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近年來,新聞報紙網絡上大量涌現出了一批不同于傳統被字句的“被+X”結構的句子。他們出現之快,數量之大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本文將從邢福義先生提出的“小三角”語法研究理論入手,深入探討、分析這一新興語法現象。
邢福義先生早在1984年即提出“語法研究要有機地結合邏輯和修辭”,這是“小三角”理論的開端。1987年他在《語修溝通管見》一文中指出“對于某種語法現象既要研究其語表形式和語里意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揭示有關規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語用價值,借以深化認識。”[1]這也標志著“小三角”理論的初步形成。后來,邢福義先生在“小三角”表—里—值的基礎上引入了“大三角”普—方—古,1990年他發表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兩個“三角”》(中國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0年第9期)確立了“小三角”理論的最終形成。
兩個三角理論是要求我們對某一語法現象進行動態研究,并從多角度進行分析,主張語法研究應全面考察該語法項目在語表形式、語里意義、語用價值即“小三角”的表現,和在普通話、方言、古代近代漢語大三角的表現。通過充分觀察和描寫才能對他進行充分解釋。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對“被+X”這一新興語法結構,從語表形式、語里意義、語用價值三方面進行多角度、動態的分析。
邢福義在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兩個“三角”》中指出語表形式即顯露在外的可見形式。
我們傳統被字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受事+被+施事+VP
(2)受事+被+VP
(3)受事+被+施事+所(給)VP(意義上的被動)
《現代漢語通論》指出,構成被字句的動詞必須是及物動詞,單音節、雙音節均可。如被加工、被編輯、被淘汰、被殺害、被打、被罵……。
“被+X”結構的語表形式是:主語+被+X
X較為靈活,有較大的開放性,其自由度遠超過一般特殊形式
(1)X為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
X為不及物動詞,例如:被自愿被死亡 被退休 被下降 被出名 被辭職 被病逝
X為及物動詞,例如:被謀殺被認領 被擴張 被同意 被統計 被協商 被代表
即使他們是及物動詞,但“被+X”后不接賓語,X當做不及物動詞使用。
(2)X為形容詞,例如:被幸福被小康 被貧困 被和諧 被高尚 被滿意 被慈善
(3)X為名詞,例如:被醫保被專家 被傳記 被特長 被時代 被潛規則
(4)X為數詞,例如:被第一被90%
《說文解字》中,“被”是名詞,“被,衣,長一身有半,從衣皮聲。”即為睡覺時蓋的厚衣物,規格是一個半身高的衣物。引申為動詞“覆蓋”義。王力先生指出:被字用為動詞,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蒙受、遭受”的意義。(《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被字句的“被”即來源于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被字句的“被”為介詞,作用是引進動作的施事,前面的主語是動作的受事。我們一般用被字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如“他被淋濕了。”后來受西方的影響,被字句的使用范圍擴大,也可以用來表示得到滿意、愉快的事物,如“他被評為優秀教師。”邢福義先生把此種現象歸為一類,稱為“承賜型”被字句。
3.2.1 “被+X”結構與被字句的被動主體存在差異
傳統的被字句,主語是受動者,如:小偷被警察抓住了。主語“小偷”是動詞“抓”的對象。而在“被+X”結構中,主語常為施動者,但執行狀態時被動的,含有不情愿,被迫的意義。
(1)親,你被幸福了嗎?(鳳凰網2012.9.12)
在例句(1)中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主語“你”的感受,即使是受“被”在是時候,幸福的發出者還是你,但幸福的標簽是強制貼上的,在思想上是被動的。
3.2.2 “被+X”結構中施事主體常被隱藏,即為隱性施事。
“被+X”結構中的施事主體不會像被字句那樣出現在“被”與動詞之間,我們常常要通過整篇閱讀才能找出動作的發出者,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a.施事為強勢單位
例如:
(2)農民們正在為“被城鎮化”而擔憂。(人民網2014.8.18)
(3)不讓農牧民“被上樓。”(新視野2014.8.13)
有能力讓農民城鎮化的不就是強勢的有關部門嗎?
b.施事為傳聞或是一種假象
(4)短短一年間,李湘已被懷孕多次,不過王岳倫對此笑而不答。(人民網2014.6.16)
被懷孕是以訛傳訛的假新聞,他們的施事主體是各類媒體。
c.施事主體是人們無法擺脫的隱形力量。
(5)浙江、福建人均GDP超4萬元,你被平均了嗎?(第一財經日報2014.11.13)
(6)馬建堂:看到網友說工資“被增長”會臉紅的新任常委。(北京青年報2014.10.13)
不難發現“被平均”、“被增長”的施事主體一般不會再文章中出現,但背后所隱藏的推手,讀者也已心知肚明。
3.2.3 “被+X”結構語義實現多為否定
傳統被字句,如“衣服被淋濕了”,“你明天要被罵的”所表達的事實是已經發生的或將來要遭遇到的可能。但“被+X”結構中,被幸福、被自殺、被懷孕、被增長,都不是已經發生的真實行為,而是對這種行為的質疑和否定。
3.2.4 “被+X”結構語義存在多解可能性
通常情況下,一種表達形式出現多種解釋的情況不多見,但如果從語言表達提供的可能性來看。“被+X”結構存在多種理解方式。
例如:“被死亡”就可以有以下4中解釋:
已死亡:A死亡,別人強迫①A未死,死的是他人②
未死亡:A未死,他人說A已死③ A未死,他人視A已死④
①某人并不想死,但被人誘惑、要求、甚至是強迫而死。
②某人并未死亡,死亡的另有他人,但被誤以為是某人。
③某人并未死亡,而被他人傳說死亡了。
④某人并未死亡,而被他人統計中寫成了死亡。
這種多解可能性存在的原因在于,首先“被+X”結構中部分內容的隱含。上文已經提到過,施事主體被隱藏,其實由于“被+X”結構的特殊性,“被”后常加名詞、形容詞等,進而施事方式都隱含了。而現實中的施事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造成了多施事方式及其施事主體解讀的多樣性。[2]其次事件的具體背景(動作是否真實發生)也隱去了,這就造成了對事件真實性的不確定。最后將這些過程提供的可能性加以組合,必然整合出多種可能性。
這也是“被+X”結構倍受關注的重點[3]。從反映的事件來看,用“被+X”結構多描述因弱勢群體獸人欺騙、脅迫、愚弄,而引發的不滿。這些事件的受事者多是在不知情或非自愿的情況下,非自主遭受某種情況。用這一結構所表達的社會情緒多是反映個體權利的無奈追求,以及對隱藏的強勢主體的威權、蠻橫的諷刺和批評,是一種用深邃的否定來揭露社會現象的一種表達方式。
(7)北京的房價很快進入3萬時代,四環內均價突破了3萬,連六環都帶到1萬了,對于中低收入者來說,要買房只能“被六環”了。(北京晨報2010.3.16)
“被六環”描繪出了中低收入者望房興嘆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對高房價的不滿和質疑。
“被+X”結構起初源于網絡,并迅速從網絡語境走向了大眾媒介,常出現于新聞標題中,之所以“被+X”結構從產生至發展到“被時代”如此之快,主要的原因是,首先當今社會已是信息化時代,各種現代化手段使信息交換頻繁,生活節奏加快使人們追求速度,講求效率,這就要求以最簡潔的形式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而“被+X”結構所具有的簡明性、實效性更符合這種要求。[4]其次現代人喜歡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用一些非常規的用法來張揚個性,一實現自我存在,而“被+X”這一形式不僅信息量豐富、表現力強,而且形式別致、幽默機智,帶有調侃性,具有諷刺意味,自然受到大家關注并迅速模仿。最后,“被+X”結構,通過較大的反差來凸顯其表達效果。“被+X”結構的“X”一般多為”自愿、捐款、自殺……等自主行為強烈的動詞,而這種自控能力強的詞用于“被+X”結構中,由自主變成被動,由自控變成不受控。[5]這種反差就更能把下層對上層,權利對權力,弱勢對強勢所發出的追問與質疑表現的淋漓盡致。
“被+X”結構在形式上與傳統被字句是一種繼承關系,在意義層面上又有創新的一面。這一結構是語法結構系統調整空間的產物,也是語言系統和社會交際互動共變的結構。換言之,我們既要從語言系統本身來認識“被+X”結構的表—里—值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也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語言和社會的共變關系。由于特殊的情境和語用效用的存在,目前的“被+X”結構多表示批評、否定、貶義的意思,但從結構上看并不排斥中性甚至是褒義,例如:
(8)煙臺茶,亟待“被出名”(煙臺晚報2010.2.5)
例(8)中“被出名”是指希望能有人來宣傳一下煙臺茶,使之出名,是一種積極的語用態度,具有褒義的色彩。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社會背景所賦予的特定約束有可能松綁時,“被+X”結構其語用色彩完全可能發生變化,進而拓展出新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