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芬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江蘇太倉 215421)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一線的教師,每天與學生打交道,借著他們成長中一次次沖突、犯錯和活動的細節,尋找他們內在的積極因素,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奠定他們幸福有成的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內在能動的主體性。這么多年來與學生打交道,我越來越感受到學生向善的一面,哪怕是品行再差的學生。我曾經帶過的班里有一個學生,因為我是初三接班的,剛接觸之后,他屢次犯錯,于是我與他的家長聯系,他媽媽來到學校,就在我的辦公室里,他竟然一直跟他媽媽頂嘴。后來與他接觸的時間長了,從他的言行中了解到,雖然他常常因逞能犯錯,甚至有點墮落,其實他的內心也很矛盾、很痛苦,學習已經落下了,他自己也不知該怎么辦。后來班上有一位同學摔傷住院,他常常去探望,表現出他善良的一面。我就從這點出發,常常與他一起談談如何做人、如何處事,也真心實意地給他一些幫助,我們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從這個學生身上,更使我堅信,培養學生善良的積極品質何其重要。但是,說人之“性善”,也不是說“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道德完全的人”,它只是為人的為善提供了充分的內在根據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論認為,人的大部分的潛意識隱藏于冰山之下。這些潛意識只滿足本能的需求,遵循快樂的原則,不受道德規范的約束,所以人有破壞性,有貪欲等,正因為這樣,孩子出生后需要受教育,需要道德規范加以約束,而我們教師正是擔當了這個責任。因此,在課堂、在校園,學生犯錯是正常的事,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提高認識,學會自律,能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
在班級管理中,針對學生常犯的一些錯誤,我會與學生一起制定出一些規則,然后互相監督,一起執行,慢慢地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家里條件較為優越,從小家人就非常寵愛,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來到學校后,與同學相處,稍有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有一次,他在宿舍里與一位同學發生了一些小矛盾,他竟然將一盆水倒在這位同學的床鋪上,望著浸滿水的棉絮,他甚至還有一些得意。得知這一情況后,我冷靜地分析了這個學生的心理,他只想用這種方式發泄心中的不滿,可是他沒有考慮到別人,甚至根本沒想一下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我借助集體的力量,在班級里就這件事展開了討論,大家覺得作為一個社會上的人,做事不僅要想著自己,更要考慮到別人;在生活中既要懂得感恩,更要學會寬容。于是,在班級的約定中又加上了一條:學會自律,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在班級輿論的熏陶下,他逐漸懂得了自律,學會了感恩與寬容。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他們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既長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就會造成一些年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1]。”這個言論讓我們正確認識到兒童的種種需求就如飲水起居一樣是人的天性,我們要尊重他們的需要,為學生的自我完善營造一個綠色的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我們學校管理中,安全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我們全寄宿的學校。有一次,在學校的樓道里,有幾個學生互相追逐著,蹦蹦跳跳的,看上去很危險,于是我叫住了那些學生,讓他們慢慢地走,他們還算給我面子,都放慢了腳步,可是當我轉過身離去的時候,他們又恢復了原樣,又開始了追逐。我很是惱火,但他們已遠離我而去,無法再叫住他們。等我平靜之后,我想如果每個學生都像我一樣慢慢地走,那他們的活力、天真哪兒去了,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我和教師們商量著,既不能扼殺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又要保證學生的安全。于是,我們在加強安全教育的同時,決定由學校組織大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場上盡情地“揮灑”他們的活潑與天真。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在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學會尊重的積極品質。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人都有天生的自卑感,因為有了自卑感,所以才有追求優越感的必要,化壓力為動力來超越自卑。
曾經一個身材矮小、從不敢大聲說話的初一男孩,因為我的一次真心夸獎,他加倍努力,終于完成了我交給他的學習任務。但一次的努力只是個好的開頭,我與他約定,每天進步一點點。語文古詩從背到默,數學從不做到做一道、兩道題,英語從字母到單詞,每當他獲得一個進步,我都及時地給予鼓勵,并把他的每一次進步都用短信的方式告知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收獲了滿滿的自豪感,在家中也開始慢慢地鼓勵孩子。他在周記中寫道:“當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就在心里反復地說‘每天進步一點點’。”
一位學困生,當教師看到他的努力,對他的付出予以肯定的時候,他的信心產生了;當他與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時,他的優越感油然而生。自信的積極品質就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信念中逐步形成。
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獲得真才實學,掌握過硬的本領,無不需要積極的內心體驗。對于形象思維處于主導地位的少年兒童來說,他們的成長、成才尤其需要主體的參與和積極的內心體驗。我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技能,更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生活,明辨了是非,陶冶了情操。
如我校初二年級的“夕陽無限好”活動小組,開展了農村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在調查后他們寫道:“在我們忙碌地學習時,我們總是忘記體貼一下老人們。這些老人幾乎都是從貧苦走來,他們吃苦耐勞,但是忍不住孤獨,忍不住子女的漠不關心,所以我們更應該多了解老人,多孝順老人。”
“無限你的無線”活動小組,進行了探索無線電奧妙世界的實踐操作活動。通過體驗,他們寫下了這樣的話:“每件事都有個過程,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在過程中出點小小的差錯,成功之后回憶起來才更有意思。因為挫折孕育的是更偉大的成功!”
從學生的點滴感悟中,我們更明白,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才是他們幸福人生最好的保證,而他們的美好情感,正是在一次次觸動他們心靈的活動的體驗中培養起來的。
潤心無聲,教育在細節處。學生每一次的沖突、每一次的犯錯、每一次的活動都是他們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良機。在這些細節處,學生收獲了成長,教師實現了價值,教育贏得了成功。