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
(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文本特質進行分析,尤其注重對體裁題材、語言特色、藝術手法等內容的分析,促使學生對文本展開多元化的解讀。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專務,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1]”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科性質和地位的闡述有:“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2]”語文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程,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程。既然如此,無論是面對什么類型的課文,語文教學都不應該只是“霧里看花”“越教越難”了。
怎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呢?在語文教學這個龐大的系統中,既有字詞句,也有篇章結構;既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也要進行讀寫訓練。如何把不簡單的課文變簡單呢?
語文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可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教學一篇課文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老師深入研讀教材和內容,發現那些學生需要的、有用的東西,有所“取”,有所“舍”,把教材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筆者提出問題:“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你從哪里感受到的?”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問題,讓學生展開讀讀、畫畫、想想、議議、再讀讀等學習過程,在不斷的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師的點撥、啟發和引導下,學生邊閱讀邊體會,從而使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和認識不斷完善、提升,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點,直奔主題,集中時間引導學生學透徹、學到位。這種化繁為簡、大膽舍棄,憑借教材中的“核心內容”訓練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的做法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簡簡單單的教學內容”才會使教學效果更明顯。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設計一兩個能支撐起整個教學進程的主干問題,來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避免環節轉換中的混亂和無效消耗。
例如,在學習《廬山的云霧》時,筆者設計的第一個教學環節是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節的內容,并圍繞“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提出問題:“廬山的云霧有哪些姿態?文章都寫了哪些地方的云霧?”從而引導學生體會“總分”的結構方式,以及體會如何通過想象用打比方的修辭手法將云霧的樣子寫具體。筆者設計的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學法遷移: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三節的內容,找出中心句,讓學生在理解云霧的瞬息萬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廬山云霧的迷人景象。筆者設計的第三個教學環節是練筆運用:讓學生利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寫自己熟悉的一個地方。整個教學流程簡單而流暢,課堂脈絡清晰,板塊設計簡單。
一節課如果沒有簡潔的教學環節,學生的思維就會在環節的切換中應接不暇,精力和智慧就會白白耗費在教師不停的問題轉換中。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環節能讓學生自讀自悟,靜下心來讀書與思考。
在一些觀摩課、評比課上,各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總是層出不窮。從課件展示到小組合作,從花樣朗讀到表演課本,從體會感悟到自由辯論。似乎不這樣做,就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就不能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其實不然,過多花哨的方法剝奪了學生與文本的直面接觸,取得的只是表面的熱鬧和精彩,缺失的是實實在在的語文訓練。課堂不需要“作秀”式的表演,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構建。課件簡單實用,才能真正做到輔助教學而又不喧賓奪主。
教材中也有一些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教師常常覺得沒什么要講的,學生都能夠理解,因而提不起教學熱情來。教師教得枯燥,學生也學得索然無味。那么,如何讓這類簡單的課文變得不簡單呢?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學要憑借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處理教材要有創意,對教材作適當的組合、拓展和延伸,把文路、教路和學路三者和諧地統一起來,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要想讓簡單的教材不簡單,教師就要借助教材,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挖掘教材內在、外在的資源,恰到好處地設計課程訓練。例如,在教學古詩《望月》時,可以借由文本延伸到品味“寫月”的詩句,感受借月抒情的表達方式。這樣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詩詞文化的境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愉快、輕松、高效率地學習,接受文化的熏陶。
“留白”是指課文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描寫留有發揮余地的地方,以達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作為教師,要善于開發教材的留白空間。例如,《愛之鏈》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通過環境描寫刻畫了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借鑒后,可以設計喬依和老婦的告別場面,讓學生猜猜他們會說什么、表情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動作,等等。
補充留白不僅是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和升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進行考查的一個契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拓展空間。
長期以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將學生定格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把教科書當成了語文教學的唯一。簡單的課文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時機,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容。例如,在學習了《給孩子們的一封信》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寄小讀者》。在學習了《最后的姿勢》后,讓學生搜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災英雄的動人事跡,組織開展英雄故事演講會,設計一期防震小報,組織學生了解地震知識,增強抗震自救能力。
綜上所述,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課文的“語文味”,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文本特質。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提高,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性學習能力才能比過去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