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中心小學,江蘇揚州 225200)
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向學生單純地傳授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來源,即在實際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除了借助一定的公式和原理來理解數學外,還能夠結合實際生活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應用題開展教學,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大部分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是非常緊密的,這就決定了在實際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現實的生活情境出發找尋數學知識的原型,也可以聯系學生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知識的來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不斷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物體開展教學,選擇一些包裝盒作為教具,讓學生結合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夠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教學,只是憑借抽象知識開展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還原到實際的生活中,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需要理解數學,將所學知識恰當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鼓勵學生善于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新的、有趣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是教學的重難點,如何通過應用題展開教學,使得應用題能夠適應學生實際發展的需要,極為關鍵[1]。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需要花大力氣進行研究的。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往往只是機械地開展數學教學,使得教學實際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單純地進行記憶,這樣的數學教學就會成為脫離于社會實際的、封閉的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需要將這些知識進行套用,就能夠機械地解決不少實際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淪為不會思考的工具,就不可能很好地進行知識的融會貫通,面對各種挑戰。小學數學中應用題教學設計的宗旨,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已經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參與能力。數學教學是否成功,與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掌握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同時要有意識地將所教學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只有這樣,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才能逐漸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借助應用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解決應用題,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讓學生自己想出在植樹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即植樹棵數和距離之間的關系問題,引導學生設計應用題,并能夠靈活多樣地解決,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解決。通過這樣的逐漸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其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樣化地解決實際問題,即提倡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例如,在解決“小紅買了3支鋼筆,每支10元,一共花了多少錢?”這種應用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尋找最為簡便的辦法,進而提升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應用題例子,和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應用題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要將其變為學生切實能夠感受的生活實際,將兩者建立起緊密的聯系。
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是將生活和數學緊密聯系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和教學需要,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而空談數學活動[2]。如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開展教學,那么這樣的活動是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的,更談不上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設計中要立足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實際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才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真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認識升和毫升”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廚房小管家”實踐活動,列出需要調查的廚房用品的清單,然后讓學生按照清單上的物品認真地填寫,這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就能夠通過廚房用品中的物品來了解“升和毫升”兩者的概念,進而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和了解。再如,在教學“除數和余數”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很多學生不能夠理解為什么“余數一定是小于除數”,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了解并認識這一規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糖果作為教學材料來了解這一知識。讓學生準備5顆糖果,首先將這5顆糖果分為顆粒相同的2份,讓學生數一數剩余的顆數,然后再讓學生將這5顆糖果和同桌的混起來即得到10顆糖果,要求學生將這10顆糖果分為相同的3份,這樣就可以看出分為3份后,剩余1顆。通過這兩組實驗學生就能夠體會出除數和余數的關系,即除數一定是大于余數的。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活中與數學密切聯系的生活實踐中去。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小記賬本”活動,即鼓勵學生跟隨家長去買菜,然后將買菜的費用記錄下來,一天或者是一個月后進行匯總,算出支出了多少錢。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我最劃算”活動,即給出幾個旅游路線,然后讓學生通過綜合分析這幾種旅游路線,得出最佳的旅游路線的規劃方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總之,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需要積極開展數學教學,通過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數學應用題的有效解答,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