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從2017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開始投入使用由教育部審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編版”),以此取代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版教科書(以下簡稱“人教版”)。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通過對初中語文教科書的變化的分析,可以探究教科書中蘊藏的語文教育價值導向,可以進一步開發教學資源,提高教學實踐水平。“統編版”語文教科書是對“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的繼承與創新,本文將著重分析課后練習中“讀讀寫寫”欄目的變化,以期在把握編者意圖和語文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探究基于“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讀讀寫寫”欄目的書法教育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識字與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可以為閱讀和寫作教學打下堅實基礎。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的“讀讀寫寫”欄目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對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具有重要意義。七年級上冊統編版語文教科書與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相比,在欄目名稱上,人教版將這一部分命名為“讀一讀寫一寫”,統編版將這一部分命名為“讀讀寫寫”。在字詞的選定上,統編版教科書做了更為科學化的處理,即以專門設計的軟件,提取課文中的二級字和部分較難的一級字,以此為基礎,來確定“讀讀寫寫”中的字詞。在欄目的版面設計上,統編版新增了田字格。在字體上選用了丁永康先生撰寫的硬筆書法。
兩版教材相比,最顯著的變化是統編版教科書中新增了田字格。田字格是一種用于規范漢字書寫格式的模板,在漢字書寫過程中起輔助參照的作用。通過邊線,中線及分割出來的空間使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更清楚的分辨漢字各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以便將漢字寫得規范美觀。田字格作為最精簡的練習格得到廣泛使用,它有助于確定筆畫的起止和走向,確定字的重心與勻稱,確定字的部件與分界線,確定字的大小與占格,確定字的集合外形與筆畫伸縮。在語文教科書中用田字格展示漢字,為學生做出了直觀的書寫示范,并且提供田字格讓學生練習有助于學生的書寫臨摹。教科書中丁永康先生書寫的硬筆字結構嚴謹,用筆精到,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為學生提供了便利的臨摹范本。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其本質上反映著一定的價值訴求。這些價值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教科書中每一處微小變化都是價值訴求的體現,“讀讀寫寫”欄目的變化也承載了語文課程中的重要要求。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段的識字與寫字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提出了以下四點要求:⑴.“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學會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⑵.“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會寫規范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⑶.“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⑷.“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讀讀寫寫”欄目的變化進一步完善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教科書中提供田字格便于學生的規范練習,提供名家書法字體便于臨摹,體會書法美感。名家的硬筆書法可使學生領略到漢字書寫之美,還可使學生體會書法中所包含的意境美,姿態美,藝術美。這都是需要學生在每課的學習過程中去領悟,去提高。學生對于書法的欣賞,臨摹,不僅能提高對于書法的欣賞能力,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激發對祖國文化的欣賞和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同時統編版教科書中規范美觀的漢字,可以促進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時代發展和語文教育發展的要求。
統編版語文教科書旨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讀讀寫寫”欄目中字詞均為丁永康先生撰寫的硬筆書法,這正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漢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也反映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明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燦爛的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它不僅是我國的文化寶藏,而且還是世界藝術之林的珍品。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加入書法內容,有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和傳承。學生在學習硬筆書法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和透徹的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風貌,也能増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
初中生的思想正處于逐漸定型的關鍵時期。在當今思想體系紛雜,價值觀念多元的信息時代里,學生欣賞書法,練習書法,不僅有利于中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而且有利于中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書法之美,不僅美在其形體,更美在其筆挺的風骨,美在深妙的精髓。點的細微變化、線的靈活律動及由點和線所構造形成的平面空間布局都使得書法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其體現在點、橫、豎、撇、捺、折、鉤、提的巧妙組合傳達出的骨力、姿態、神韻、氣魄。語文教科書中的書法呈現能更直觀的讓學生領悟到書法的藝術美,在學習過程中的書法練習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書寫的樂趣。學生可通過觀察基本筆畫的行筆方法,欣賞偏旁部首的協調搭配,來掌握漢字的結構,書法的美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美感的態度中,學生可將注意力專注在漢字本身的形象,進而去領會書法中的精神氣魄。基于教科書的書法練習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奠定基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創造力。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與計算機技術、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娛樂和生活學習方式都產生了巨大變化。漢字書寫逐漸被電子輸入代替,人們的漢字書寫技能逐漸弱化。近年來,社會各界人士都開始呼吁重視書法。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書法方面,綱要提出中學生要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作品中的美感與意境。
書法教育與寫字教育的不同在于,寫字是以傳達內容為主,審美為輔;書法是審美為主,傳達書寫內容為輔。寫字教育更多的是強調書寫的正確性和規范性,其目的在于認識和理解,書法教育更多的是強調美觀性,藝術性,其目的在于理解文化內涵和提高鑒賞力。寫字教育是書法教育的基礎,書法教育是寫字教育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中學語文書法教育主要指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以寫字為內容,書法為形式,結合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的教育教學活動。在語文書法教育中不但要規范學生漢字書寫的筆畫結構,而且還要提高學生的欣賞創造能力。初中階段的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目標,以書寫練習為基本途徑,同時輔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書法教育應不斷加強,使書法教育與語文教學緊密配合,互為促進。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一種藝術形式,沒有漢字就沒有書法,通過對漢字基本筆畫,結構的加工,賦予漢字美感和文化。書法教育常被看做獨立于語文教育而存在于美術教育中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書法的人文性、思想性在美術教育中是很難全面體現,這一認識也警醒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足夠重視書法教育在語文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要以書法教育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寫一手漂亮的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書法教育的加入,能使漢字更加規范美觀,在欣賞和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吸收的傳統文化精華,促進語文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的能力,文字運用的能力必定包含貫穿著人文精神的書寫能力。語文教學應重視書法豐富的文化意義,利用教材中的書法教學資源,促進語文教學的豐富性,趣味性。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變化要求教師要注重書法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審美教育,充分發揮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書法教育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讀讀寫寫”欄目的書法內容,基于教材學習為學生提供書法指導。此外,教師在書法教育中應起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應成為學生榜樣。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素養養,充分結合教材,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書法教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