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區要搞好民漢雙語教育,實行“民漢兼通”。對民族國家而言,雙語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保障;對學生自身而言,民漢雙語為媒介展開各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雙語基礎,更有助于學生后續其它專業知識的學習。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是包含民族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未來生存發展的必須,而少數民族語言本身即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學生日常交流的基礎語言,在教育過程中開展雙語教育,是教育進步的重要標志。分析當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面臨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這些困境,是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質量,促進國家整體多元文化發展的迫切任務。
雙語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以兩種語言為教育媒介,接受母語教育的同時接受第二語言教育。第二語言并不特指某一種語言,廣義上理解可將非母語的任意一種語言作為第二種語言媒介。本文探討的雙語教育是指,將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以少數民族傳統語言為母語,以國家通用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展開教學。少數民族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少數民族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應用兩種語言,尊重少數民族使用自身民族語言權利的同時,積極推廣和普及漢語普通話。在教育過程中,以民族語言、漢語兩種語言展開教學,將每一個學生培養為雙語雙文化人才,不僅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對于民族國家本身也有重要的意義。
雙語教育發展不均衡、城鄉教育差異大,部分地區對雙語教育的認知不足,增大了雙語教育普及和推廣的難度。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以雙語教育為代表的民族教育進步明顯,實現了較大發展。但不可否認,少數民族部分聚居地區受經濟、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城鄉教育差異,制約著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有效實施。部分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育水平相對較為落后,與城市地區存在明顯的層次差別,可以說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擁有同等的教育機會,但實際教育差異卻不容忽視。教育教學理念、設施等軟硬件的不均衡,導致整體區域雙語教育水平難以提升。筆者了解到,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農村和牧區,雙語教育的推行力度難以滿足社會的內在教育需求,很多學生只能在漢語課上簡單的學習基礎漢語,其它課程基本以少數民族語言進行,且日常交流也很少使用漢語。城市地區雙語教育的普及力度較大,除了專業的漢語課程,其它諸如課程教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能夠有效應用漢語交流。由于教學資源匱乏,民族農村地區雙語教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對雙語教育重要性的認知不足,導致農村雙語教育水平滯后,在未來發展中,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機構應該重視這一問題,重視民族語基礎上的漢語教學,均衡城鄉的教育發展水平。
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實施者,也是與學生接觸最多,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導者。一支專業水平過硬、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是促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實施的重要基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缺少大量合格的專職雙語教育教師,嚴重制約了雙語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由此可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對雙語師資的需求極大,而對雙語教育教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與實際教學需求相比,少數民族地區現有的雙語教學資源、師資隊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雙語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少數民族地區部分學校的教師只能應用一種語言教學,或者民族語言、或者漢語,能夠雙語互通且教育質量較高的教師嚴重空缺;二是雙語教師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從教育整體而言,雙語教學不僅僅是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一門漢語課程,而是要以雙語為媒介展開教育,讓學生能夠熟練應用雙語交流和學習,例如體育、音樂、數學、自然、美術、計算機等各個學科,都應該以雙語展開教學。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學中以民族語言為主的學校不在少數,相當部分學校無法達到雙語開課的這一標準要求,從分布上看,條件較為艱苦、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學校,教師資源嚴重匱乏,教師的學歷、資歷也不合理,部分教師雖然以函授、電大、自考等方式提升了學歷,但并未經過師范類院校的專業教育和培訓,難以滿足雙語教育的實際要求。
具有雙語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是開展雙語教育的基礎。筆者查閱國內權威性的文獻庫,近年來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如新疆地區、壯族地區等地區的雙語教育的相關研究較多,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現狀、教育困境展開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議。在此形式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進一步發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雙語教師隊伍不穩定,對雙語教育的全面實施有很大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學校教師超編、農村地區教師缺編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部分教師難以適應農村學校艱苦的條件,希望在條件較好、資源齊全的學校穩定發展,導致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離職后難以短時間內補充新的教師,往往一個雙語教師要教授多個班級,工作任務繁重,卻始終難以滿足雙語教育的切實要求。拓寬教師來源渠道的前提在于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的從教地位,以支教、定向招生的方法及時補充教師,但偏遠地區、條件較差的區域很難滿足這些條件,教師隊伍建設問題也難以有效解決。
教材、教輔資料是教育活動開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學、完整、內容豐富的教材是教師教育中依據和輔助的工具,而教輔資料則是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練習和復習的重要資料,無論是教材還是教輔資料,對雙語教育的實施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雙語教材問題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少數民族語言多樣,各個民族地區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雙語教材的編者只能以大眾化的標準為標準編制教材,雖然在內容上沒有太大的偏離,但由于對少數民族各個區域的個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結構內容和文化知識體系缺乏針對性,部分內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特色的民族文化內容的融入也相對缺乏。國家通用版教材應用率較高,其中涉及的漢語知識點、重點的專業程度較高,對于漢語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而言,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吸收知識顯得力不從心,導致實際學習中跟不上進度,難以提升學習效果。除了教材之外,少數民族地區部分學校教輔資料配備不齊,或選用與當地民族教育實際不適宜的教輔資料,或選擇過于簡單的教輔資料,導致學生在學習之后,難以通過教輔資料達到鞏固知識、復習知識、加深記憶和練習的目的。此外,部分條件較差的學校,甚至沒有教輔資料,同時教學掛圖、視聽音像、測試題庫等也未能配套,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雙語教育的實際發展。
師資培訓系統的建設實施關系著教育質量以及雙語教育的推行效果。現階段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師的培訓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視,部分地區已經加強了分層培訓模式的構建和實施力度,雙語教育培訓計劃的實施已經成為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一種常態,但從新時代國家對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實際要求來看,師資培訓系統的建設力度依然難以滿足現實教育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培訓經費不足。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少數民族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師培訓的經費投入缺乏,導致培訓系統不完善,培訓力度也難以加強。雙語教師需要培訓的專業、內容眾多,且尚需接受培訓的教師數量只增不減,整體的培訓效果不容樂觀;二是雙語教師培訓時間設置、名額分派不合理。現今,國家對雙語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較重,若培訓時間安排在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部分教師難以抽身參加培訓,且部分學校為了不浪費培訓名額,隨便指派一些教師前去培訓,由此培訓的實效性未能充分發揮。
雙語教育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由此雙語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特色,結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語言特點、母語特點、教育實際情況展開教育,如此才能使雙語教育與少數民族語言教育更充分的融合,發揮雙語教育的實際價值。不同的少數民族母語不同,漢語教育開展的難度也有差異,且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基礎也決定了雙語教育開展的成效,部分少數民族鮮少結合和應用漢語,這一類民族地區,漢語教育開展的難度較大,都是零基礎教學。部分少數民族及地區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和學習漢語,學生有一定的漢語言基礎,這一部分地區民族雙語教育開展更為順利,教育進度也更快。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開展雙語教育的基礎性階段,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不僅要在學校教育中推廣和學習漢語,更要將漢語逐漸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讓學生能夠在學校、生活中都能夠使用雙語交流,鞏固自身所學習的漢語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轉變雙語教育觀念,是促進雙語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觀念與教育本質息息相關,不同的時代教育要求不同,教育觀念也要不斷的更新,如此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才能在不斷變遷的各個時代緊跟現實,為社會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實施,應該立足本地區教育實際,改變教育觀念,在民族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下,在教育中注入新時期全新的教育觀念,突破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的束縛,進一步探索適宜該地區民族教育的辦學模式和體制,讓雙語教育在少數民族各個區域普及和發展的同時,將雙語教育的價值和功能落到實處。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此背景下,雙語教育觀念的改革,必須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加強教育辦學形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多項內容的理論探索,將理論探索的成果轉化為教育實際方案,融合現代化教育理念,促進雙語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重視雙語教育,讓少數民族各個地區切實認識到新時代推動雙語教育深層次發展的重要意義。發展雙語教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實際,因地區、因民族制宜,尊重少數民族民族語言、民族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做好城鄉雙語教育頂層設計,內容包括雙語教育改革步驟、教育目標、教育要求、辦學模式、教材選擇、課程設置、學制要求等方面。將少數民族經濟建設與雙語教育發展融為一體,縮小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城鄉差距,促進城市地區雙語教育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的同時,加強農村地區雙語教育建設力度,配備完善的教育設施,逐步改變農村地區的雙語教育現狀。少數民族地區不僅要加強雙語教育的推行力度,強化對雙語教育重要性的認知,還要針對性的做好教育規劃,設置教育目標,分析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有效方式突破困局,解決矛盾,確保雙語教育能夠在少數民族地區延續性、規范性實施和發展。
構建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促進雙語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動力源泉,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最終的教育質量,也決定了雙語教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對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嚴重缺失的現象,要建立雙語教師長效補充機制,及時補充雙語教師的空缺,確保教育活動正常開展。除了構建雙語教育教師補充機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各校教職工數時,應該充分考慮雙語教育學校的實際教育狀況,結合學生數量、規模等實際要素,適當壓縮城鎮學校編制,放寬農村學校編制,以解決城鎮學校教師超編、農村學校編制不足的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雙語教師人才流失嚴重,為穩定教師隊伍,應該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讓雙語教師有教育生命的歸屬感,能夠心甘情愿的奉獻自身的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雙語教育事業中,為學校、學生、教育以及自身的共同發展而發揮自身的最大價值。例如提高教師的工作檔次,適宜發放生活、社會補助,提供進修、晉升的平臺和機會,解決其住宿、子女入學等問題,從而吸引優秀的雙語教育人才加入到雙語教育中,并長期穩定的從教。此外,應該加強師范生定向培養力度,開展義務支教工作,均衡城鎮學校、農村學校的教師結構,保障農村偏遠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地區也有專業性較強,職稱結構層次較高的教師任教。城鎮學校可定期選派教學經驗豐富、有組織能力的優秀雙語教師赴農村地區支教,為教育薄弱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并且普及豐富的雙語教育經驗,讓農村長期任教的教師了解和學習。
豐富教材內容,配置全套的雙語教輔資料,是擴充教育資源,針對性開展雙語教育的有效措施。少數民族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歷史以及語言文字,各民族、各地區的雙語教材不能一概而論,適宜地區發展,符合民族語言特色的教材,才能發揮真正的教育價值。由此,要求雙語教材編譯工作應該結合教育實際、地域特點進行,區分不同少數民族語言、語言特色,在此技術上靈活多樣的編制教材內容,例如在歷史、地理、語文等教材中,可以適當增加該民族的文化內容,這樣在雙語教學正式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在自覺內質的文化氛圍中,更易于學習和記憶,了解和掌握雙語轉換的技巧。此外,結合教材內容,應該配備全套的教學掛圖、識字卡片、視聽音像、測試題庫等資料,選擇難度適宜、符合學生知識體系的教輔教材,讓學生能夠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和練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加大教師培訓的資金投入,完善師資培訓系統,建立梯級網絡,實施分層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任務。不同的地區結合雙語教師的實際情況,應該采取適宜、合理的培訓方式,對于教育經驗豐富、專業水平較高的教師,可提升培訓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于教育年限較短,雙語專業水平稍弱的雙語教師,應該加強雙語教育的基礎內容培訓,讓教師掌握更多雙語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斷提升和積累教育經驗。教育部門組織教師系統性培訓時,應該將培訓時間設置為節假日教師空閑的時間,且各個學校應該合理分配培訓名額,結合培訓的具體內容,選擇有真正培訓需求的教師參與培訓。如此,才能促進雙語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確保各個地區雙語教育的均衡有效發展。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當下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獲得長足進步,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部分地區對雙語教育的認知不夠,導致城鄉教育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雙語教師結構不穩定,雙語教材缺失、教師培訓等問題都必然地制約了雙語教育的發展和提升。面對這些問題,應該提升對雙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基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實現雙語的共同教育、共同提升目標,保留民族語言文化的同時,提升規范性、通用性語言的教育質量。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應該切合地域文化實際,突顯少數民族特色,加大對雙語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素質,從而縮小城鄉雙語教育的差距,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整體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