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艷婷
在這個瞬間萬變的時代,語文課程又迎來了“互聯網+”的快速來臨。在此,什么才是“互聯網+”語文作業設計?這里指的是,利用互聯網助飛語文作業設計,使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更加優化。
語文作業設計,是語文教學基本的環節之一,是檢測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作業的改革迫在眉睫。“互聯網+”的來臨與沖擊,告訴我們必須打破落后的作業設計方式,給語文作業注以嶄新的活力。從而,讓學生暢游在充滿樂趣的豐富多彩的作業王國,感受那份作業帶來的樂趣和享受。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呢?
其實,“互聯網+”背景下的語文作業設計應該是開放的、創新的和靈活的。作業應成為培養學生習慣和發展學生能力的橋梁。兩方面的現實背景意義使“作業”優化成為必然:1、學習能力的提高使“作業”優化策略研究變得必要。我們知道學習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礎。做作業是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從中掌握學習方法與技巧,有了這樣的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后,就形成語文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能靈活運用,就形成語文的運用(執行)能力。因此,通過對“互聯網+”語文作業設計的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顯得非常有必要。2、《語文課程標準》使“作業”優化策略研究變為重要。《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標》的實施,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在有效的作業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形成習慣,發展能力,提高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學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教師必須利用學生對作業產生的興趣進行引導,用互聯網的“身臨其境”使學生“耳目一新”,使其轉化為積極的探究欲。作業不該再是味同嚼蠟的象征。互聯網上的文字、動畫、視頻、電影、游戲等,都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東西,因為新鮮特別,所以在視覺、聽覺上都能大大刺激學生眼球,滿足其強烈的好奇心。作業設計應多運用“互聯網+”的廣闊知識天地,利用其圖文聲像并茂的優勢,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打開學生想象和創造的思維,把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為生動形象的“互聯網+”色彩的作業。例如:在一節語文古詩課《村居》課后,教師可布置作業:請大家到網上收集風箏的相關知識,如形狀、制作流程等,并與家長一同親手制作一只風箏,且體驗放風箏,最后把照片發到老師的郵箱上,老師整理后,在“問卷星”平臺進行最美風箏評選。結果村居一課被“一只風箏”帶活了,學生學得特別扎實,詩句和詩句意思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筆者認為,教師應實現最大的改變就是要調整自己,調整作業設計的思維和方式,適應如今這個嶄新的不一樣的教學環境,并且變化的速度需要超過進步的速度。然后盡可能地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多元設計,讓作業充滿靈動性。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捕捉學生“生活影子”,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內容。作業設計應是可看、可聽、可說、可寫、可玩的,盡可能讓學生動眼、都耳、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與學習,通過多元化的設計讓學生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那么,教師應如何設計靈動的作業?表演交際類作業可以讓家長與學生手機錄視頻然后分享在班群;收集積累類作業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收集資料;體驗探究類作業可在實踐后展示在QQ空間里;讀寫習作類作業可采用網絡在線自學加堂上展示分享的方式;自由選擇類作業可由學生在“和教育”電子作業平臺自主選擇去完成。這樣形式多樣的作業,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使作業富有創造性和靈動性,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切實的訓練。
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認真探究語文作業設計,努力提高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作業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