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霞
實踐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將英語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促使學生更好適應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的社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多層次、高素質人才。
教學方式的改革對于中學英語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以及豐富的教學活動增進學生的自主、互動和個性化的學習。在互聯網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帶著學生在英語國家中遨游,讓學生聽到最標準的發音、最標準的用于習慣,讓學生感受到最純正的英語,擴展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豐富的學英語活動。比如英語演講,在講到七年級上冊中《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一文,舉辦一場演講比賽,讓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更加深入了解單詞、語法的用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在提高中增強對英語的喜愛。
英語教學情境具體化、創新化會更好的促使學生學習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設情境,把學生帶人到情境中去,讓學生體會到運用英語的體驗。比如:講到七年級下冊中《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文,可以運用音樂的教學情境,在吉他的背景音樂中開展情境對話,模仿具體的場景,運用課本中的句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具體的音樂情境形式,讓學生了解學習英語不只是考試那么枯燥,還有很有趣的運用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享受到英語的快樂,進而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
立足實踐,豐富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英語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從題海中解脫,通過英文比賽、英文配音、英文辯論、英文演唱等實踐性質的方式練習英語,如:在講到《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一文中,可以讓學生看一場用英語解說的足球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練習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而在這種有趣又靈活的學習方式中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技巧,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實踐的要求,不僅對英語的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英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中學英語的考試,非常注重學生的聽、讀和寫,“說”這個部分往往被忽視。眾所周知,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學習一門語言必備的能力,“說”的忽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和實踐。因此,學校和老師應該秉著“實踐第一”的原則對考試標準進行相應的改革,增加“聽”的考察。比如: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加入口語考試并占有相應的分值,讓學生對“說”重視起來。設置豐富多樣的考試形式,如給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圍繞話題進行演講或者設置一個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等。如:講到《I am watching TV》一文中,可以組織學生看一場英語電影,并且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電影情節表演出來,培養“聽”的能力。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學習,體會、了解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傳遞能夠更有效學習語言。英語當然也不例外,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學生展示英語國家的文化意蘊,如在課文《Far and Away》中,主要介紹十九世紀的愛爾蘭地主和佃農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簡單的向學生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學習文化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積累,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本文主要圍繞實踐性教學法和學習法,通過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情境、豐富學習方式、兼顧聽說讀寫、體會文化傳遞五個方面研究了中學英語素質教育如何開展。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運用和實踐。實踐教學法就是針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和開展提出的,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們的英語能力,促使中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