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靜
狄更斯作為英國19世紀杰出作家,其作品主要圍繞英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遭遇,作品大多具有現實批判性。隨著生態學、生態哲學不斷深入文學領域,生態批評研究應運而生。因生態批評研究的不斷發展,部分學者也基于此角度對狄更斯的文學作品予以重新研究。所以本文對狄更斯的兩部代表作《奧利弗·退斯特》、《遠大前程》予以生態批評分析,并以此促進狄更斯作品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全名為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樸次茅斯市郊一戶海軍職員家庭。查爾斯·狄更斯主要作品有《奧利弗·退斯特》、《遠大前程》、《老古玩店》等,其作品主要以底層人民的生活遭遇為文學作品主要創作內容,作品深刻反應當時英國社會環境。
《奧利弗·退斯特》為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在國內也具有較高知名度及好評度,這部作品也被部分譯者譯為《霧都孤兒》。該作品主要講述富人棄嬰奧利弗·退斯特歷經坎坷,最終與家人相聚的故事。而狄更斯的另一部文學代表作品《遠大前程》,也有部分譯者譯為《孤星血淚》作為狄更斯最著名的晚期小說代表作品。該作品主要講述內容為主人公為生活在姐姐家的皮普,夢想成為像姐夫一樣優秀的鐵匠,但因受各種因素干擾,夢想變為一名“上等人”,最終失敗并回歸人性本質的故事。狄更斯通過描寫皮普的生活遭遇,表達其對人性、生命的看法。
生態批評為上世紀90年所興起的批評浪潮,透過文學、文本觀察文明與自然間的深刻聯系,同時還應探究文學、藝術與當代價值觀、社會生態及精神生態的深層次關聯,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精神合一、物質合一。因此,生態批評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特征:
1.生態批評應以文學作品中自然生態問題、精神生態問題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也可通過生態文化視角對傳統文學作品予以重新闡述。
2.藝術創作中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創作主體,展現人與自然的生命契合度,并加強生命科學、文學研究二者間聯系,使生態批評具備文學跨學科特點。
3.生態批評內容應以生命本質角度與地球角度對人類過去、未來狀態予以考察,將文學形式主義具體化。其次,生態批評應強調生態文化現象的文學精神、文學用語,并在此基礎上盡量展現文學美觀性。
人不僅作為物理意義存在,同時也具有相應的精神,從而形成人性。所以,對人類精神生態也應予以足夠重視。蒙克斯為《奧利弗·退斯特》中關鍵人物,作為本書主人公同父異母的哥哥,蒙克斯是為實現自身過度欲望而編造的假名字。蒙克斯其父為“上等人”,即埃得溫·利弗得。埃得溫·利弗得曾在遺囑中表明,若當年棄嬰為遵紀守法的男孩便可繼承全部家產,反之家產則由蒙克斯繼承。蒙克斯為繼承全部家產便蓄意將奧利弗訓練成惡人。如買通奧利弗上級,并讓上級將奧利弗訓練成十惡不赦之人。從蒙克斯行為可知,利欲熏心可使人精神狀態逐漸扭曲,最終走向自我滅亡。狄更斯的另一部文學作品《遠大前程》中,情感、欲望成為造成郝微香人生悲劇的重要因素。郝微香因婚姻騙局,造成自身精神世界崩塌,導致郝微香產生復仇心理。其次,郝微香因從小嬌生慣養,導致難以聽取周圍人任何建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造成這場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郝微香得知真相后精神變量影響持續增加,造成其精神生態又轉為另一極端,即社會報復心理。除此之外,皮普也為因愛生恨的典型人物。較強的愛情欲望及情感體驗使皮普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扭曲,導致個體因過度欲望造成精神生態失衡,最終誤入歧途。主人公姐姐及姐夫均為精神生態較為良好的人,并對主人公皮普起到一定積極影響。但皮普因外界環境而對自身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質疑,并最終導致觀念扭曲。由上述內容可知個體精神生態也可因外界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當部分精神變量產生變化時,將會破壞精神生態平衡性,從而使人們做出錯誤抉擇。
綜上所述,通過對《奧利弗·退斯特》、《遠大前程》這兩部作品予以分析、研究,可發現精神變量在自然世界、人類世界中,具有較大影響。人類欲望、信念等均可對人類精神生態平衡性產生影響。然而,人類精神生態中人類欲望、信念等精神變量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精神生態平衡與否,也可引發人類對自身作出行為或對自然世界作出行為,最終產生不同行為結果,對自然世界、群體生態狀況、個體生態造成一定影響。
生態哲學不斷發展,哲學家Arne Naess曾提出深層生態學理論為生態批評理論進一步發展提供嶄新思考角度,如狄更斯的《奧利弗·退斯特》、《遠大前程》這兩部作品中均多次出現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場景。書中主人公通過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得以凈化心靈、返璞歸真。如狄更斯在《奧利弗·退斯特》中對奧利弗被威脅去梅里太太家里偷盜,因未聽從惡人命令而被槍擊并拋棄后,被梅里太太、露梓小姐及他人及時救治,送入鄉下療養時。狄更斯曾如此描寫“羸弱的孩子……從鄉村清香空氣里感受欣喜、快樂”,使奧利弗心靈得到充分放松并拾起勇氣生活。另外,《遠大前程》中狄更斯曾創造出兩位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物形象如鐵匠喬、畢蒂。這兩位并未被權利、名譽及金錢蠱惑,始終保持人性的善良與純真。與此同時,《遠大前程》主人公皮普歷經世事變幻后,最終回歸人性善良、淳樸,并返回安靜平和的故鄉。文中曾如此描述皮普故鄉“氣候如此美妙宜人……這鄉村風光相比往常可不止美上幾倍。”作者通過描寫自然景物也從側面反映出,主人公皮普的心境變化與人性本質回歸路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人類世界、自然世界聯系,充分展現人與自然的精神合一、物質合一。文學作品的研究中,除注重作品主體外,也應透過作品中所體現的生態哲學思想對當代社會予以警示。通過這種文學批判模式,既可為進一步探究自然世界、人類世界聯系提供文化載體,也可豐富世界生態批評視角并可正確調整人與自然間、個人間、人與自我間關系,將文學作品警示性發揮至最大。
人類社會以群體社會形式為主要存在方式。從目前社會實際發展角度出發,人類社會以群體社會存在的形式將會長久延續。因群體情感為人類精神世界所存在主要變量,受欲望、價值觀等因素影響較大同時人可因情感變量而作出相應行為。其次,群體生存狀態、方向一旦形成便會受相應發展規律影響,從而反作用于人的精神狀態,進而對部分可干擾人類情感因素造成影響。所以考察社會生存狀態時,可從不同社會群體、公司人員群體生態等群體生態模式予以群體情感探究。群體情感、群體生態二者間互相作用與互相影響。狄更斯在《奧利弗·退斯特》故事開始時,便對濟貧院中因人類過度欲望而造成的群體扭曲生態進行描寫,使讀者對當時社會狀態予以初步了解,為讀者深入了解作品內涵提供文化背景。作品中所描寫的濟貧院管事們因對金錢欲望過度膨脹,使管事們以克扣經費、中飽私囊為樂。管事們為進一步滿足自身私欲,甚至出現限制兒童飯量的現象。奧利弗便因多要一碗粥而被趕出濟貧院。狄更斯通過這段文字描寫,體現出人因過度欲望而體現出的心態及行為扭曲現象。隨后,奧利弗進入棺材店做學徒,老板娘將狗吃剩的殘羹給奧利弗當做晚飯,并將棺材停放間作為奧利弗睡覺住所。由上述內容可充分了解,當時英國社會的雇傭階級所出現的剝削壓榨現象。雇主們因滿足自身金錢欲望而不斷壓榨員工利益,充分展現人性的異化。人類群體情感歸屬因過度欲望而進一步破裂。
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中也對人類因利欲熏心而導致的人類群體情感崩潰現象予以描寫。如作品中家境殷實的郝微香小姐因被騙子康佩生與弟弟阿瑟爾合謀騙婚,而造成郝微香精神崩潰,從而對周圍人及社會產生較強報復心理。弟弟阿瑟爾獲取更多金錢利益便聯合康佩生騙婚姐姐郝微香,郝微香得知真相后,便將這一仇恨情感灌輸給幼女艾絲黛拉,形成新一輪悲劇,書中關于扭曲人性的惡性循環便由此展開。由此可知,親情、愛情在金錢利益面前也隨著人類貪念的增加而越來越脆弱,過度的金錢欲望使人性越發扭曲。人與人間的社會生態因欲望被嚴重影響。除此之外,郝微香對自身愛情欲望也未予以正確處理,郝微香因自身情感欲望無法滿足,致使自身精神生態失衡,從而走向情感極端。此種模式導致自身淪為滿足欲望的犧牲品,從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郝微香人生的悲劇程度。社會狀態失衡其主要原因為群體情感難以得到滿足,如郝微香的愛情欲望、阿瑟爾及康佩生過度的金錢欲望等。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精神狀態的支配,當精神狀態失衡時往往導致人的行為失衡,從而使群體狀態失衡。因此,人應對自身欲望予以正確處理,保持精神生態處于相對協調階段,從而保證人類群體生態良好發展。
雖然現階段國內對狄更斯單部文學作品的生態批評研究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已逐漸成為文學領域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狄更斯的兩部重要文學作品為例,即《奧利弗·退斯特》與《遠大前程》并對這兩部作品通過生態角度予以批評并通過對自然世界、人類世界予以高度辯證,加深人們對自然生態、精神生態及自身價值觀思考,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