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江蘇省興化市景范學校,江蘇泰州 225300)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1]。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應該來自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產生的且感興趣的問題。好的問題是活動探究的基礎,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需要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何引領學生提出感興趣、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現在的學生或許解題能力很高,但其他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如對生活的好奇心、人際交往能力等。原因是他們整天都封閉在狹小的教室或者家里與書本或游戲為伴,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長此以往,學生的生活能力將會越來越弱。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觀念,引導學生多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讓學生親近自然,探索自然;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保持一顆好奇心,這樣學生才有機會發現大千世界的美,才會發現身上蘊藏的無限能量。
例如,學生在購買小攤、小販食品時,可引導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小攤、小販食品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小攤、小販食品的原料來自哪里,是否健康,會不會帶來安全隱患呢?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小攤、小販食品可能不健康,從而更加注重飲食健康。再如,在“身邊的標志”這一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我們身邊有哪些標志,哪些是看得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這些不同的標志可以分為哪些類別,我們可以通過哪些辦法和途徑去了解這些標志的含義,如交通標志有哪些,這些交通標志有怎樣的含義。我們可以將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和提煉;可開展“身邊的標志”系列實踐活動,分項研究交通、環保、食品等標志的不同;還可以讓學生去設計標志,從而增長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其實在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提出都可以轉化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多留心、多觀察、不斷地提問,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全面、整體思考問題的能力。
很多學校把開展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作為學生必修的內容。因為只有走進社會,學生才有機會體驗五彩斑斕的世界,才會面對一些具體可感的生活現象,產生真實的問題,并不斷思考、分析。
例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開展一次走訪活動,讓學生到社會中去調查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進而不斷思考、分析,如一些商標、廣告不規范運用漢字的問題、商家不文明經商的問題、公共場所車輛亂停亂放問題、交通路線不便的問題、學生自行車經常丟失的問題等,以及城市肯德基、漢堡為什么會那么火爆,超市的物品為什么比個人商店暢銷等現象。教師可根據城市出現的共享單車,開展“共享單車之我見”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調查共享單車的使用狀況,許多城市出現共享單車泛濫、影響城市秩序的原因及政府應該如何應對等。
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還可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開展社會調查或通過網絡搜索了解相關的信息,從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開展“走進敬老院”主題實踐活動時,在活動之前,筆者組織學生思考并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有的學生提出,我們走進敬老院可以開展哪些活動,需要做哪些準備,我們跟敬老院的爺爺奶奶交流需要注意什么等問題,等等。之后筆者組織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開展交流、討論,讓學生篩選出幾個大家感興趣、有價值的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幾個活動小主題,組織學生分組制訂實施方案,開展實踐活動。此項活動開展井然有序,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所以讓學生根據在社會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有選擇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本,在沒有教材為依托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強,這就需要教師做適當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2]。在綜合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例如,當我們的學生對英武南路的寬闊美麗嘖嘖稱贊、感慨萬千時,教師可適時拿出某一學校所在的山區泥濘的小路照片讓學生觀看,學生看到狹窄、崎嶇泥濘的泥土路,會自然提出問題:如何改建偏遠的山區學校?如何改建山區的泥濘小路?在這樣的問題基礎上,學生通過平時的考察和調查,便可開展“設計未來的山區學校”或“設計未來的山區路”的綜合實踐活動。
再如,在帶領學生到缸顧東羅開展研學活動時,教師介紹東羅的故事后,可以和學生一起以設計研學單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問題的質量,如引導學生去觀察東羅有怎樣的美麗景色,東羅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東羅發展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想一想其他的農村地區是怎樣的環境,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怎樣,為什么與東羅的環境不一樣,差距的原因在哪里。通過將問題的提出轉化成研究的主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最后制定一個村莊未來的規劃,當一回新農村建設的設計師。
小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所以對問題認識不深刻。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睜大眼睛去發現,開動大腦去思考,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活動主題。同時,還可以通過召開討論會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在組織“千垛菜花志愿行”實踐活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問題,并分組開展調查問卷志愿活動。有的小組調查菜花景點的垃圾從何而來,該如何治理;有的小組調查景區每天接待大約多少游客,這些游客主要來自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給政府的宣傳推介提出怎樣的建議;有些小組探究景區有哪些當地特色農產品,可以如何更好地進行宣傳;還有的小組研究景區的交通狀況,如何才能保障更好的交通秩序,可以向交警部門提出怎樣的建議,等等。
再如,在組織開展“校園小當家”綜合實踐活動時,指導教師在活動開展前,組織學生對此次活動展開交流,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校園小當家的名稱有什么含義?小當家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小當家在平時的工作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小當家的崗位有哪些職責?小當家的管理效果怎么樣?我們應該怎樣支持小當家的工作等。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了解小當家志愿服務的內容,之后,教師再幫助學生梳理問題,綜合大家的意見選擇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最后再分組組織學生開展活動。
根據學生興趣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果教師對學生在空乏的想象、脫離實際的基礎上提出的虛無縹緲的課題不加以引導,則會使學生走進誤區。因此,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大膽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又要適時引導學生對問題做選擇提煉,選出最適合探究的問題并將之轉化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