生是否能理解文章的結構和文章主旨之間的關系,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文章《詹天佑》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的特點就是客觀地展現人物形象。教師在設計測試評價時要注意到此類文章的特點,讓學生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文章通過哪些事件展現出詹天佑的愛國和杰出,其中哪些部分具體寫,哪些部分概括寫?”這幾個問題能讓學生基本了解文章的結構,通過詹天佑接受任務、勘測路線、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等內容感受詹天佑的人物形象;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文章整體圍繞哪句話來寫。這個問題能促使學生將各個要素整合起來,最終找到文章的主旨。學生發現,文章圍繞“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來寫。教師還可以提出:“文章中描寫了哪些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些描寫對于展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中各個細節和文章主旨之間的關系。
閱讀實際上是一種文體思維,不同的文體有各自的結構特點。教師在設計閱讀測試評價時也要注意這一點,所選擇的測試點要和文章的文體相互匹配;同時,測試點也要緊緊地圍繞文章的核心展開。這樣的閱讀測試評價能測試學生的閱讀是否具有邏輯性,而這種能力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教師在選擇測試文本時,還要注意體現出明確的人文教育意義。在設計測試題時,教師要注意到對于話語層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各種詞句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分析文章的形象層,尤其是針對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抒情性文章中的意境和象征性作品中的意象,更要圍繞其主題,檢驗學生是否能感悟其中的形象、品味其中的情感。
在學習《美猴王》時,教師可以圍繞美猴王的形象展開提問,考查學生是否能體會到其中的豐富內涵。教師首先提出話語層的問題,如提問:“文章中多次寫到美猴王‘瞑目蹲身’的形象,作者為何要如此寫?”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了解詞句意思,初步感受美猴王的形象。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重點分析美猴王的形象特點。如提出問題:“文章中的美猴王‘美’在何處?”教師可以在提問中給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讓他們從出身神奇、舉止活潑、行動勇敢、語言生動等方面入手展開分析,體會美猴王的形象。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探究:“美猴王的性格特點是什么?文章哪些詞句展現出其性格?”這兩個問題將話語層和形象層結合在一起,可以觀察到學生是否能從中獲得感受,展現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如果學生能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則說明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理解、概括能力,這也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設計閱讀測試評價時,也要注意從這方面入手進行提問,讓提問能深入下去,避免測試題只停留在文章的淺層次。
不少學生在閱讀分析時會采用套路化的閱讀分析方式。為了能在閱讀測試評價中檢測到這一點,教師在設計測試題時要注意展現出文章的特點。教師要圍繞文章的語境,根據文章的獨特之處進行測試。《故鄉的河》一文展現了作者對于故鄉的河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教學中,要從這篇文章獨特之處入手提問,讓學生結合文章的語境展開推敲。如可以提出問題:“文章以河作為主要的描寫對象,為何后面又要寫到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呢?”學生結合文章的語境和寫作手法,可發現這篇文章用了側面襯托的方式,展現出了河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也展現出人們與河之間的親昵情感。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河是如此普通的事物,為何作者會對獅河情有獨鐘,念念不忘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也必須要結合文章的語境展開推敲,與單純的閱讀相比,能更好地展現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
教師在閱讀測試評價時,不僅要注意題目是否展現出了文章的特點,而且還要根據不同的能力層級進行出題。根據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可以讓他們找到文章中有特點的地方,進而對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藝術手法進行分析和理解,最后展開評價、質疑、創新和運用。層層遞進的教學能更好地測試出學生閱讀核心素養是否得到逐步提高。
在閱讀測試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找對測試評價的方向,注意測試評價可以掌握學生和文本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學生的回答,把握應答者的主觀經驗和客觀文字材料之間的相互建構。
圍繞《成吉思汗和鷹》一文設計閱讀測試時,教師要將選擇題和簡答題結合起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題可以用于檢驗學生能否在初步閱讀中獲得基本信息,如可以提出問題“是誰救了成吉思汗?”“它通過何種方式救了成吉思汗?”利用簡答題則能更好地檢驗學生能否運用主觀經驗展開閱讀理解。如可以提出問題:“成吉思汗只因為一杯水就殺死鷹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這兩個問題需要學生聯系上下文,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得到答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通過合理選擇測試文本、調整測試方向、明確測試內容等方法提升閱讀測試評價的有效性,學生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