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芝
(江蘇省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湖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我國現在奉行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教育中的美術課程必不可少。這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更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然而傳統教育模式中的美術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符合現代的教育理念。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一定要革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方法,主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首先,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低,他們的身心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發育,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其審美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提升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美”,符合我們現代的教育理念,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對其以后的人生道路起著積極的作用。
其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積極地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學生積極地、自覺主動地觀察和了解身邊的事物,使其在心中對美丑有一定的判斷,不知不覺地提升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學習其他科目的效率。由此可見,在小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及學校都認為只需要注重語、數、英三門主課就可以了,美術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是副科,不需要重視,因而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發展。然而隨著現代教育模式的轉變,美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1]。
許多美術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將課本上的畫作以及一些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不是努力地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潛移默化地傳輸給學生。在現在的教學模式當中,首先,美術教師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通過一些簡單的線條、空間、色彩、形象等引入美的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美。其次,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造型設計讓學生了解美的形象概念。最后,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美術畫作,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美術課本第十一課《花兒寄深情》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不同種類的花朵,并帶到美術課堂上。在美術課堂上,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花朵,并且讓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發揮自己的想象,之后畫下自己心目當中可以表達內心情緒的花朵。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本中的內容與實際事物相結合,使其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而是發現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學生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思維開拓的基礎,最后完成美術作業,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審美興趣[2]。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達到現代教學理念的要求,因此,美術教師一定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講述知識,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太空里的植物》時,美術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將整理好的資料投影到屏幕上,為學生展示太空當中各種各樣的植物,讓學生對這一章節的內容有具體的了解。其次,在為小學生投放太空中植物視頻與圖片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些完成自己想象中植物的畫作,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出特殊的審美能力[3]。
美術是需要創作靈感的,然而創作靈感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基礎的。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入情感,這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欣賞美術作品,體會美術作品當中的情感韻味。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媽媽的節日》這一章節時,美術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以圖畫或視頻的形式為小學生展示母親在生活中為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對母親產生感恩之心,使其更加愛護母親。然后,讓他們將對母親的愛表達在畫作里。在此過程當中,可以教會小學生感悟生活當中的美好,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美術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美術教師應該發動自己的思維能力,積極為學生開展美術寫生實踐活動。美術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學生田野寫生,讓學生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村莊、山水、花草樹木、藍天白云等。無窮無盡的美會讓學生們在美術寫真實踐活動中不自覺地發現美、認識美、了解美、歌頌美。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要及時引導和點撥學生。學生在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嘆的同時,也產生了審美的情感與能力[4]。
綜上所述,在當今教育理念不斷轉變的背景下,美術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再將美術作為副科,而是要將美術教育作為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學生塑造成一個知道何為美,如何愛美、懂美,并且能創造美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